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的利益与风险分析

供应链的利益与风险分析

邓磊[1]2016年在《鲜食葡萄供应链利益协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葡萄产业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葡萄生产和消费国。适于广泛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葡萄产业已成为主产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后,作为全国主要的种植品种和消费形式,鲜食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改善主产区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国鲜食葡萄供应链中利益不协调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更损害供应链各参与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利益不协调问题,构建供应链利益协调的长效机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鲜食葡萄供应链中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及相关行为机理,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善各主体利益水平,实现供应链利益协调,保障鲜食葡萄产业健康发展。为此,本研究分别应用非合作博弈理论、演化博弈理论、合作博弈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对供应链各主体间利益关系及其行为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叁个部分:首先,从宏观上分析中国鲜食葡萄供应链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供应链内利益协调性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其次,从微观上对中国典型的鲜食葡萄供应链进行分析,梳理其中各主体的利益水平与利益关系,明确供应链中利益不协调的具体表现;最后分别利用Stackelberg博弈与演化博弈深入分析了鲜食葡萄供应链不同利益联结模式下的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各主体参与合作的行为选择机理并通过Shapley值法构建了鲜食葡萄供应链内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看,国内葡萄生产与消费的主要形式是鲜食葡萄,其流通主要依赖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传统流通模式;(2)根据传统模式供应链结构界定其利益主体为种植户、批发商与零售商,在此基础上利用叁条典型的鲜食葡萄供应链各主体成本收益数据分析链内利润分配格局,并进一步结合各主体时间投入与流通规模分析其合理性。结果发现,种植户虽然在供应链获得较高利润分配比例,但其在供应链承担较大风险,且投入时间成本高、流通规模小,因此其长期利润水平较低,当前鲜食葡萄供应链利润分配不合理;(3)通过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不同利益联结模式下鲜食葡萄供应链的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现需要借助外力推动种植户参与合作组织,进而与其他主体形成纵向协作以最大化供应链整体利益;(4)通过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鲜食葡萄供应链各主体参与合作的行为选择机理,发现为了促使鲜食葡萄供应链各主体形成纵向协作关系,需要降低参与成本与控制风险,提高各主体预期收益;(5)基于激励、合理与效率原则,采用Shapley值法构建了鲜食葡萄供应链利润分配优化模型,并结合实际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Shapley分配结果中,供应链各主体的利润水平均有所上升,表明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能有效改善鲜食葡萄供应链各主体的收益状况,有助于实现供应链利益协调。

谭丹[2]2014年在《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产品种类繁多,粮食、油料、糖料、水果、蔬菜、肉类、禽蛋、奶类、棉花、茶叶等农产品的产量都比较大,农产品物流需求旺盛。然而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水平。农产品供应链面临着以环保、安全、高效为目标进行整合升级的紧迫任务。在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采用绿色供应链的模式,从信息共享、风险管理、利益分配的角度研究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行机制是减少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负效应,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供应链效率,增加供应链利润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①在分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动因和可行性,采用模型分析法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绿色集成过程模型。②对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要件进行了分析,从业务模式、业务架构和业务流程的角度设计了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运营模式,在构建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共享效应的讨论。③从知识溢出视角下、信息对称情形下、动态博弈前提下构建了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模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对相关的市场参与者收益、成本收益、均衡策略、均衡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上下游厂商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④从投入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效益贡献和经济效益贡献和努力程度等五个方面探讨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构建相应的利益分配模型。在混合经营模式、专业化分工模式、专业化兼绩效对比模式等叁种不同的模式下研究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并对这叁种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原理和数理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①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系统平台的信息共享须有优于简单的供应链协同或方案集成等模式的运行特征。对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而言,信息共享会带来供应商上下游厂商的收益增加。信任基础上的信息共享会导致改善流动资金的水平,并有益于改善破产的情况。在偏好信任、偏好价格、偏好随机这叁种供应链伙伴选择机制中,偏好信任是最好的选择,可以最大程度上改善供应链网络中的流动资本。信息共享在几乎所有情形下都将明显改善整体供应链网络的流动资金,并且同时可以适度减轻供应链网络破产的可能性。②在知识溢出背景下,对于技术外溢效应和“干中学”效应越明显的农产品绿色生产项目,上游供应商更愿意合作,充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通过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集成化,获得更大的收益。高风险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会给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带来较高的风险回报。当上游供应商的风险偏好给定,下游加工商的风险偏好越靠近规避型时,此时上游供应商的风险回报越高。低风险型绿色农产品的风险回报要低于高风险型绿色农产品时的风险回报,但整体趋势是相同的。信息对称情形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的制定,将需要评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加工商的风险偏好。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成本系数越高时,上游供应商的激励分成和风险承担系数越大;绿色投入的产出方差越大,上游厂商的激励分成和风险承担系数越大;下游加工商的风险偏好越偏向于风险规避型,上游供应商的激励分成和风险承担系数越大;下游加工商的风险偏好越偏向于风险偏好型,上游供应商的激励分成和风险承担系数越小。③当存在多任务时,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下游加工商应实行有区别的激励,使得上游供应商是否加入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这一任务时的激励和其他任务时的激励是不同的。与无绩效对比情形对比,通过过滤影响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上游供应商产出的共同冲击,引入绩效对比可以降低上游供应商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从而可以进行更强的激励。在专业化分工模式下,绩效对比情形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下游加工商更有利。专业化分工模式相对于混合经营模式而言,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下游加工商的利益分配总是占优的。

