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_本质主义论文

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_本质主义论文

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态论文,当代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关于实践形态的思想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 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 页);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 页);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

马克思的上述观点集中体现和表达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观——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这 一哲学观解开了社会生活之谜、人类历史之谜、人的存在发展之谜。按照这一哲学观逻 辑地推断,要了解和揭示社会的奥秘、运动发展的过程及历史规律,就必须研究人的实 践活动——研究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活动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变革自然和社会,满 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我认为这就需要研究实践形态问题。实践形态问题的研究长 期以来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实践形态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揭示马克思的实践形 态的思想,在把握当代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和社会生活实践主要领域的深刻变 化的基础上,探索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是当前哲学创新的重要任务。

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给实践形态下定义,但是,马克思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实践 形态的思想。我认为,实践形态就是实践活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地位的变化而导致相 互区别的不同的实践类型,它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活动的方式与在这种活动中所形 成的关系结构相统一的范畴,简单说就是实践改造方式和实践内部关系结构两者的统一 。实践形态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马克思关于实践形态的思想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人类的生活资料需要靠物质生产实 践创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也需要由物质生产实践创造出来。马克 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及其 发展状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亦即受着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物 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类的社会文明,并推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 展的根本的决定力量。

2.社会生产的三种主要形态: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生产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将人类的生产分别称为“自己生命 的生产”(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和“他人生命的生 产”的思想,我认为,广义的生产实践有三种形式,即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生产 。

狭义的生产实践仅指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多种不同类型,可 以根据不同标准作出不同分类。如可以根据产品性质的不同,把物质生产区分为生活资 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两种基本类型;根据产业革命的阶段性划分为第一产业(农 业生产)、第二产业(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不同类型。

关于精神生产,《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有较集中的论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 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在阐述意识形态同 生产关系、交往关系的关系,谈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时,提出了“艺术 生产”的概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在《资本论》中,“艺术 生产”则是研究生产规律必须探讨和阐发的问题之一。在1874年年底到1875年年初写的 《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马克思还提出了“精神方面的生产力 ”问题,并把语言、文学、技术包括在此种生产力之列。(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8卷,第682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以上论述,直接提出了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概念,而且实质上 揭示了精神生产的内涵,即以创造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活动。关于精神生产的地 位和作用,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就有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 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3页)。在科学技术已成为“ 第一生产力”的当代社会,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越来越显示出真理的光辉。当今,人的精 神文化创造活动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力的一个要素,而且已蔚然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生 产实践形态;精神文化创造活动不仅在创造精神生活产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上发 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成为创造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 力量。从人类生产实践的分化的历史和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可以说,精神文化创造活动 (精神生产)突出地体现了人类作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存在物的本质,它正越来越成为人 类生产活动的重要领域,是人类不懈地、积极地追求的高级的实践活动形态。

人自身的生产是指人类种的蕃衍,包括生育后代,培养和教育后代。它不仅是人口的 生产,也是指人的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也即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恩格斯指出:“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 ,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 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 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 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三者在社会生产体系中不是 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三种生产只有相互协调发展,才 能使整个社会生产体系顺利地发展。

3.社会交往是实践的重要形态

实践不仅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关于交往的作用, 马克思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首先,交往制约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马克思说:“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 的生产者……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 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 又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 度……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 展程度。”(同上,第25页)

第二,交往是正确理解人的本质的重要视角。马克思在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 主义时深刻地指出:“他也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但是,毋庸讳言,他把人只看做 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 ,而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 察人们”。(同上,第50页)交往作为人们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是真正的、社会的人的 本质特征之一。

第三,交往的扩大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 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同上,第63页)马 克思还揭示了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的关系:“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 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 往形式又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 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 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同上, 第79页)

从上述可见,“交往形式”、“交往关系”就是马克思在当时所形成的包含生产关系 在内的概念。因此,交往关系的结构应当有以下几个层次:

(1)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核心是人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与否的关系。

