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徐波[1]2004年在《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为世界各国接受。解决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环境产业。明确环境产业的内涵,认识环境产业的特征,研究环境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机制,探索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模式,对于缩小中国环境产业与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差距,推动中国环境产业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成功发展模式,应对发达国家环境产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形势,研究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优化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是本文的选题背景。 建立环境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框架,在厘清环境产业的内涵以及特征认识其本质,分析环境产业的需求状况和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机制明确其作用和价值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环境产业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为引导企业投资环境产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资料,为中国环境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冲击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具体研究目标为:第一,澄清对环境产业的认识,明确环境产业的内涵、特征,确定环境产业的地位。第二,认识环境产业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对于环境产业发展的需求因素构成和影响机制进行分析,揭示环境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机制和带动效应。第叁,解决环境投资数量不足、投资效率低下等制约环境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第四,比较分析中国环境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的内容、特点、效果。第五,概括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其启示。第六,探索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方向。 论文以产业经济学和产业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手段交叉使用,横向以及纵向对比分析手段综合运用,在掌握大量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于环境产业的内涵以及产业地位、发展环境产业的意义以及环境产业的带动机制、环境产业的发展模式分类、发达国家环境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启示、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演进以及优化方向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得到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的结论。 规范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环境产业是广义的环保产业,是特殊的产业,其特殊性通过环境产业的本质特征、运行特征、发展特征体现。第二,环境产业应该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发展,在产业形成和发展期作为战略产业扶持;投资者应该针对环境产业的成长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属性进行投资。第叁,影响环境产业需求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产业形成期,外部因素是主导因素和决定因素;在产业发展期,两种因素共同影响环境产业需求;在产业成熟期,内部因素逐渐演变为影响产业需求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环境产业通过制度制约型带动机制、产业关联型带动机制、成本效益型带动机制、社会需求型带动机制对国民经济产生带动作用。第五,环境投资模式优化是解决环境投资不足、效率低下问题的必然选择。环境投资模式优化的前提条件是明确环境事权,建立和完善环境投资激励机制是优化环境投资模式的保证。第六,环境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按照产业发展特点和影响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两个标准进行分类。第七,提出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优化方向。 实证研究的结论包括:第一,发展环境产业对于增加就业的带动作用。认为环境产业通过加快发展速度、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保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组织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四个方面的影响带动就业增加。第二,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在产业形成期和发展期的内容不同、侧重点有差异、绩效差别大。第叁,发达国家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在环境产业发展领域方面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在产业不同阶段适时转化,强调市场机制和企业自愿机制对发展环境产业的作用,发展技术密集型、外向型环境产业。 论文的创新点:第一,首次从基本特征、运行特征、发展特征叁个层次全面归纳环境产业的特征。研究环境产业的带动机制以及带动机制发挥作用的形式。第二,分析中国环境投资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环境投资模式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的机理,提出优化环境投资模式的路径,指出建立和完善环境投资激励机制是优化环境投资模式的保证。第叁,总结归纳美国、日本、德国叁个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发达国家环境产业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环境产业的启示。第四,在对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纵向比较、对发达国家环境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横向对比的基础上,总结了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提出优化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路。

