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培养正确亲子关系论文_刘润婵

论如何培养正确亲子关系论文_刘润婵

太原理工大学校医院 030024

刘润婵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欢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系。如何才能穿透自我障碍,面对自己最好的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用爱酿造幸福、浪漫的关系,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一婴儿期(爱抚)

(一)心理发生:出生时就有感觉,也就出现了心理。例如:刚出生就啼哭----一生下来接触胎外环境冷空气刺激便发出哭声,这表明其具有感受各种内外刺激并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二)大脑可塑性、修复性

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大量实验表明,剥夺动物或婴儿的早期经验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停滞甚至萎缩的现象,并构成永久性伤害。

婴儿早期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性,有一定的补偿能力。一侧脑半球受损后,另一侧脑半球会产生代偿性功能。(例如,在5岁以前语言中枢受损伤,另一侧脑半球很快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使语言中枢转移,这样便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丧失。超过5岁语言中枢的修复性功能将难以实现)所以,对婴儿身体和神经系统实施刺激,对促进其大脑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动作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主要动作: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要点:抓握(五指分化、手眼协调)---生活自理能力

独立行走:重要里程碑--婴儿移动身体由被动转主动,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与人交往的主动性。0-2岁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依靠运动去适应环境。

(四)婴儿安全感

婴儿期母亲与孩子的最重要交流不是言语的,是非言语的。

只有通过非言语交流,孩子才能最真切的感受到母亲与自己的互动。所以,有时间多抱抱孩子,不能抱就拍拍,爱抚爱抚。提倡母乳喂养。我们跟孩子的身体互动,会让孩子感觉到跟母亲的亲密关系,让孩子通过肌肤相亲感受到母亲实实在在的爱,这就构成孩子长大以后和别人良好沟通的情感基础。(多给孩子讲故事、念儿歌,唱摇篮曲,跟他有意无意地讲话)

婴儿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不同的情绪状态母亲要及时观察到、捕捉到,然后做出相应反应。如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在没有什么事,吃饱了,不渴了,没拉也没尿的时候,会自己咿咿呀呀,当周围一个大人都没有的时候会发出一些信号,有时候会哭闹,我们过去以后会发现这个孩子给他奶不喝,水不喝,看看尿布也不湿,孩子怎么了?其实孩子就是需要一种交流,在呼唤成人过来跟他交流。

①利用手势:母亲跟孩子的表情和动作越丰富,语言使用越多,对孩子将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沟通模式都有很大帮助。

②交流内容限于眼前事物:如说出物体的名称、特征、功能、物体间关系。

③交流语言要引起婴儿注意和兴趣;调整说话语调;语速减慢,增加停顿

二幼儿期3-6岁(陪伴)

3岁左右是第一个生长加速期,孩子的情绪、动作、言语都得到飞速发展,但思维特点具有片面性、自我中心性。

片面性: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假如A>B,则反运算为B<A)缺乏守恒。

自我中心性:皮亚杰的“三山实验”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

1心理特点: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实现自我意愿,希望父母接纳自己“我长大了”,并且“很能干”

2行为表现:①参与成人生活活动,别人能干的事自己也能干,而且大胆付诸行动;大人们制止的事,他们反而会认为很好玩;

②自认为能干的事或自己要做的事如果被成人代做,往往坚持返回原状态自己做;

③逆着父母意愿说“不”:孩子经常会大脑不转弯,想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你怎么劝就要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干。

(二)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进行教育

1创造条件适宜满足孩子“长大感”---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

通过游戏,特别是扮演社会角色的游戏活动,满足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儿童心)

2训练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力,体现他们“很能干”的价值感

3创造条件,针对性地培养认知方面、艺术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才能,获得“成就感”

4家长要使用恰当的言语来引导孩子建立更加全面的思维和多中心思维。

三儿童期(无条件接纳)

(一)心理特点发展自尊和自信---发展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儿童时期重要的心理学任务。

1集体归属感:小学阶段的儿童归属感从家庭向同伴、社会转移,从同伴中得到友谊、支持。

2社会认知、交往技能的发展: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学会如何坚持个人主张;传递信息等社会交往能力。

3学会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团结协作,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无条件接纳

每个家长都觉得这不是问题,自己的孩子怎么会不接纳呢?但是上了小学以后,家长对孩子开始出现双重标准

①是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照顾非常多,但是在精神上、心理上、特别是学习上接受的相当少。

家长在生活上事无巨细,对学习成绩要求又很苛刻。其实家长都犯了一个错---认为我把他生活照顾好了,孩子就会把精力全用到学习上;殊不知学习是一个需要克服苦难的过程,需要意志的过程。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没有任何自理能力,不能克服任何困难,那么他也不可能有很强的意志力去学习,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如果你真无条件接纳孩子,就放手让他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样才能有效沟通,减低孩子的焦虑。我们跟孩子沟通时,要真正认识到①孩子是一个已经长大了的孩子,有一定能力的孩子。孩子需要充分的自由,不能强加控制。

②培养孩子的学习意愿。孩子缺乏自己思考,缺乏学习意愿,原因在于前期的发展受阻。家长应该反省,不能归于孩子自身。不要用打击性、诱导性的言语说教孩子。

“无言之行”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让孩子逐渐形成学习的意愿。明确告诉孩子:你自己的时间由你来支配,父母不会每天限制你,督促你,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玩也是你自己的事,一样重要。学习和写作业是你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事,如果你每天及时、认真完成作业,,你就会获得更多玩的时间,否则你的拖拉磨蹭只会让你学不好,玩不尽兴。家长可引导孩子做时间成本核算,让孩子明白他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花在玩上的时间有多少,让孩子在对比中通过效率提高来减少学习时间,增加用于玩上的时间,这样会增加孩子对待学习的积极性。

③给孩子正面树立“好孩子”的评价标准很多家长嫌自己孩子不听话,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去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觉得自己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总是指责埋怨,时间久了,孩子便会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反正我没有什么好的,随便你们说什么好了,于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作为家长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是由于你教育和引导不力或是运用错误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走向错误的成长方向。所以家长一定要理性地帮助孩子寻找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④给孩子做人际交往的示范。实际上我们和孩子的交往过程就是给孩子和其他人交往的一种示范。(孩子应该和其他孩子怎样交往,交往的深度,行为规范,孩子会潜移默化,把亲子交往中的互动模式经验用于跟其他人交往。

论文作者:刘润婵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  ;  ;  ;  ;  ;  ;  ;  

论如何培养正确亲子关系论文_刘润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