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_国学论文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_国学论文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民族论文,优秀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当前高等学校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拟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论述为什么要加强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心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依靠教育的发展和人才质量的提高。说到底,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说到人才质量,人们很容易想到是指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认识并不全面。我们认为,人才质量是指人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等。比起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文化素质是一种更基本、更值得重视的素质。它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才的质量。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文化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指专业教育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文化修养,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博学多识、有较高文化教养的人。当然,不应把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完全对立起来。专业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与人格的养成。

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都在探索如何提高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1995年初,我校两位副校长赴美国考察,与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领导座谈讨论,一致确认: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注重全面素质教育,而文化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这是因为,近一个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各国高等教育在普通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逐步削弱了人文教育,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理想、道德、情操的培育和陶冶。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失衡,导致了重物质、轻精神和重理轻文的社会倾向的滋长,助长了人和社会的片面性、甚至是畸形化的发展。这种状况已经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注意。因而,加强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

其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国中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我国高等院校则普遍强调专业教育,甚至是职业教育,也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其影响所及,使得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热点,往往过于集中在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忽视基本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教养的提高。例如,在五、六十年代,社会上和高校中曾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现在则流行“学好英语计算机,迎接挑战和机遇”的口号。这些流行观念确实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但也带有片面性,反映了我国社会同样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

在新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建设是我国的中心任务。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商品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要求是增殖物质财富。而人文科学一般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而受到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们的冷落。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见物不见人、重利轻义的倾向,如不能及时扭转和有效克服,将会导致社会人文生态畸形化、人民精神生活贫困化。这种状况使我们看到了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树立全社会良好的精神风貌,高等学校应发挥强有力的积极影响。

还应看到,我们的时代已进入了“大科学”时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明显趋势。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重大而迫切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协同攻关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优秀人才文理兼备、全面发展,应具有广阔的科学视野、多方面的学识修养和高尚的人格精神。

总之,是否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关系到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和跨世纪人才队伍建设成败的大问题。

二、我校怎样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北大作为我国的一所重点综合大学,对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优良的传统、优越的条件,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校历来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五四”时期,蔡元培校长就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2〕这说明,普通高等教育应是综合素质教育,而不是一般的职业教育。他还大力提倡美育,并且认为,文科学生应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理科学生应学习一些人文科学知识。这些主张一直为北大师生所认同。

北大长期以来形成的深厚的校园文化传统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我校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采,具有全方位、多层次、高品位、多样化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课堂教学方面,广大教师自觉贯彻教书育人的方针,言传身教,既教育学生怎样治学,更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不少老师被学生誉为“道德文章,堪称楷模”。近几年来,我校认真贯彻“加强基础,谈化专业,因才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方针和一系列深化教学改革的措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培养基础宽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如设置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开设文、理科学生互修课,并要求修满一定的学分;开设系列艺术类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开办理科实验班和文科实验班,分别打通数、理、化、生、地和文、史、哲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基础深厚而扎实的人才,为造就新时代的学术大师创造条件。目前。我校正推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加强课程建设的研究,努力建设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拟开设“中国文学概论”、“中国通史”、“中国哲学简史”、“高等数学”、“化学基础”、“名著名篇选读”等课程,作为全校性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2.在课外活动方面,学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校园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这是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色。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生活的确为我校增添了光彩和魅力。例如,各种类型的高水平的学术文化讲座吸引了众多莘莘学子,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层出不穷的校园文化周、文化月活动,展示了广大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数以百计的学生社团所开展的自我教育活动,不仅使学生自己锻炼成才,而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入持久的校园读书活动更富有特色:校领导撰文提倡,教师言传身教,校出版社出版导读图书,校刊开辟读书园地,校图书馆、新华书店、北大书屋等提供新书好书,琳琅满目的展览橱窗和不定期的“柿子林书市”成为引人注目的我校人文景观。所有这一切,使学生阅读中外名著蔚然成风。最近,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我校正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制定学生应读、应知、应听、应看的名著、名画、名曲、名剧目录;并充分发挥我校人文学科的优势,配合名著选读和艺术欣赏活动,编写或制作文字、音像教材和资料,供校内外学生选用。还要更有计划地组织师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科学考察、写作采访、学术讲座等活动,使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把高雅文化普及到大众。

