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的风险与保障_养老论文

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生子女论文,风险论文,家庭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家庭空巢化

近期,武汉70岁的建设部专家田振东、65岁的大学退休教授丁淑惠夫妇公开“征女儿”及由此引发的“空巢老人认亲会”活动,由武汉晨报率先报道后,引起了包括新华社、央视、新浪等全国百余家媒体的极大关注。

这一对老年夫妇的儿子供职IBM,儿媳是牙医,他们还有一对2岁大的双胞胎孙女。只是,儿子一家远在地球一端的加拿大,除了一星期数小时的越洋电话,缠绕他们的是寂寞、孤独和思念。“需要亲情而不得时,非血缘关系成了一种选择”。6年后,老教授夫妇开始借助媒体开始寻找一名“女儿”,条件是:开朗、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女子,并希望对方大专以上学历、无父母、无家庭负担,最好是25- 40岁的武汉女子。而一旦双方在一起共同生活3年能彼此适应,教授夫妇将认应征的女儿为非血缘关系的父女、母女,而且将现在居住的三室一厅96平方米的房子作为遗赠。①

其实,类似武汉教授夫妇的案例绝非个别。在社会人口学范畴里,老年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同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包括单身老年独居、寡居和老年夫妇家庭。②

数据表明,与人口老龄化相伴相随的一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是老年家庭的空巢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学者的研究就已经发现了家庭核心化和空巢化是一种必然趋势。譬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人口学家马侠就曾经指出:“65岁以上老人逐年增多,家庭的世代相应增加,然而从户口登记和普查统计中却呈现出家庭世代的缩短,这种矛盾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职业、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家庭结构上的变化。例如从人们亲属关系上来看,三十年来祖孙三个世代的关系无疑是日益增多了。然而从具体的生活单位来看,一个三代大家庭往往分解在两个小家庭生活,所以这两个家庭的人口规模和世代都下降了。”③

1995年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了空巢老人家庭占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户比例的地区差别。笔者以全国平均水平为界线,按空巢老人家庭比例的高低进行了排序,结果如图1所示。根据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于2000年上半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包括了老年人单独居住或者老年夫妇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空巢家庭已经占到我国有老年人的家庭的四分之一。有老年人家庭中“空巢家庭”的比例1987年为16.7%,1999年为25.8%。从地区差别看,天津最高,达到36.5%,上海为34.8%,北京为34%,广州为30%。其中北京27%的老年人家庭为夫妇户,7%为独居户。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会继续上升。这一点在城市会表现得尤为突出(见图1)。

注释:(1)这里的“空巢老人家庭”是指单身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夫妇的户;“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则是指前述的空巢老人家庭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户的比例。(2)这里的排序单位依次为:浙江、山东、江苏、天津、河北、山西、上海、北京、内蒙古、湖南、安徽、全国平均、辽宁、四川、河南、海南、吉林、江西、湖北、福建、黑龙江、广东、陕西、贵州、广西、新疆、宁夏、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缺台港澳地区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编辑:《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第494-495页数据整理计算并绘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而“空巢家庭”户占到老年家庭的22.83%。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2004年年底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在城市老年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并且,这个数字在 2010年将可能达到80%以上。2003年3月公布的北京市空巢老年人家庭调研情况(截止2002年底)表明,北京市约有近120万户老年家庭。其中,空巢家庭竟然高达45万户,占全市老年人家庭总数的 38%。也就是说,将近四成的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特别是在中关村地区,由于学院和研究机构较为集中,文化层次较高,空巢现象也相对明显。据统计,中关村地区的老年知识分子的空巢家庭率接近 70%,且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上海市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目前上海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有250万,占人口总数的18.7%,老年人口的比例居全国之首。其中,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超过40%。香港《凤凰周刊》2005年4月25日的节目曾经报道:到2002年年底,北京市的空巢家庭已经达到45万,上海65岁以上老人的空巢率超过40%,城市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居的比例高达69%。1997年,天津城区有老人的家庭空巢率为54%。到了2002年,这一数字就上升到了62.5%。天津社科院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市区老年家庭的空巢率为55.06%,独居老人比例为49.2%,且空巢老人的丧偶率明显高于非空巢家庭。2006年,仅武汉一地113万老龄人中空巢老人的比例就高达22%。据洛阳市老龄委2004年年底统计,洛阳市城区约有17万名60岁以上老人,其中空巢老人的比例已近 40%,“空巢”老人家庭占60岁以上老人家庭的25%,生活困难的单身老人和孤寡老人也有相当比例。