薛占海[2]2008年在《生态环境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产业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产业发展融为一体,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在恢复生态和环境重建中发展的产业。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生态农业是生态环境产业研究的重要问题。论文以生态环境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相结合,案例分析与系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以现有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融合,深入探讨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产业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内容,为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解释,在实践中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了生态环境产业内涵、影响产业特征的因素,生态环境产业的本质特征,产业、产业模式及其生态环境产业的类型。二是我国发展生态环境产业的需求和制约因素的研究。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模式,从环境破坏、经济环境政策推动、公众环境消费意识促进、产业国际转移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产业的需求问题,从资源环境、科学技术、产业基础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发展生态环境产业的制约因素。叁是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创新、模式选择、评价方法及其支持体系研究。从生态环境产业系统的适度投入论、物质循环论和生态农业产业论的等方面研究了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创新,尤其是从农业生态产业的视角探索生态环境产业模式选择问题,构建了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模式,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产业的财政支出,优惠税收和投融资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治理污染,鼓励生态环境产业产品出口等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四是实证研究了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论文的结论是:一是制约产业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因素、供给因素、需求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因素,只有发展生态环境产业,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二是生态农业产业是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趋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挑战,科技基础薄弱是中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地域性和多元文化对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又客观地形成了一些障碍。叁是区域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模式包括农产品基地型生态环境产业模式、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产业模式、环境保护型生态环境产业模式、能源型生态环境产业模式和草地养殖型生态环境产业模式。四是只有通过发展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生态农业主导型的生态环境产业,才能形成一大批国家环境产业园,省市级环境产业园,发展一大批区域特色的清洁食品生产与加工、绿色环保产业、生态农业信息产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五是吴起县生态环境产业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尤其是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劳动投入和化肥投入是影响吴起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叁个主要影响因素,贡献份额分别为0.816、0.114和0.108,吴起县的退耕换林政策既创造了生态效益又提高了耕地的生产弹性(从1.204提高到12.746),实现了生态环境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延长了产业链条,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论文的创新之处:一是提出了生态环境产业的本质特征,认为生态环境产业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生态环境产业与其它经济部门的根本差别,生态环境产业的运行特征、揭示了生态环境产业运行主体之间的特殊关系,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特征,揭示了产业成长的条件,产业进步的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从产业间竞争角度以及产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来探索资源配置问题。二是提出了影响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政策以及环境保护政策。只有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叁是提出了生态农业产业是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趋势,绿色农产品市场管理机制和生态农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模式等制约了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对生态农业产业具有重要制约作用,适度规模经营对生态农业发展固然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趋凸现,影响了生态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四是提出了生态环境产业的生态环境建设品牌化、企业化和产业化“叁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认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是生态环境产业的建设目标。五是提出了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调整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市场绩效,提升生态环境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促进生态环境产业的融合。

