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活动之风,促做学合一论文_陆敏敏

兴活动之风,促做学合一论文_陆敏敏

陆敏敏 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215300

一、问题的提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指出“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是教育的完成”,在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论述中陶先生强调“新教育和老教育不同之点,是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新教育却是行动的”,新教育注重让学生“做中学”,以活动促发展,实现做学合一。曾经有个实验,让美国、日本、中国的幼童分别来画鸡,结果美国和日本的孩子都有把鸡画成三条腿,而中国的孩子都是两条腿的。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教育的严肃,也是教育的悲哀,中国的孩子对已知科学认识到位,却缺乏对权威知识的质疑,从而导致孩子缺乏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受长期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我说你听,我示范,你模仿”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被控制在教师统一指导,统一评价标准的过程中,那么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将会逐渐丧失。因此开展活动课堂时,放手让学生活动,宽松自由的氛围将促进课堂实现“教学做合一”,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学关系把握不准确。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为主,学生的思维由教师进行塑造,缺乏独立自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对教学关系把握不准确,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只听到教师的声音,学生是课堂上的“配角”,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合一”尚不能保证,更谈不上“教学做合一”。

2.教学重内容与重形式的两极分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广泛运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课堂的观赏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过度依赖课件,课堂思路完全跟着课件走,活动就更无从谈起。与采用多媒体教学形成鲜明对比的传统课堂,较多的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总是不舍得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使得学生的主动性无法被调动,学生的兴趣无法被充分地激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教育远离生活,枯燥乏味。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这是有机统一的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融于生活中,要拉近学生与书本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共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尤其是教授那些离生活实际较远的、较为陌生抽象的内容时,只能机械地停留在教材内容上,简单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复述,无法拓展联系生活。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内容,导致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

三、结合兴趣打造“教学做合一”的活动课堂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可以提高课堂效果。

1.结合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小学生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带有明显的好奇、好动、好玩等特征,教师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手段,寓各种教育活动和内容于其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游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随着《奔跑吧,兄弟》节目的热播,王牌环节撕名牌游戏成了一项深受欢迎的竞技游戏,学生们课间的游戏也总会模拟撕名牌,玩得不亦乐乎。既然学生的兴趣在于此,我就策划了这么一堂以撕名牌游戏贯穿的复习课。在期末复习临近前,我就把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复习课上每位学生后背都将贴上有自己名字的名牌,大家围成圈坐着击鼓传花,鼓停后花在谁手中谁就要回答老师关于读音、书写、背诵等方面的问题,答对了可以选择撕掉班里一位同学的名牌,答错了将被老师撕去名牌并淘汰出局,游戏继续进行。答对问题的学生,最终作为奖励可以获得老师给的期末“通关秘籍”。又是游戏又是“通关秘籍”,同学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已经开始被调动出来了,注意力也开始集中在教师和课堂上了。

2.结合生活,让学生动起来。生活即教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且大多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夕阳真美》教学活动前,我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傍晚落山前的夕阳、天空,提醒学生观察夕阳下山的方位,夕阳、天空、云彩的颜色。除此之外,每当夕阳西下时,人们会有什么行动,并要求学生以书面或者绘画形式完成任务。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或者演讲或者展示美术作品来表达出夕阳西下时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夕阳真美》,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可以自主发挥想象而不至于觉得抽象难理解,学习起来轻松有趣。

3.结合实践,让学生动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教学中有机会带领学生亲身实践,身临其境更能使他们产生共鸣,这不仅让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教师展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在《走,我们植树去》一课教学中,我就提前购买了几棵小树苗带领着学生到校园的小坡上去种植,边种植边让学生谈身处大自然的感受,谈植树造林的好处,学生们集思广益,知道了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不流失,同时也是动物们的家……学生知道了植树造林的作用如此多而重要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多植树的想法,种树的热情瞬间萌发并高涨,积极行动起来。同时,通过亲身实践,对于爱护森林,保护植被的意识也形成。在大自然里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更鲜活,更有生命的活力。

论文作者:陆敏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  ;  ;  ;  ;  ;  ;  ;  

兴活动之风,促做学合一论文_陆敏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