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在为现代化而奋斗的道路上既有艰难险阻,也有强大动力。我们的优势主要有两条:一是政治优势,我们有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藏。既然我国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现代化进程中都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了智慧和营养,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呢?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而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必须是建立在本国历史条件下、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应深入地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自觉地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充分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推陈出新,为现代化增添助力。从培养人才来说,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专门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他们应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较好地体现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爱国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的统一。这就离不开民族优秀文化的薰陶和哺育。一个人只有深刻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才会真正理解祖国的可爱和自身的责任,才能成为坚定的爱国者,从而也能成为清醒的国际主义者。

我校具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五四”以来,北大对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有两方面的突出贡献:一是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二是学习、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校文科自觉继承与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努力在上述两个方面做出新的成绩。就后一方面来说,在校领导的组织和支持下,1992年初我校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心的宗旨是:充分发挥我校文、史、哲、考古等学科雄厚的学术力量,发掘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学术事业的发展。中心的工作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方针,“龙虫并雕”。一方面,着眼于学术提高,如编辑出版大型学术所刊《国学研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规划出版系列专著《国学研究丛刊》,力求向读者奉献学术精品。另一方面,着力于文化普及,如与有关单位协作,制作电视系列片《中华文化讲座》与《中华文明之光》,编辑出版“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台胞研习营”、“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等。

这些工作已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国学研究》和《国学研究丛刊》的出版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中华文明之光》前30集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试播后,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收视率较高,多家报刊作了肯定性的报道和评论,中央领导同志写位表示祝贺与勉励。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题为《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的长篇报道。该文的“编者按”指出:“在社会上商品经济大潮的拍击声中,北京大学一批学者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即‘国学’。他们认为研究国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北大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北大的好传统,使国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开辟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国学的再一次兴起,是新时期文化繁荣的一个标志,并呼唤着新一代国学大师的产生。”有的同志对提倡国学表示怀疑,但实践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国学,确实有益而无害。题为《久违了,“国学”!》的《人民日报》短评说得好:“国学研究古董,现在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是离现实太远了?历史是不能割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所谓‘有中国特色’,一个重要含义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其精华,对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中国要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加民族凝聚力等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程。”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我校同学中产生了深刻影响。1993年冬,我校几十个学生社团曾联合发起组织“国学月”活动,举办报告会、讨论会、展览会,有声有色,异采纷呈。许多老一辈著名学者应邀做学术报告,几百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还有不少人站着听讲,讲台上下思想呼应,师生之间感情交流,气氛热烈,场面动人。此后不久,一些学生发起成立了“爱心社”,响亮地提出:“市场经济需要呼唤精神,时代需要爱心。”研究生又带头开展“修身”活动,提倡“从完善自己做起”,进而为社会做贡献。毫无疑问,这些令人称颂的思想行为是在我校注重文化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而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哺育着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校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说:“发扬爱心合乎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孔子讲‘仁者爱人’,不但爱自己,还要爱别人。‘仁’是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与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有继承关系,发扬爱心就是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我校一位同学经过反思道出了这样的体会:“在经商、选美、炒股轮番轰炸之后,我们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能融入自身素质中的东西,而中国传统文化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亲切感。”这种认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我校广大女同学曾拒绝参加选美,却有几百人报名争当《中华文明之光》的节目主持人。这决非偶然。北大同学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反映,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的大学所应有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历史的态度、分析的态度。不应全盘否定或一概肯定。传统是在继承中延续、在创新中发展的,传统文化只有不断革新、发展、改造、转换,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前瞻的态度,超越的态度,决不能为古而古、颂古非今。任何民族文化要延续发展,就要勇于和善于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要对世界上其它文化采取开放的态度、兼容的态度,而不是闭关自守、故步自封。中华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求新求变、生生不息、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文化。唯其如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创造力、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它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注释:

〔1〕《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0页。

〔2〕《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北京大学出版部1920年版,第296页。

标签:;  ;  ;  ;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_国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