不同时点、不同地区的报告都说明了一个事实: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空巢化关系密切。家中没有儿女、亲人相处,独自留守“空巢”的老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约有三分之二老年家庭生活在“空巢”状态。

由于子女数是影响老年空巢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设性判断:独生子女家庭是空巢家庭的高发群体。理由是:(1)独生子女群体个性较强,更崇尚独立的私密空间。(2)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成婚的子家庭其养老冲突更难避免。分开居住是两代人的愿望,特别是在老年父母健康允许的情形下。(3)老年人渴望生活独立,也在主观上促成了“空巢家庭”的形成。(4)人口流动加速,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外出求学、工作、婚嫁,在客观上造成了“独生子女空巢家庭”的增多。

由于城市地区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政策,所以在未来时期独子女甚至无子女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现有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比多子女家庭要面临更大的养老风险。本文将进一步细化对这个命题的认识,提出一个新的假说:独生子女家庭所面临的非经济养老风险要大于经济性养老风险,而且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予以规避。

二、老年空巢家庭的非经济养老风险

“老年”是一个既约定俗成又随时代变迁的概念。人口学的定义是年龄在60岁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即为老年人口。“养老”的基本含义就是渡过老年生活。所以,从广义看,养老几乎涉及了老年人需求问题的全部。而狭义的养老概念指的则是经济保障(或者物质保障)、生活保障(生活扶助)、医疗保障和精神保障。一般而言,养老包括了经济和非经济两个方面,而非经济方面又包括了三个方面 (见图2)。从内容来说,非经济养老更为丰富;从难度来说,非经济养老更为复杂。

图2 养老的理论框架

经济性的社会养老保障始终是一个文明社会基本的保障制度。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相当规模和比例的老年人口需要养老经济保障制度的覆盖。从各种推算结果看,2000年我国城乡大致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口经济状况不佳,处于相对贫困化的状态,老年绝对贫困人口大致在500万左右。同时,我们注意到,精神赡养问题能不能得到妥善解决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000年12月开始的覆盖了我国20个省市区、我国总人口80%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项目”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人口比例不亚于经济赡养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人口比例。在城市,有23.8%的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农村的比例则为35.1%。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感到孤独寂寞的比例更高。城乡老年人中,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属于“十分困难”的比例城市为4.2%,农村为8.7%。如果加上“有些困难”,那么城市达到20.7%,农村达到 41%。

精神赡养问题是我国进入老年社会不得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但是,精神赡养问题由于不那么明显常常被忽视了。随着传统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退休金水平按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城市老人的退休保障将更趋完善;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展开,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也将逐步得到缓解。但因为种种原因,却可能有更多的城乡老年人陷入精神赡养的困境。新华网吉林频道2005年8月9日报道,一位有三个儿子但住进了养老公寓的女性老人以儿子不来看望她为由将儿子告上法庭,讨要被探望权,她的一番话表白了很多老人的孤寂心境:“在老年公寓里尽管有吃有喝有欢乐,可是儿子长期不来看自己,心里感到很难受,我不需要他们养活,更不需要他们的钱,他们只要经常来看看我就行了。知道告他们也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是想提醒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娘需要他们来看一眼。”不少年轻人,在家中很少与老人进行语言交流。上海市老年人的一项养老调查表明,子女与老人不交谈的占23.6%,较少交谈的占40.39%,而经常交谈的仅占35.81%。在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眼中,以为让老人吃好、穿好就行了,每个月给父母零花钱就算孝顺到家了。一位到城里随女儿居住的老人说,她在城里女儿家,不愁吃、不愁穿,只是太寂寞了。女儿女婿白天都忙于工作,晚上回来难得说上一两句话,孙女儿忙着做作业,她本人又听不懂普通话,电视看不懂,还是乡下过得舒服。这里提出了一个迁居老年人的环境适应、文化适应问题。居住环境的差异在根本上是文化的差异,并不是有儿女、衣食无忧就足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老年人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迁移到陌生的环境,有一个环境适应的问题,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心理学研究表明,其实老年人比在职场上奋斗的年轻人更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空巢”老人心理和情感相当脆弱、也相对封闭,其精神和心理上往往很容易出现危机。表现为失落感、孤独感、脆弱感、恐惧感、冲突感,以及精神焦虑、抑郁等等。但数据却表明,超过半数的儿女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不够重视。种种迹象表明,深层次的精神赡养时代已经揭开帷幕。

三、“精神赡养”的社区支持

精神赡养是针对“情感孤独”和“精神遗弃”问题而提出来的。在北京市赡养案件中,有25%的当事人要求子女予以精神赡养。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的调查表明,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许多年轻人的养老观念还是传统的,普遍忽视了与父母的精神交流和心理慰藉。

