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特色小镇的“特色”名片论文

擦亮特色小镇的“特色”名片

祝丽生

【摘要】 科学治理特色小镇能够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是中国城市管理体制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建设特色小镇需要从精细化治理入手,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色小镇社会治理模式,健全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立足小镇产业和文化,不断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激发特色小镇活力。

【关键词】 特色小镇 新型城镇化建设 科学治理

建设特色小镇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2019年,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旨在优化城镇布局,进一步推动特色小镇发展。原先以经济和产业为视角的特色小镇,开始向文化和社会等更宽领域延伸,并且在其自身发展演化的进程中,特色小镇的科学治理已成为促进小城镇发展、优化城市结构的基本保障,并且成为中国城市管理体制下一步的改革重点。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预算执行力度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较为随意的中学预算执行,在预算编制被批准的基础上,各个部门就要配合财务部门进行预算执行,但往往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前期的预算编制中存在一定问题,导致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阻碍,这时,一些相关的财务执行人员就会依靠自己的意愿,去对资金进行分配使用,导致预算执行力度出现比较随意的现象,影响了预算的执行力度;二是较为缓慢的中学预算执行。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完成的基础上,还需要上级部门的层层审批才可以进行预算执行,较为缓慢地执行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有效进展。

再看看视频一直没有露面的经销商,人家是详细摸清了客户需求,需要多少,先收钱,后从厂家直接发货,价格优惠,农民也积极。为什么农资行业的企业不认真研究一下,他的服务,管理怎么做到的,未来农资行业是不是可以探索、完善这种零库存、不赊销的销售模式呢?

从精细化治理入手,不断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特色小镇是一种“产、城、人、文”一体化的新型空间,是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叠加,是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特色小镇符合现代人对优美环境追求。但城镇运行三分靠建设、七分靠治理,因此,为了使特色小镇成为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和谐宜居家园,应围绕着“特色”两字,科学治理特色小镇,使其成为发展高地、百姓福地。

首先,我们应从小镇发轫之时就将其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灵魂”,并下精细功夫进行治理打造,将特色小镇治理和建设全方位纳入精准治理的范畴中,才能使特色小镇具备自身独有的小镇风情和小镇文化。

最后,以前笼统、模糊的特色小镇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应不断加快特色小镇向精细化社会治理转型,增强人文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状态的倡导,采用刚性管理手段和柔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动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最后,为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特色小镇的治理要不断推进公共服务供给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治理工具的创新。一方面,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特色小镇应充分发挥信息化和大数据优势,通过数据管理,全方位、多角度收集数据,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推动社会治理向人性化转变,破除部门间、条块间的信息分割,推进部门数据共享、工作流程优化。另一方面,为了逐步打造数字化综合民生服务平台,应高度重视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规划未来社会治理云服务体系,分析公众诉求、把握舆论动向,建立各种功能与服务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和舆论引导。

其次,特色小镇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因此,必须要从精细化治理入手,注重功能叠加,因地制宜凸显特色,突出旅游、文化等功能,在推动特色小镇治理中孵化新业态、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根据特色小镇的实际定位创新发展理念,从而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形成新产业,不断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使小镇独具特色,决不能“千镇一面”。如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应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的集聚优势,将线上与线下、内贸与外贸、创新与创业等相结合,做到“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善于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文章,将特色小镇建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集合体,推动最具基础、最具潜力的特色产业成长,重点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培育,即全域旅游、电子商务等。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色小镇社会治理模式

特色小镇的科学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小镇,旨在提升社会活力和市场热情。因此,应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改变特色小镇社会治理模式,才能促进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们应建立“一核多元”社会治理体制,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社会创新的活力和潜能,不断推动社会、市场协作的多元化治理,由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作保障。一方面,政府应结合小镇的分级分类,明确主要职能边界,不断细化政府职能分类,并结合不同情景予以差别化对待,如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统筹、协调、指导等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为了形成多元协作的善治格局,还应积极推动城镇等级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社会管理体制多重规则混杂及行政性羁绊的状况,通过改革赋予小城镇在各个方面更为普适的自主权,不断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促使政府、企业等市场主体各尽其能、各司其职、相互合作。

其次,在顶层设计方面,特色小镇的治理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寻求人力和智力资源。积极引进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断推动专家库和人才库建设发展,推进小镇治理主体多元化、智库化建设,从而实现小镇运行机制平台化、网络化发展。如从城镇规划布局、功能融合等方面规划和建设,通过政府工作信息平台提供信息传递、中介服务和监督管理等服务,搭建精细化的治理平台。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结果方面,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Cumming(2007)、Aerts 和Schmidt(2008)均发现政府引导基金的参股有利于企业的业绩提升,政府扶持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利润率和更多的研发投入。但也有学者研究表明政府资助并不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Klette和Moen,1999),甚至对私人资本产生挤出效应而降低市场效率(Brander,2008)。杨敏利等(2017)则发现政府引导基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受基金设立省份的发达程度的影响。

第一个“用典”,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典故,其作用为渲染烦闷忧伤情绪,为全文定下悲清悄怆基调。后两个用典让听众脑中泛起清明雨下人愁苦的涟漪,勾画出孤独悲愁者的普遍形象。可以说典故的魅力一下子显现出来。

立足小镇产业和文化,健全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特色小镇的治理,强调产业和文化在激发空间活力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为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特色小镇产业应积极探索养老、教育小镇等多元化治理模式,进行专项治理建设;另一方面,为了搭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有效载体,应通过多要素集成、多业态聚合、多功能融合,打造“特色小镇+”的优势品牌,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促进特色小镇的科学治理。特色小镇是以人为本的宜居宜业家园,特色小镇的治理更应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其中,通过健全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融为一体,促进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应建立德治建设体系,积极转变治理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人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完善特色小镇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不断提升居民的道德素质和小镇文明程度。同时应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推动“文化强镇”的建设和弘扬慈善理念、志愿精神,树新风、正民心,逐步提升居民素质。

二是为建设文明和谐的小镇环境,需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特色小镇治理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民服务、为民解难,为民化解忧愁。并且还应坚持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原则,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增强法治宣传力度,运用技防、法律等措施,帮助人民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小镇治安管理。

三是为促进政府、社会、居民三者的良性互动,应以建立特色小镇农村治理体系,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活力,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能力,如完善农村社区治理发展思路等。为了夯实社会力量参与小镇治理的基础,还应积极推动“四社联动”机制,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志愿组织以及商业、行业协会组织,创新协同参与小镇治理体系,满足居民需求,提升居民议事协商能力,从而实现构建和谐小镇的目标。为了调动小镇群众的参与热情,应呼吁人文关怀,进一步强化社区医疗、文化、养老等基本服务功能,尊重小镇的历史文脉,通过加强议事协商、推进社区事务民主决策等事项,营造真正的人性化空间,促进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增强小镇从业者的主人翁意识和感情认同,营造一个新型的众创空间和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①程响、何继新:《城乡融合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基于城乡区域要素流动理论视角》,《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 F06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中共绍兴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发达地区乡村社会治理中公共精神重塑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CSH013)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贾娜 美编/王梦雅

标签:;  ;  ;  ;  

擦亮特色小镇的“特色”名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