夏爽[3]2008年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委托代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旅游服务供应链是旅游经营企业为了更好地提供旅游服务,由旅游者、旅游景点、旅行社、交通运输部门、酒店等部门协调运作形成的一条以服务传递为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产品设计、生产、组合、销售以及支持旅游者来到旅游目的地并进行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供应链。旅游服务供应链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不同,它所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因此我们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管理不能简单地套用产品供应链的方法,而需要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特性进行深入仔细的研究,并找出适合于旅游服务管理的方法。目前国内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文献都仅仅处在概念引入阶段,而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实际上,供应链管理的方法至少包括供应链合作契约的研究、供应链绩效的研究、供应链不确定性的研究以及供应链优化建模等方面的研究,而本文则着重从“委托一代理”机制的角度对旅游服务供应链合作契约的管理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概念、特征、组成以及链式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大致框架。然后,本文引入了“委托一代理”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委托代理现象进行了分析。再次,本文研究了旅游服务供应链中企业联盟的风险与意义,并通过对企业联盟中激励机制的模型分析回答了建立旅游企业联盟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本文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在分析我国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前面得出的一些结论为我国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旅游服务供应链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因此,本文主要是利用供应链以及博弈论的相关知识对旅游业的供应链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本文写作的目的,一方面是对旅游服务供应链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合作契约这一部分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总结;另一方面则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学者投入到旅游服务供应链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中来,更好地弥补旅游服务供应链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易海燕[4]2007年在《供应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供应链网络结构的错综复杂性、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供应链管理者过于追求精益化、忽视风险管理而造成的脆弱性等因素,供应链越来越容易遭受各类风险的侵袭。许多的案例表明,一旦某种风险真的发生,往往会给供应链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和巨大损失,甚至造成供应链的彻底断裂。有效的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能够使供应链更加富有弹性,从而对各类风险具有更强的抵抗力,使供应链能够避免或者减少由于风险带来的损失。良好的风险协调管理还能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成本,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供应链风险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首先研究梳理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综合分析了可能导致供应链风险的许多因素,据此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分类,研究了供应链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和方法,建立了供应链风险值评价的模型。中断风险和预测风险是最重要的两种供应链风险,论文专门对这两种风险进行了研究。面对中断风险的威胁,论文提出了应该构建基于“准事制”的弹性供应链的构想,研究了构建弹性供应链的原则和过程,并构建了不同的基于中断风险管理的弹性供应链设计模型。对于预测风险,论文针对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研究了供应链预测风险的防范措施,包括信息共享。为了克服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囚徒困境”,作者设计了一系列的策略,并运用多目标理论和管理激励理论构建了信息共享的管理激励模型。供应链中的风险、利益和成本能否合理分配决定着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否顺利地进行。论文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利益和风险分配的原则,运用博弈论原理设计了供应链成员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时的利益和风险分配模型。然后还依据合作博弈理论研究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的模型和机制。论文还研究了期权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系,构建了基于期权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模型,指出将期权合约引入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够降低供应链风险并增加供应链收益。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供应链管理者实施具体的风险管理、构建风险管理体系也具有良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作用。