(2)受生产关系的影响而又不完全取决于生产关系性质的管理关系,即人们在生产活动 中,在一定组织结构中的相互关系。

(3)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形式的物质、精神交往关系。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实践形态思想,结合当代人类实践的发展状况,我认为,人类实践 形态主要有以下方面,即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生产、交往活动、管理活动、知识 生产。研究这些实践形态在当代的新发展和新特点,是当前哲学创新的重要任务。

二、当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业的兴起

当今,科学技术本身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形态,而且对物质生产实践产生 着重大影响。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科学技术已经 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智力劳动将越来越成为社会劳动的主体 。所以,研究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必须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生 产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入手。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大 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知识产业的崛起。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 的重要概念。马克卢普定义的知识产业包括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 息服务。在马克卢普倡导“知识产业”的概念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个领域没有出 现大的进展。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以及以此为 基础的高技术产业群的重大突破及其迅速崛起,使“知识产业”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 成为必然的结果。在当代,知识产业已成为独立的产业,并必将成为21世纪发展的主导 产业。

首先是产品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知识成为主要产品。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以多 媒体为特征的数字式的电子信息产品成为产品结构中的主角。

二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信息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当代 科技革命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信息化,信息产业将成 为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技术将渗透到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在当 今发达国家,信息产业、教育、科研开发、咨询、服务、体育、文化等第三产业异军突 起,已经成为产业结构中居主导地位的支柱产业。

三是知识和智能成为知识产业的基础和动力,使人类经济形态产生质的飞跃。科技革 命使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愈益显著,知识成为首要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促 使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份额高达60%—70%。随着新科技革命的 兴起,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在各种 生产因素中已上升为第一要素,而且其稳定性大大提高,逐步实现了向“内生化”的转 变过程。发达国家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总之,知识在经济过程中越来越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舒尔茨指出的:“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 的开发。”在知识经济形态中,高技术产业迅速增长,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逐步上升为 社会的主导产业,技术密集、智力密集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上升,就业机会倾向于智力 密集的群体,经济的分配也主要以对知识的占有量为基础,人力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 略资源,其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从知识产业到“知识实践”形态

按传统说法,产业结构是一个经济学概念。那么,从哲学上、尤其是从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思考,科学技术或者说知识的产业化趋势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哲学工作者必须予 以深入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我认为,知识产业的兴起所导致的人类社会产业结构的重大 变化和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 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不能仅仅停留于经济学的角度去认识;知识产 业本身及其巨大效益更是一个带有深刻哲学意蕴的事情。

知识活动的产业化,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的越来越科技化、知识化,已成为当 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事实和趋势。一支专门从事知识生产的研究、发明和传播扩散的队伍 已越来越壮大,并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知识生产活动已从物质生产 实践和精神生产领域中分离出来,并对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产生重大影响。这一重 要时代特征和趋势的哲学意义在于:知识已成为人的生存活动方式,同时也成为社会进 步的核心动力。这正是提出“知识实践”的核心根据和标志。在当代,科学技术研究、 科技的新发明创造及其成果的推动应用已构成一个有机的链条,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实 践过程:一是知识生产的制度越来越完善,二是知识生产的环节和规模越来越庞大,三 是知识成果在生产实践和其它社会实践(如管理实践)中的转化运用越来越快。这一实践 形态在人类实践活动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对其它实践形态产生重大影响 的主导实践形态。在当代,知识产业的方兴未艾,就是知识实践形态的实际确证。

什么是知识实践?我认为知识实践就是人类实践在当代科技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历史条件 下呈现的新形态,是知识生产和知识劳动的统一:前者指对知识的探研和创新活动,后 者指以知识化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知识实践是人类实践发展中新分化出来的主要形态, 是科学技术不断革新发展及广泛渗透和运用于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结果,它反映了知识成 为人的生存活动方式这一当今的“时代精神”。提出知识实践概念的主要理由是:

(1)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其影响之广泛 、深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仅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图景的认识。知识生产和知识劳动已使人类社会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因此,就不能仅仅停 留于经济学的角度去认识知识产业化的意义。我们必须从哲学的高度,尤其是从历史唯 物主义实践观的视野认识知识产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上真正对知识产业问题 做出正确、深刻的分析。

(2)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最终源泉。提出知识实践概念 ,把知识产业作为人类实践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重要样态,可以大大提高对知识产业对于 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认识,为更深刻地揭示知识生产、知识产业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分析工具。用“知识实践”概念能整体反映出知识产业概念在经 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从而凸显出知识产业所具有的历史观意义。

(3)产业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形态,而经济活动本质上就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因 而可以说产业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内涵、形态的具体体现。产业的样态及历史可以反映出 人类实践的发展进程。要正确认识人类实践的发展历史,考察人类的产业结构的演变是 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

(4)提出知识实践概念,可以正确反映人类实践不断分化的现实,正确反映人类实践在 当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形态,使实践概念得到丰富发展。

(5)从知识实践角度去认识知识产业,可以使我们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更加重视知识生产 、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知识应用,更加重视知识分子及各种人才,并落实到有关体制 、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上来。

(6)知识实践概念较之知识生产、知识产业概念更具综合性、整体性和统摄力。知识实 践概念的抽象度更大、内涵更广,它是将知识的生产、创新、传播和应用活动统一于一 体的概念。

由于科学技术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主体部分,知识生产的基本形态就是科学劳动,既包 括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对科学的发现、发明、创造发展和学习继承过程的劳动 ,也包括由科学转化为技术、由技术到生产应用实践过程的劳动。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 识体系,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它的本质是探求和创新。从静态意义上讲, 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从动态的角度讲, 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因此,所谓知识实践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 是创造性(创新性)的知识生产本身,即科学技术的研究、探求、发现、发明的创造性活 动过程;二是主要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从而使物质生产劳动 成为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劳动。

邓小平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实,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大影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 杰出贡献。而面对20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革命的新特点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造成的深 刻变化,我认为可以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化对这一著名论断的理解,即提出“以知识生产 和知识劳动为重要内容的知识实践已成为人类实践的重要形态,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人类 社会进步的最基本动力”的观点。

关于知识生产、知识产业的深刻的经济社会意义,江泽民同志已从哲学历史观的高度 作了深刻的阐述,对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有极为重要的启示。

1999年1月11日,江泽民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金融研讨班的讲话中就指出:“当前,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朝着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的方向发展。这个 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密切注意。”(江泽民,第121页)1999年8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 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主要基础 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同上,第145、146页)在20 00年8月28日第16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正式提出了 “知识生产”的概念,指出:“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物质生产和知识 生产相结合,硬件制造与软件制造相结合,传统经济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将形成推 动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同上,第221页)

江泽民同志的以上阐述实际上已整体性地阐明了知识生产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 进步等方面的综合性意义,蕴涵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我认为,从哲学的历史观的角 度看,进一步提出知识实践概念,对于更深刻揭示知识生产、知识产业的重大而深远的 意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分析工具,用“知识实践”概念能整体反映出知识产业概念 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意义。

四、知识实践的特点

为了深刻把握知识实践的内涵,有必要对构成这一概念的特质——知识生产的含义和 特点进行分析。

与物质生产实践相比,知识生产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知识生产是以脑力劳动耗费为主的劳动。知识生产活动虽然也要凭借必要的物 质手段(如笔墨纸张、仪器设备等)、物质资料(如调查实验材料等),并须付出一定的体 力劳动,但在本质上,它是通过人的意识活动而实现的脑力耗费。一种新的发现、新的 理论、新的方法的创造,主要不是凭借体力活动,而是要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才能实现。计算机软件是当代最重要的、价值最大的知识生产产品(信息产品),它可以 说是一种纯粹的头脑产物,是世界财富的主要增殖源。可见,在知识生产中,观念和思 维的创造活动处于决定地位,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知识生产最突出、最显著的特点。