彭诗言[3]2011年在《中国环境产业发展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生态补偿是有偿使用生态资源的一种新型环境管理模式,本文对中国环境产业发展中的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包括七章内容:第一章绪论。在阐述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的前提下,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概述,包括生态补偿的界定、机制和实践等。进而提出本文研究的方法、框架和创新点。在研究生态补偿问题中本文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新视角;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途径。第二章环境产业概述。本章在分析传统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对环境产业进行了界定和分类,认为现今的环境产业已经发展为一个以环境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多学科、多专业、多技术相互融合的综合型产业,它是以生态意义上的环境资源为研究对象,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治理和修复进行调控的同时,提供有形的绿色产品和无形的绿色服务,从而全面发挥资源的环境效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产业,环境产业受资源枯竭、环境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推动发展的同时,还要受管理机制、科学技术和投资渠道等因素的制约。为此,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德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得出中国环境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多元化投资主体的促进等启示。第叁章低碳经济与环境产业发展。本章分析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背景下,环境产业的战略选择。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一样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低碳经济的侧重点在节能减排,企业作为经济运行中重要的微观主体,在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因此,企业行为的转变对于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意义重大。企业行为的转变涉及到各方利益的重构,是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可以调节生态保护过程中各方利益关系,从而为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新兴的环境产业应以低碳经济转型为契机,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加强产业融合、优化环境投资模式来促进其发展。第四章环境产业发展中的生态补偿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应该通过经济手段来加以调节,经济手段既包括将外部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经济调节手段,也包括政府税费形式对环境保护的资金再分配。而生态补偿机制是这两种手段的具体表现。目前,生态补偿机制在环境产业中主要体现为:资源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押金退还。随着企业获利方式的变化,企业不得不考虑承担生态责任。在此背景下,得出生态补偿机制是企业承担生态责任的经济激励机制,从政策导向、利益作用和促进机制角度分析了生态补偿对环境产业发展的渠道机制。第五章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状况分析。本章从环境哲学、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法学的角度对生态补偿理论框架进行了梳理,认为生态补偿是以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目的,以从事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影响的生产、经营、开发、利用者为调节对象,以生态环境整治及恢复为主要内容,以经济调节为主要手段,以法律为保障的新型环境管理制度。分析了中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通过对中国的流域、矿产资源开发、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实践的深入探讨,指出目前中国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存在着制度缺失、组织管理不协调和财政资金紧张等问题。第六章国际生态服务付费的经验借鉴。本章从国际生态服务付费的概念及方式分析入手,通过世界各国的流域、矿山开发恢复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案例的梳理,将国内外的生态补偿机制在理论和实践环节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应在社区参与协商、透明公开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监督、政府监管的一系列行之有效协调机制来协调促进。第七章促进环境产业实施生态补偿的对策措施。本章将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缓解环境问题的突破口,通过政府环境法律制度、环境行政制度和政府规制手段的制度创新,将环境保护问题融入到产业发展当中,以生态型企业文化的建设为前提、以清洁生产为基础的环境技术为支撑、以绿色融资渠道为基础,为环境产业实施生态补偿提供路线借鉴。第八章主要结论和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对生态补偿进行科学定位的前提下,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把握,认为研究生态补尝问题只有从产业经济角度入手,重点发展环境产业,并将生态补偿作为环境保护的刚性制度来落实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使环境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由于现有资料非常有限,成功的经验总结不足,因此,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实践描述会有一定的疏漏,对中国环境产业实施生态补偿的路径设计还缺乏生态产业园区的实践支撑,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岳文飞[4]2016年在《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从1962年雷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至今,环保产业发展仅有50余年的短暂时间,是名副其实的新兴产业。同时,环保产业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产业部门,是应对全球自然生态不断恶化、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在新常态下,我国环保产业不仅承担着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历史任务,也承担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重任。可以说,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环保产业长期受到“政府搞环保”的因素影响,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不高,普遍存在产业分布不均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为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迫在眉睫。因此,加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机制的研究力度,建立完善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传统环保产业发展机制被认为是一种单独的机制。环保产业发展机制的研究或以政府规制为核心、或以市场运行机制为核心,并没有严密考证环保产业发展机制的具体构成和各构成要素协调统一、发挥合力的问题。诚然,发展机制离不开单个机制的作用以及作用的深入程度,但如果不站在整体的高度通盘考虑所有机制的作用力效果和机制之间的协调作用关系,就会发生发展机制发力不均和力道分散的现象。本文在澄清发展机制和发展机制体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尝试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机制置于发展机制体系框架下开展研究。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环境保护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西方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工具,在分析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机制运作动力、发展机制运作结构、发展机制运作方式、发展机制运作特征和发展机制运作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效应的进行深入研究,继而揭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给出完善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机制的对策建议。