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身体素质的现状与对策_体质论文

中小学校长身体素质的现状与对策_体质论文

中小学校长身体素质的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对策论文,身体素质论文,校长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背景下,校长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的成败。这是因为“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在学校工作中影响全局。”(注:柳斌《抓好培训工作,建设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至于校长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虽然众说纷纭,但各家各派均把“身体健康”作为校长的主要素质之一。杜佐周把“健康的体格和耐劳的精神”作为校长应当具备的“最低限度的条件”之一。饶上达在1924年就提出了应该给小学校长举行体检,不达标者不予委任的主张。北京、上海、四川、甘肃四省市于八十年代对8023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时,有69.4%的答卷人把“每天能坚持八小时以上的工作”列为校长的一个主要素质。李岚清同志说得更直接:“道德修养好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派不了大用场。”(注:李岚清《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然而,现阶段中小学校长的身体素质是不容乐观的。

1.患病率高。笔者曾对井冈山市51名中小学校长的体检情况作过一次调查,统计结果如下: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各种疾病者38人,占受检人数的74.5%;患两种以上疾病的人数为14人, 占受检人数的 27.45%。另据宜春市天台中学钟校长提供, 宜春市中小学校长中近两年内有4人在岗位上因病离世,最年轻的仅度过了38个寒暑。

2.生活习惯不良。广东省教育学院陈平先生在他的《中学校长身心健康及行为习惯分析》中如是说;“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有57%的校长因工作压力过大,自感时间不够用,因而常中用自己的睡眠时间,任意推迟就寝时间甚至熬夜。若如此长期睡眠不足,就生理意义来说,易患神经衰弱;就心理意义来说,会造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减退、情绪焦虑等。”(注:见《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年第2期。 )校长的不良生活习惯又何止是睡眠不足?由于交往等原因吸烟的、饮酒过量的、缺乏良好卫生习惯的、不大注意科学用脑的,大有人在。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必然导致校长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

3.心理压力超常。且不说全校师生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退,单单为了每年的高考、中考、会考,名目繁多的各类竞赛,入不敷出的办学经费,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够每一位校长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处于这种状态下,校长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超常的心理压力,直接危害校长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校长们还有个“三多三少”的现象。即超负荷工作的多,参加文体活动的少;受的气(指埋怨、委屈等)多,出的气(指牢骚、要求)少;情绪易波动的多,具有耐久力的少。

面对校长如此堪忧的身体素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国家的命运、事业的兴衰这个高度去认识,去思考,直至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便全体校长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扮演好校长这个角色。

在提高校长身体素质的诸多办法中,本文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为校长“减负”。因为“负”减了,校长才可能心宽体胖;身体强健了,投入管理的精力才可能得到保证。

怎样为校长“减负”呢?

1.从办学体制上减负,建议“政校分开”。黄甫全和张晓静撰文说:“我国教育体制仍然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里徘徊,其实质就是‘政校不分’。它就像一根铁锁链,束缚了我国大中小学校的‘手脚’,压抑了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导致广大学校的发展缺乏内在活力。”(注:见1998年7—8期《中小学管理》。)也许这些话有失偏颇,但它至少说明了中小学校长“身不由己”——缺乏办学自主权。

尽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早已规定,国家举办的中等及其以下学校应统一推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在管理学校过程中,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可以行使行政决策权、行政指挥权、人事管理权和财务管理权,但实际工作中的校长很少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职权。比如,有些地方拖欠教师的工资,不按《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拨给教育经费,校长对此无能为力;有些学校由于没有人事权,缺编的教师进不来,多余的教工出不去。诸如此类,成了校长们的“额外负担”。

能否“政校分开”呢?我们不妨先看看“附中现象”。相比较而言,各地的附属中学都办得比较好,充满活力,成为学生及家长向往的地方。这是因为附中直接由省或地区教委拨经费,主管院校管人事,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教学。表面上是三个部门管,其实就是自己管自己。而其他中学则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一手包揽,校长只是上传下达的中介人物。再来瞧瞧“政企分开”的启示。中央的“政企分开”决策一出台,大江南北就忽如一夜春风吹来,不少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焕发勃勃生机。透过上述两种因管理体制不同而出现的现象,我们不难悟出这么个道理——社会要转型,教育必转制,政校可分开。至于政校如何分开,可参考各地附中的办学模式而因地制宜。

2.从评比检查上减负。当前,学校领导的工作忙乱愈甚,主要原因是现在会议多、活动多、竞赛多、检查多、统计多、布置任务多,致使校长处在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校长们称这种局面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总感到自己在多头事物中找不出自己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压根儿就谈不上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笔者所在的学校,本学期共有4个关于读书的竞赛评比活动, 一个跟一个接瞳而至。订读本,搞活动,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挤占师生的教学时间: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类似的评比检查活动,虽然不能说毫无促进作用,但毕竟太多太滥,弊多利少,学校及校长是不堪重负的。为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尽量减少评比检查,给学校减负,给校长减负。

3.从后顾之忧上减负,呼唤“政策倾斜”。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小学校长的年龄一般在35岁至55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大多数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任务重,后顾之忧多。

校长们的后顾之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父母没时间尽孝,配偶家务事全包;子女老大不小未就业,简陋的住房几代人同住一套;患了疾病难付重金,年岁大了去向难料;恩恩怨怨还不知何时了。这些后顾之忧,成了校长们的思想包袱,也间接损害了校长的身体素质。为使校长们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建议各级政府要力所能及地、因人制宜地为校长们解决后顾之忧。“保证校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上”(注: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

4.从琐碎事务上减负,倡导“例外原理”。由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泰罗首创的“例外原理”,是指上级管理人员应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或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如有关组织的重大政策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

一所学校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学校,应该而且必须运用“例外原理”。这是因为学校的日常事务随着管理对象、管理层次的增加变得日趋复杂,而校长在时间、精力、信息、知识等方面又总是有限的。就因为这些,校长们要使校内每一位管理人员真正做到任其职,行其权,负其责,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好本职工作。实行分层管理,可以使校长从日常琐事中摆脱出来,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来处理全局性的重要问题,学习管理科学的知识,研究学校发展的新思路,等等。

5.从生活习惯上减负,规范“饮食起居”。前文已经谈到,不少校长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心理压力超常,多种疾病缠身。就此,我们认为校长应主动从生活习惯上减负,规范自己的“饮食起居”。

首先,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充分认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工作分主次,生活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减少疾病,砥砺吃苦精神,增强韧性,以期精神愉快地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其次,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作为校长,应以大局为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互谅、互让、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共事,与教职工赤诚相见,团结广大教师形成融洽协调的集体,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这是从校长方面谈的。

另一方面,教育事业本身也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校长具备强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教育是一项永久性工程,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教育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由此可以说,没有强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是不可能长期地、有效地工作的。

收稿日期:1999—06—10

标签:;  ;  

中小学校长身体素质的现状与对策_体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