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生成学习”与“结论性学习”_平行四边形论文

小学数学中的“发生性学习”与“结论性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论性论文,生性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案例:“发生性学习”与“结论性学习”

在小学教学中,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以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为认知基础的,通过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这个学习过程,重点放在“怎么转化”这个问题上,而这是基于一个结论开展的,即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剪拼转化为长方形.我们把这种基于一个前提结论的学习称为“结论性学习”.

事实上,在思考“怎么转化”这一问题之前,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想到可以转化为长方形的?”在求长方形的面积时没有转化,为什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要转化呢?这个“转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把这种没有前提结论的学习称为“发生性学习”.

现在,我们分别将这两种学习流程作一简要展示.

1.“发生性学习”的流程

活动一:数图形所占的方格数(见右上图).

分析:a.完整的方格,纯粹的计数,这种计数能力来自经验.

b.不完整的方格,无法完成计数,怎么办?学生会想到移拼.

c.不完整的方格,无法完成计数,移拼也发生困难,怎么办?学生会发现它是6个方格的一半.

d.是3个方格的一半.

活动结论:计数不完整的方格图可以移拼成完整的方格图计数,或者看作完整方格图的长方形格数的一半计数.

活动二:数图形所占的方格数(见下图).

分析:a.完整的方格,纯粹的计数,简化为计算.

b.分为完整方格的计数与不完整方格的计数.

完整方格的计数(下左图).

不完整方格的计数,因为两部分完全相等,所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得到完整方格(下右图).

c.重复b的思考.

活动结论:平形四边形通常转化为长方形来计数方格数.

活动三:比较下列两个图形,你能推断平行四边形的大小吗?请说明理由.

活动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2.“结论性学习”流程

问题:同学们知道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吗?

观察:拼成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图略)之间有什么关系?

3.“发生性学习”与“结论性学习”的差别

从上述两个流程中我们发现,发生性学习的思考基点是方格图的计数,即数方块.方块分为完整的方块与不完整的方块.在不完整方块的计数中,学生想着去凑完整,于是萌生了转化的思想.

结论性学习表面上看来是在执行一个探究任务,但因为探究任务中所提供的素材中蕴含着暗示,探究本质上是完成一次验证性的操作.

因此,两种学习的差别在于:

第一,从学生角度看,发生性学习植根于计数这一经验,它注重于这一经验的生长;结论性学习则通过活动验证了结论,强化了结论,本质上是让学生记住了结论.

第二,从教师角度看,发生性学习在课堂上比较费时间,素材准备更烦琐;结论性学习比较省时,素材准备也更简单,教学效果更直接.因此,教师会喜欢用结论性学习.

第三,就发展而言,学生在数不完整的方格过程中已蕴含了关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策略,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策略是相通的,是具备整合性的.而结论性学习,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策略是被分割的.

第四,事实上,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该描述为发生+结论,发生性学习倾向于发生过程的经历,结论性学习则省略了发生过程的经历.

二、系统:从“发生性学习”到“结论性学习”

小学数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与生活紧密相联.因此,一个知识内容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过程.以分数教学为例,将这个过程作如下描述.

从上述流程中,我们可以认为知识具有发生、发展、应用的过程,经验的获取与经验的改造处于发生阶段,简单的形式数学到更复杂的形式数学处于发展阶段,解决问题处于应用结论的阶段.

由此可见,“发生性学习”与“结论性学习”是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位教师,如果有10分力量,她应该花几分力气在发生性学习上,花几分力气在结论性学习上呢?或者说,一位教师,如果有10分钟时间,她应该花几分钟时间在发生性学习上,花几分钟时间在结论性学习上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其实是一个教学价值观的问题.

三、观念学习,一种基于发生性学习的价值追求

这次在学校里听了一节数学课.听这节课是临时走进教室的,进去的时候,小朋友已经在上课了,我们轻轻地站在小朋友后面,看他们在做一个活动:

6块方格图片,可以拼成多少种不同的形状?

学生一边拼,一边做记录:

分析:a.6个图片并成一排,有一种形状.

b.分成5片和1片,1片在上面有5种,在下面有5种,共计10种.

c.分成4片和2片,2片在上面6种,在下面6种,共计12种.

d.分成3片和3片,共1种.

合计:24种.

教师对这份材料处理的落脚点在哪里,这是十分关键的.若落脚点在排列的体会上,学生的收获就会呈现为“形状变了,大小没变”的体会;若落脚点在二十四种排列方法上,则学生的收获会限于列举方法的描述.

学生排列后,教师请学生说说结论.我们发现,教师对小朋友关于图形的种类数并不发表评论,也没有统一结论.为此,我个人认为:教师进行这一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发现有几种不同的图形,而是让学生体会“形状变化,大小不变”.因为教师着重于落实这种体会,所以对几种图形的结论就不苛求了,不论几种,只是变而已.

就课堂组织而言,本课的课堂表现也乏善而陈,无非是先学生做做,再师生聊聊而已,没有明确的知识目标.联想到我自己上这些课的时候,听课的老师总是问我:你的学生要不要考试的?这个问法的潜台词是浪费时间.所以,我对这节课就特别在意.

从考试的角度而言,这节课是没有意义的.那么,这节课的意义在哪里呢?以下有三道题目:

①125+98=125+100-2=225-2.

②在一块……大的地面上铺大小为……的地砖,能铺多少块?

③将一块……的长方体铁铸造成……的圆柱体,圆柱体的高为几米?

这三道题目的差别可谓很大:①为计算;②为面积;③为体积.但差别的只是形,它们之间更有不变的东西:①多加要减,大小不变;②化大为小,面积不变;③化方为圆,体积不变.

支撑对这些题目理解的,都是学生的守恒观.如果守恒观是“一”,那么三道题目就是“三”,“一”生“二”,“二”生“三”,这就是一种发生.

观念支撑方法,一种具有生长特质的支撑.

观念的学习是一种慢活.

四、“发生性学习”与“结论性学习”的不同影响

在时间总量恒定的前提下,若关注于“发生性学习”,则必然减少了“结论性学习”的时间;同样的,若大量时间用于“结论性学习”,则必然影响“发生性学习”的时间.

“发生性学习”必须由一个可供发生的地方出发,到达一个作为目标的地方.因此,过程的特征十分明显,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不具有重复性.“结论性学习”则可以直接从结论开始,不断地验证、应用,以达到强化结论,课堂中所谓的大容量学习通常指这种学习.

就短期来看,“结论性学习”能获得更多的技能,获得更高的分数.但就长期来看,“结论性学习”的知识相对琐碎,知识间的贯通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天分,记忆的任务比较重.

就发展而言,充分发展“发生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来龙去脉,虽然眼前费时较多,影响结论性知识的练习巩固,但长远来看,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比较有信心.

标签:;  ;  ;  ;  

小学数学中的“生成学习”与“结论性学习”_平行四边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