老年是一个不断遭遇丧失的阶段,譬如角色的丧失、收入的丧失、健康的丧失、关系的丧失、亲人的丧失、理想的丧失等等。到一定程度,深陷丧失困境的老人就会出现孤独寂寞、无聊苦闷等不良心理反应。尤其是从紧张的工作角色中淡出以后,更让老年人觉得天地小了,感觉淡了,心气低了。可以说,天地越小、情感越脆弱的老人对亲情有更多需求。对应于亲情需求,我们需要在家庭内外大力提倡精神赡养。

在理论上,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包含三个方面,即自尊的需求、期待的需求和亲情的需求。④(1)自尊的需求,就是要求社会及子女给老人以人格尊重。我们要尊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2)期待的需求,就是要满足老年人期待子女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的心理需求。儿女的平安、健康和幸福对老年父母的精神世界构成了巨大安慰。(3)亲情的需求,就是要求子女给父母以情感慰藉,满足老年人对家庭亲情、天伦之乐的情感需求。苦闷时的慰藉、孤独时的交流、精神上的寄托,是对老年人的直接关怀。这三个方面的满足方式和状况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产生着重大影响。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会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造成伤害。因此,当下,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必须建构起强有力的保障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机制。一方面,家庭养老在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养护、精神赡养、精神支持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要力争维护家庭养老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因为少子化、高龄化、空巢化和城市化而加剧了,当今家庭精神赡养纠纷增多已是不争事实。所以完全依靠家庭养老并不足以解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⑤社区在解决养老问题的过程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老年人的生活将更多地与社区相关联,这是发达国家和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已经而且将继续证明的。

“居家养老+社区助老”的城市养老模式已逐渐被我国人们普遍接受。譬如,有些城市社区开始关照身边没有子女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在除夕夜开展人道主义的亲情陪护,为开展“亲吾亲以及人之亲”这种社会层面的精神赡养开了好头。社会层面的精神赡养需要从文化和制度两个视角入手来积累和分配资源,力争使渴望亲情的老年人无论是平时还是节时都能避免内心孤独的困扰,安然愉悦地度过晚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亲吾亲以及人之亲”才是成功老龄化应该达到的道德境界。

社区为什么要有助老功能?因为社区是人们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居住区。社区助老的优势在于:社区是老年人家以外的家,是家庭养老的自然延伸,它的地理优势使得社区养老最容易与家庭养老相结合。所以第一个显然的优势就是“方便”。“亲切”是第二个优势。因为社区是老年人日夜相守的地方,这样一个所在容易使老年人产生最自然、最亲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今天,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最完美的养老替代物。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到“居家养老+社区助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个优势是“有效”。从经济角度说,“社区养老”既然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助老的结合,所以它的养老成本是比较低的,容易为老年人以及所在的家庭所接受。从医疗的角度说,社区医疗给老年人提供了方便。从人力资源角度看,社区可以有效地组织老年人力资源为解决社区问题和老年人自身的问题作出贡献。譬如,组织老年人开展社区为民服务以及时间储蓄活动。“友情”和“价值”将使老年人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所以,社区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一定要将养老功能考虑进去。这是由社区人口老龄化的情势决定的。人口老龄化的实质是老年人的需求能否满足以及如何满足的问题。随着老年人的增多,社区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考虑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问题。如果不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实现问题,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就会落空。

社区的养老功能包括哪些内容呢?社区和家庭是不一样的,社区有类似家庭的功能,但社区又超越了家庭的养老功能。以我之见,社区的发展必须具备这样的养老意识和养老准备:

首先,要给老年人提供活动空间。这是社区养老的硬件建设,是敬老的体现。包括基本的活动场地和基本的娱乐设施。

其次,要给老年人提供人文关怀。这是社区养老的文化建设,是乐老的体现。譬如,社区老年大学的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年大学是老年发展的重要载体。老年发展包括了老年的社会化。北京怡海老年大学据称是北京首家小区老年大学。学校开设了书法、声乐、健身3个班,武术、晨练两个队,有学员91人、队员68人。活动场所日活动人数达100人以上,而且队伍还在扩大。甚至还办起了自己的刊物《老年通讯》。老年人从老年大学获得了欢乐、健康和价值。通过老年大学,老年人的群体认同感增强了,老年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老年人的心智发展水平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

再次,要给老年人提供发展机会。这是社区养老的组织建设。老年发展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积极养老的核心问题。老年发展就是老年价值的实现过程。老年发展越是充分,老年人群的积极影响就越是充分。所以,老年发展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是涉及未来老龄社会如何发展的大问题。