在定性分析基础上,本文选用数量经济学的层次分析方法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发展、技术水平、节能减排、产业政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导出的结论认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总体趋势良好,政府规制、市场运行机制、投融资机制和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对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效果,但效果有限。为提高机制的运作效果,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作者在分析和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机制运作经验基础上,从加强政府规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优化投融资机制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等几方面给出了对策与建议,指出了我国环保产业必须坚持走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发展道路。总之,现阶段我国处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更是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确保实现上述诸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虽然我国的环保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状况和成效存在不足,但是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本文认为,建立合理有效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震[5]2012年在《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回顾及对环境产业发展的制度条件分析,结合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历程与制度的变迁,总结了影响产业发展的制度因素并分析了制度对环境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政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得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及制度保障。本文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由于环境产业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所以它依赖政府的制度安排,来克服各种市场失灵现象,将外部问题内部化。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要推行选择性市场化运营模式,坚持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推动环境产业园区发展,保证政府在环境产业制度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在环境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在环保制度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环境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运用财政杠杆,完善符合国际规范的产品标准体系,拓宽环境保护产业融资渠道,将环境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在无政府规制下的污染企业间的博弈过程中,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没有政府规制的情况下,必然会选择牺牲环境的策略而采用污染生产的方式。因为对环保的投入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水平,使得利益受损。因此,双方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都会采取非合作的态度,使得具有公共资源性质的环境遭受破坏,企业陷入“囚徒困境”。而改善这一状况的途径可以是政府通过环保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向污染生产企业征收排污费,向环保生产的企业进行一定的税收补贴,当补贴的额度超过其在环保上的投入以及可能带来的市场损失时,“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会重新发挥作用,企业都会选择环保生产方式,环境污染问题得以解决。但由于企业性质不同,不同类型的企业采用环保生产方式时其对利润的影响大小也不一致,因此,在实际情况中政府在采用排污费征收制度或者税收补贴制度时除了要考虑污染物的类型和排放量大小之外,还要考虑同一排污收费标准和税收补贴对不同类型产业在选择环保生产和污染生产决策上的影响程度大小。(3)在环境保护制度执行中的政府企业间博弈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制度的执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地方政府自身有其利益考虑,其与企业间的关系是相对对立和统一的。一方面要约束企业减少污染,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和社会公众福利,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生产,提高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选择严格监管或者不监管策略时会权衡两者的利益得失。因此,要提高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对地方政府的环保工作进行监督,加强处罚力度;二是要设法降低政府的环保监管成本,可以有效激励企业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4)在累进排污费制度模式下的政府、污染企业和环保企业间博弈过程中,由于环境产业与污染企业之间存在着产业链上的供需关系,因此,政府的环保制度(如排污费标准)对环保企业的利润有间接的影响作用,其传递过程是通过排污费标准的大小来约束和改变污染企业的生产策略,从而影响其对环保设备产品和治理污染服务的需求。当博弈均衡时,环保企业的利润与政府排污费标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提高环保企业自身的利润,一方面是要依靠政府的制度推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环境产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和进步,减少治理一单位污染所需要的成本,从而可以鼓励污染企业在决策时更多的选择环保企业的产品,并提高环保企业的利润水平。(5)本文中的实证结果表明,环境产业年收入水平与环保科技成果数,信访数量,政府环境保护投资额及一年内环境产业相关制度出台数这四个制度变量因素均呈正相关关系,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政府环境保护投资额,环保科技成果数,一年内环境产业相关制度出台数及信访数量。它们分别代表了环保财政支持,环保科技水平,环境产业制度及公众的环保意识。本文理论创新之处在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原理,配合社会历史学研究、定性分析与个案研究、定量分析及博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产业进行研究,拓展了环境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出了累进排污收费制度并通过博弈分析了其合理性,探讨了其对环境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瑜[6]2007年在《黑龙江省环境产业市场化的政策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产业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经济中最具潜力的新增长点之一。黑龙江省环境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其市场化相对滞后。因此,对黑龙江省环境产业的市场化进行政策创新研究,大力发展该省的环境产业,对于促进该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环境产业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并探讨了产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和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及特点。其次,探讨了环境产业市场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的支撑要素,并基于环境产业发展的“市场失灵”现象,结合环境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性,提出了环境产业市场化的悖论问题。再次,在分析了国内外环境产业市场发展现状的前提下,着重对黑龙江省环境产业市场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运用横向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和江苏省的环境产业市场化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黑龙江省环境产业市场化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发展模式,得到推动黑龙江省环境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启示,在此前提下,提出推动该省环境产业市场化的MTCP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符合黑龙江省省情的环境产业市场化的政策走向。

