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探索论文_李金芳

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探索论文_李金芳

李金芳 山东省诸城市树一中学 262216

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何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呢?笔者敢冒鄙浅,对此作了一些探索。

一、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

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地开导。例如在学习“意大利统一”时,有位学生对加里波第将政权拱手让给伊曼纽尔,提出问题:革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加里波第让权,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笔者表扬学生“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极时纠正其认识的偏颇,加里波第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虽然政权由撒丁国王攫取,但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意大利的发展方向 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性而已,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 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造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史实,围绕其发展过程(或规律),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不能为猎奇而置实际于不顾,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也要帮助学生营建创造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在他们思维的内化中,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3.深挖“提问”的创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笔者启发学生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探索有关问题,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继提出:1936年中外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折射的国际形势有何特点?各派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哪些政治主张(或态度)?这些政治主张有哪些历史影响?这几道提问颇见创造性,学生从全局出发,较理性地注意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是令人乐观的。

二、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积极环境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

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 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4.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加大材料的容量,既促进学生实弹实战能力,也刺激学生创造潜意识的觉醒。注意学科间的彼此渗透,如政治、地理、语文、美术及有关自然学科,加强学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信息贮量,使之为创造思维服务。

三、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1.打破思维定势,创设悖逆情境。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史学研究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 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通过思维角度的转换,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3.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灵感迸发。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其方法或者是对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假设,并设计探索程式;或者是对一定史事进行互换、拆卸。教学中实施开放引导,激发学生无意识状态下闪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精神。这不失为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的方法之一。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创造素质的锻炼, 改进教法,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 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论文作者:李金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4年1月(总第6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5

标签:;  ;  ;  ;  ;  ;  ;  ;  

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探索论文_李金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