第二,创新性是知识生产的本质特点。知识生产所生产的,必须是以往不存在或与以 往有所不同的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作品,而不能仅是简单的重复或模仿。否则, 知识实践就失去其意义。对知识生产活动来说,艰苦卓绝的思考探研,致力于新的发现 和创新,是其永恒的追求。知识产品的生产当然不能脱离人类已经积累的科学文化成果 ,要以前人的创造成果为前提,但它只能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和创新性的借鉴,而不能 是全部纳入和吸收。

第三,知识生产具有自主性和自由性特征。在知识产品中,也都明显地表现着生产者 个人的独到见识和发现。在当今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虽然知识产品往往 是许多人通过协作来完成的,但在这种共同协作的劳动中,知识生产主体如科学家的自 由自主的探索是最基本的形式。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知识生产就是一种“自主的生 产”或“自由的生产”。

第四,知识生产要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但物质生产也不能脱离知识生产。随着人类创 造性本质力量的发展,物质生产在其内容、方式和手段上越来越多地受知识生产成果的 指导,物质生产必须越来越多地接受知识生产产品的“武装”。

在当代科技革命高度社会化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里,物质生产与知识生产在人类社 会经济活动中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性变换。如果说,在工业经济中是资本决定知识生产和 应用规模、速度与方向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中情况则刚好相反,资本的投向与规模 是由知识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多大的规模生产这样一些在工业经济时代由资 本所有者决定的问题,现在则由掌握了各种各样科学知识的专家决定了。由于科学技术 知识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物质生产活动的方向、速度及其发 展规模,物质生产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了人类科学知识探索活动的自然延伸。人们越 来越多地投资于知识的生产与分配,并从其消费中获取巨大的收益。

总之,在当代,知识生产的发展水平不仅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 是人类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知识生产是社会生产实践极其重要的领域。

知识生产与精神生产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总的讲,知识生产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 在马克思实践形态思想中,也是在精神生产范畴内讲到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创造发明的。 但是,正如当时随着物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精神生产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 独立的生产领域一样,当今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足以有理由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知 识生产已成为精神生产系统中庞大而极为重要的相对独立的生产领域,与一般精神生产 劳动在特征和作用上有鲜明的差别。为了正确认识和反映以科学技术研究、创新、传播 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生产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我认为从理论 上有必要将知识生产从精神生产中分离出来,把知识生产确定为人类实践的重要形态。 而精神生产专指从事人文精神的生产和传承活动,提供满足人在生存发展中的精神心理 需求的精神产品,它主要包括音乐、绘画、小说、诗歌、书法等艺术和宗教学说、哲学 、心理学等精神文化活动。

精神生产为人类提供理想信仰、理论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因而是实现和提 高人的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精神生产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 从而大力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它是社会实践极其重要的领域,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 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通过以上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类实践形态是不断发展着的,在不同的 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人类历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实践形态不断发展 的历史。人类实践形态在当代的新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知识实践形态的兴起。知识 实践已成为重要的实践形态,成为人类生产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研究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有益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理论。实践形态是 历史地发展着的,通过对实践形态的变化发展的考察,就可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 。因此,研究实践形态是贯彻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逻辑必然。同时,通过对实践形 态的深入研究,正确认识人类实践形态在当代的新发展和新特点,对于丰富实践概念的 内涵和外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它的社会历史观、自然观和认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更有力的确证。

研究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对于深化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研究具有哲学方法论 指导意义。结合人类实践的发展,即实践形态或劳动形态的变化发展所形成的新特点, 是科学地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人类实践形态在当 代的新发展和新特点,对于我们把握实践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科学地认识不同实践 形态和同一实践形态在不同历史条件和阶段下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从而在哲学上深化 和发展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进而确立科学的实践思维,形成正确的、适时的策略 和政策,以推动实践创新和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  ;  ;  ;  ;  ;  

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_本质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