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普通高校论文,校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2013)03-0034-05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以其灵活、开放、市场适应性强等特点,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适用人才。近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经过国家对重点高校进行“继续教育示范性基地”的建设,集中涌现了一大批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但是,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对普通高校的转型,还是对企业人才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实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
我国继续教育主要由高校承担,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在办学形式上主要是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高等学历教育。20世纪80年代,由于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同样侧重于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迅速崛起并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如果继续教育不适时相应转变,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可能因其误导而误国误民。[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变化,许多重点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大胆创新,逐步开拓出有自身特色的继续教育新模式,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2002年学院体制改革之后,逐步淡出成人学历教育,转向高端的培训教育,培训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清华大学举办各类培训班2691个,培训学员9.5万人次,教育培训收入达7.9亿元。[2]
随着学历补偿教育的逐步完成以及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社会对高校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即由以往的以学历证书需求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技术能力需求为主。普通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转变发展模式的迫切性。深入研究、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要从过度关注学历教育转变为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以充分发挥各类优势资源参与继续教育,从偏重扩大规模发展向提高人才质量发展转变,以实现内涵式发展。普通高校校企合作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化解企业人才困境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与产品不断创新,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依赖土地、设备、资金等自然资源,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转向拥有知识、技术的人为主体的人力资源。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从维持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战略职能,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进行规划、配置、培训、储存,并且成为许多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确保向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类型的人才。实践证明,重视教育、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仍然面临着人才困境,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虽然我国近几年高等院校不断扩招,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加,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高等学校教育普及率仍然很低,决定了从实践中产生的人才需接受新的培训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和不足。[3]高校的校企合作就是高校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计划,组织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针对性及专业性强的培训,在短时间内快速培养急需的紧缺人才,解决企业人才困境的难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可见,单靠重点高校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不能满足我国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不仅仅完善了企业的人才输送渠道,也是解决企业人才困境的有效途径。
(三)践行人本管理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管理正由以实物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转变为以知识管理、人员管理为核心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管理现代化,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4]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培训已经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提高个人自身价值的一种投资,是提高个人潜能的手段,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企业通过对员工继续教育与培训的投入,为员工创造终身学习和持续培训的机会,给他们个性的发挥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员工对企业的热爱,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恰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高校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企业制定教育培训计划,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培训计划,通过职业生涯管理更有效地把企业的利益和员工自身的利益高度融合,使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高度结合,实现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这样不仅仅实现了员工自我的完善和全面发展,而且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利益和价值。因此,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是践行人本管理的需要。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识淡薄
我国的继续教育是从成人教育发展而来的,而成人教育在高校中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成人教育需求,二是为学校实现部分经济效益。[5]而作为继续教育本身来讲,是主要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不断进行旨在更新知识和提高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教育。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实际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把继续教育局限于普通全日制以外的高等学历教育。除了一些重点高校之外,大多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主要任务就是办各种成人的学历班,而办学历班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6]继续教育在普通高校事业发展中一直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普通高校校企合作的意识较为薄弱,不注重加强与本行业各个企业的联系与交流,很少有高校对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调研,更谈不上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变动的把握,基本上停留在靠政策、凭经验来开展继续教育的层面,造成办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7]
(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作为个体经济单位,在市场运行中要注重经济效率与效益。在员工培训方面,企业与高校合作是一种经济行为,一是企业对员工培训需要投入资金,会产生培训成本;二是企业对员工培训是一种投资行为,投入与产出之比为经济效益,而投入和产出是经济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衡量某一经济行为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就是经济效益。企业在测算员工培训的经济效益不理想时,就会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培训收益很难准确计算,致使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不够。一方面,员工培训产生的收益有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之分,直接收益是可以计算的,如通过对培训前和培训后某些指标的测算可以获得,然而间接收益是不可计算的,如有关员工道德修养方面的培训,对企业的收益起间接作用。另一方面,有的培训投资回报可能在几年或更长的时间后产生,短期内看不到培训带来的利益。此外,我国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需要大量资金运作,本来资金就不充足,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需要不少的费用,对员工进行长期和连续的继续教育是很困难的。[8]这些都会降低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导致与高校合作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三)政府对普通高校校企合作的支持不够
除了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识薄弱,许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之外,政府的相关支持不够也是影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积极开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占主导地位,其支持是释放普通高校能量的有力保障,也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不仅仅只是普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更是一种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合作。国家在推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方面,虽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发展,但对普通高校和企业都没有太大的激励作用和约束力。由于没有制定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校企合作准则及指导手册,国家也未建立有关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尤其是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缺乏税收的优惠政策和制度保障,更缺乏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参与、指导和监督,从而使得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三、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国家制定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社会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人才发展战略,高校教育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制定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既有助于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科研的应用性,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针对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国家在规划和制定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中,一定要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与普通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寻找继续教育的生长点。要抓住发展机遇,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提升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发展。[9]在当今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服务于经济应是第一要务,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与企业的结合是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重要渠道,而校企合作是实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10]
(二)高校创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创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存量,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首先,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教育需求。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根据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培训开发战略,创新教育需求,充分调动企业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使继续教育真正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其次,成立研发团队,创新培训项目。高校要立足企业发展需要,通过对教育培训项目的研发,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群,构建科学的培训项目体系,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再次,了解培训需求,创新课程设置。了解培训需求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培训者、受训者和企业三方面的沟通,明确培训目标,以企业的培训需求为主设计培训课程。课程设置紧密联系企业发展需要,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使继续教育针对性强,提高教育培训的经济效益。只有推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和产业的匹配度,才能更有利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自觉成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体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竞争也更加激烈,竞争优势取决于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的出现,才能具备快速应变的市场能力,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员工的教育与培训,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保障。长期以来,美国纽约市的高校和企业有较好的合作传统。企业在研究上投资巨大,纽约市拥有最多专利权的前5名企业每年在研究费用上总投入超过110亿美元。这些企业都和高校紧密合作,采取了开放的创新实践,通过发展前沿技术来寻求更大的竞争力。[11]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企业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技能水平偏低,这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教育和培训的难题。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需要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需要拥有大量的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与培训,企业必须自觉成为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体,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为员工提供持续不断的学习机会,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把员工继续教育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
(四)政府健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积极稳妥地开展,政府要健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保障体系。首先,建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保障体系。通过制定政策,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包括合作方式、管理办法、激励措施等。其次,建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政府通过建立普通高校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心等组织对高校校企合作进行指导和协调,做好合理规划、优化资源。再次,建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经费保障体系。国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加大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最后,建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健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奖励与约束制度,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取得良好效益的高校及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于校企合作中不积极的高校及企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约束。[12]通过健全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保障体系,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