周玉梅[7]2005年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观点:(1)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国经济以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数量为前提的、既满足当代经济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发展过程或发展状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经济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就是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自中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虽然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中国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又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体制转变、发展模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消除的制约因素,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3)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治本之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体制保证。具体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建立生态税费制度、协调贸易与环境之间关系。

杜欣[8]2016年在《环境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效率改进的重要保障。这一调整过程的外部性特征和转型成本需要得到公共财政支持,环境财政支出是推动产业结构向环境友好型方向改进的重要政策工具。准确理解环境财政支出的环境经济作用机理,能够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环境财税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基于已有文献归纳了关于环境财政支出内涵和特征、类别、功能的观点,以及已有研究中关于环境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影响机理的解释。在理论分析中从工具角度将环境财政支出划分为污染治理投资、补贴和绿色采购叁种类别并基于这一分类从资源配置、矫正外部性和交易成本叁种机理解释了环境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论文采用实证检验和案例佐证两种方法进行了经验研究,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宏观层面,研究克服了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指标构建和数据采集问题;在以工业为对象的实证检验中采用环境污染型产业占比反向衡量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变动,采用差分GMM方法检验环境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宏观效应;在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中以经营环保业务的5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差分GMM方法检验了政府财政补贴对上市公司环保业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并没显示环境财政支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论文以环境财政支出对富阳造纸业转型升级影响为案例,辅助讨论了环境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结合以上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论文尝试从绿色投资、绿色补贴、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完善环保监督监察措施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仓莉[9]2010年在《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对同时期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妥善处理生态资源的保护、科学技术的提高以及物质文明的进步叁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在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科技的进步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而环境产业的出现将叁者完美结合。环境产业是将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活动进行产业化运作,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提高工业生产中各环节的科技含量,最终实现以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之目的。环境产业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加不但能够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开发能量巨大的新型清洁能源,提高产业经济效益,而且能够进一步改进现有的科技水平,同时促进环境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协调增进,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从历史的角度看,环境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农业时代科学技术缺位的自然环境到工业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自然环境直至后工业时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环境产业,科学技术在环境产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现实的角度看,国外环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科技植入,中国的环境产业方兴未艾,目前正在进行科技植入。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环境技术的保护之间也是一个博弈过程,最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均衡结果即发展环境产业,这一最优化结果同时也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经济增长新途径。从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技术在未来环境产业中具有双重价值,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科学技术在环境产业中的意义,既要看到正面作用也要看到负面作用。要客观看待科学技术在环境产业中的双重价值,在将科学技术正价值最大化的同时积极探寻科学技术负效应的根源,消除或减轻科学技术对于环境产业的负价值,不但对进一步发展环境产业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明确要求。

孙韬[10]2007年在《“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现象进行解析。首先通过经济理论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存在的必然性,而后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讨论并建立中国自己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进一步剖析这一现象,相当于先进行逻辑实证、而后利用归纳总结来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规律性,最后通过整个分析过程得出控制这一过程的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将社会主体分为两个部分:消费者和工业生产者,作为一种工业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由消费者和工业生产者双方共同决定。消费者和工业生产者共同的行为准则是满足自身“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导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过程。通过利用“供需平衡”和“投入产出”两个理论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在一定时期内“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不可避免的。某些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之间经常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许多学者将其定义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EKC),并将其运用到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的解释之中,但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本身并不完善。本文利用现有数据建立了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同时对未来CO2和COD排放量进行预测,得出结论:近期内,CO2排放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持续增加;而COD的排放量已经趋于稳定,只会有略微增加。根据前面所作的分析,文章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可以采用的一些缓解“先污染,后治理”的手段和措施。最后,本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了修改意见:健全指标体系、考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考虑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完善计量模型。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徐波. 西北大学. 2004

[2]. 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 薛占海. 西北大学. 2008

[3]. 中国环境产业发展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彭诗言. 吉林大学. 2011

[4]. 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机制研究[D]. 岳文飞. 吉林大学. 2016

[5]. 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D]. 张震. 山东大学. 2012

[6]. 黑龙江省环境产业市场化的政策创新研究[D]. 高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7].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玉梅. 吉林大学. 2005

[8]. 环境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研究[D]. 杜欣. 浙江理工大学. 2016

[9]. 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 仓莉. 长沙理工大学. 2010

[10].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D]. 孙韬. 天津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