第四,要给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家庭医生、社区医疗将为提供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作出贡献。

以上四个方面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四、“精神自养”:非经济养老支持体系的重要支柱

在当今社会,孝亲、养老的成本越来越高了。所谓孝的成本,指的是赡养父母在经济上、时间上和情感上所付出的代价。现代化因素的作用使得做子女的越来越多地陷入了角色困境。社会角色与孝顺子女家庭角色的冲突将越来越普遍。这意味着孝道的失落吗?我以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其说是孝道的失落,不如说是孝文化的变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孝”实际上就是从子代流向父辈的资源和财富。从伦理学的角度说,“孝”是一种道德回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传统孝道的失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毫无疑问,孝道的执行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客观条件是时间。在传统社会,人们的时间是充裕的,机会成本很低,所以孝道的实施完全可能。但在现代社会,由于代际居住的分离倾向以及时间机会成本的上升,使得养老的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大大上升。这样,家庭养老制度的瓦解就成了某种必然。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孝的成本突出地表现在孝敬父母的机会成本在急剧上升。子女不可靠并不全然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而是时间资源紧缺和时间价值上升的结果。中美建交的重要功臣、著名美籍华人赵浩生教授这么谈到在现代化程度很高的美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时间机会成本,他首先认为:对老年人来说,最可怕的事情是孤独,亲人团聚才是家,否则就只是一栋空房子,再大再舒服也不能算是家。“也许有人会说,你没事不会出去串门吗?在美国串门是罪恶,大家都很忙,没有时间让你浪费。订一次约会要提前一周、一月甚至一年,没有提前约定好不能出去乱串。我们要到纽约看女儿,还要提前申请,女儿却经常说很忙。”⑥当然,高明的父母的都明白,儿女的事业成功也是一种孝道。

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情形下,意味着社会养老、社会助老以及自我养老的精神和方式需要得到重视,否则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现在,改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在这其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老年人自己的作用。时代的变迁要求老年人自求多福。这就是笔者所说的“精神自养”。1993年笔者在《人民日报》提出“精神赡养”的时候,响应者寥寥,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目前物质赡养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哪里还谈得上“精神赡养”?持这种见解的同志有所不知,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满足的只是老年人需求的不同方面,而不是不同阶段的需求。

“精神赡养”不足所导致的精神孤独和内心苦闷会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固然是要呼吁加强“精神赡养”,但实际上正如前面已经提到,不少为人子女者陷入了“事业人士”和“孝顺子女”的角色冲突,过分强调子代单方面的付出是不合适的。自立自助、自爱自乐、自强自理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首要前提。靠子女来解决精神危机已越来越不现实,老年人自己的作用需要突显出来。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不仅要鼓励老年人要学会“精神自养”,而且要为“精神自养”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意义更为深远的是,倡导“精神自养”,实际上是在培育一种新的老年文化,它以“自立自助、积极进取、乐于参与”为自己的灵魂,这就是2002年马德里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的要义所在。

五、总结和讨论

未来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化和老年空巢化的加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独子女老龄化”甚至“无子女老龄化”现象。独生子女老年父母进入空巢之后在非经济社会保障方面特别是精神赡养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

事实表明,完全依靠家庭养老并不足以解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社区助老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精神赡养。而自立自助、自爱自乐、自强自理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首要前提。“精神赡养”和“精神自养”的结合是构筑非经济养老支持的两根重要支柱。不仅要重视家庭和社区的“精神赡养”,而且要重视老年人自己和老年人群体的“精神自养”,这是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和谐老龄化的必由之路。换言之,成功的老龄化需要在三个方面推进,健康、积极以及和谐。

从更长远考虑,则要在生育政策上有所调整,减少“独子女老龄化”问题的挑战莫过于从源头上治理,在适当时机实行“城乡统开二胎”的人口新政以增强“双子女老龄化”在非经济保障方面规避风险的基础性作用就是富有远见的抉择。当然,生育水平已在1.3以下超低生育率的先锋地区可率先实践。

注释:

①“武汉七旬教授征女儿轰动江城 选拔赛过超女”,大洋网,2007-01-16 09:08。

②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马侠:“中国家庭户规模和家庭结构分析”,《十亿人口的普查——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北京国际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第518-519页。

④穆光宗:《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⑤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年。

⑥参见蒋子龙:《归去来——赵浩生谈常回家看看》,《家庭》2000年第3期。

标签:;  ;  ;  ;  ;  ;  ;  ;  ;  

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的风险与保障_养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