刘介明[5]2003年在《供应链的利益与风险分析》文中指出供应链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主体。一方面它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又会增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目前,国内外对供应链的利益与风险还缺乏系统的专门研究,本文正是围绕这一课题而展开。 全文总体上分五部分展开论述:(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介绍了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产生、发展及基本概念。(2)供应链的利益分析。在分析供应链利益构成的基础上,讨论了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可以获得的具体利益;运用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分析了供应链中的“效益悖反”现象和供应链整体利益帕累托最优的原理;讨论了供应链与价值链的整合;对供应链的利益源泉与利益优化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分析了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博弈关系;总结了供应链利益分配的一般规律。(3)供应链的风险分析与防范。运用风险理论,对供应链进行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并提出了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机制与具体措施。(4)供应链利益与风险的协调机制研究。分析了供应链协调机制的障碍因素和管理手段;运用控制论和契约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供应链管理的利益风险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具体讨论了供应链管理的契约机制,诚信合作机制,冲突管理机制,内部协调机制,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数学模型。(5)实证分析。文章以惠普公司成功的供应链管理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使文章的研究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可以概括为: (1)对供应链的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和利益中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运用系统论、博弈论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供应链的利益优化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解释了供应链整体利益帕累托最优的原理。 (3)在全面分析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供应链的风险进行了评价,建立起供应链风险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对供应链利益与风险的协调机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探讨了几类数学模型及其对供应链管理的现实意义。

张晓敏[6]2012年在《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在大型跨国企业中的成功应用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快速发展。随着企业群体竞争优势的日益凸显,供应链管理模式也逐渐引起了作为航运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的港口企业的关注。如何在实现港口供应链全局优化的同时,有效协调各成员企业的个体利益,使港口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与成员企业的局部利益均达到满意的程度,是港口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因此,结合港口行业的特点,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合理、科学”的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方案成为港口供应链组建和运行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系统介绍了供应链管理和博弈论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利益分配的内涵和基本情况,为建立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应用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对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分析了港口供应链的构成、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建立改进的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打下基础;然后,在借鉴既有的供应链利益分配方法的基础上,运用Stackelberg博弈和Shapley值法建立了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基础模型,并综合考虑投入、风险、贡献、地位等因素来修正Shapley值法的不足,建立了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改进模型;最后,以秦皇岛港为例,分析了秦皇岛港口供应链及其利益分配的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实施方案,从合作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激励惩罚机制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的框架,并通过建立长期的港口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来保障秦皇岛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方案的有效实施。

张爽[7]2007年在《供应链企业间合作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对手可能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而以生产链为出发点的供应链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思想也逐步得到了管理界的认可。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供应链整体涉及了多个企业,而实施供应链管理客观上要求供应链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但是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仍然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实体,都有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动机,虽然供应链内的企业间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局部利益的冲突,如何协调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构建供应链的合作关系机制,成为供应链研究的重要命题。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需要克服信息不对称,信任度低的问题。供应链企业合作机制以信息共享机制为基础,以信任机制为保障,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来完善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机制,最终建立起一个系统性强的供应链企业合作机制。本文在充分认识到了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从企业间相互制约的竞争合作关系出发,阐述其合作机制建立的理论依据、对企业间的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来研究如何建立起供应链企业间合作机制,在供应链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利润共享、风险共担。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达到供应链企业共赢的局面。

陈小霖[8]2007年在《供应链环境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文中认为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正在变成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不管是基于科学方法还是基于价值观,不管是国内供求还是国际贸易,都面临着共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基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容乐观的现状,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势在必行。然而我国真正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还是近几年的事,学术研究也并不深入,我们并不十分清楚,我国安全农产品的管理状况如何,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在哪,如何真正有效快速的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这些问题亟需我国农业理论工作者加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供应链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为题开展了本研究工作,旨在分析清楚供应链环境下,影响供应链运作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或因素,然后利用先进成熟的工业供应链管理理论,对症下药,研究怎样的供应链管理优化技术能够对这些关键环节起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总的目标是利用各种供应链管理优化思想和技术达到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效果。本文以供应链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质量安全集成平台为目标,结合质量管理体系、供应链博弈、收益协调机制、供应链风险评估为技术手段,选取苏州农业企业为实证应用示例,通过九章内容的层层深入分析来完成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保障的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是论文研究的逻辑始点,从实例数据等多方面论证分析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综述并且评析了农产品安全保障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方向、从而引出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全文的基本框架结构,随后对论文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作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对诸如供应链与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等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指出本论文的研究范围涵盖管理理论创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四个关键方面)和实证应用创新(苏州农业企业)两个方面。第二章,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部分,全面总结介绍了论文所依托的五个理论基础:“供应链管理”理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博弈论”理论、“预警理论”。主要针对供应链管理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发展历程、概念模型、体系结构与实施原则等进行了研究,为后续各章(四、五、六、七)研究如何在农产品供应链环境下,通过实施各种管理措施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奠定了概念与理论基础。第叁章,供应链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关键点分析,把供应链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的一般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理清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究竟要研究什么问题,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的一般问题研究过渡对供应链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关键问题研究。明确指出的几个关键研究问题正是后续章节所研究的重点,此章内容在整篇论文中起着穿连后续章节的作用,使得各个章节突现合理的组织逻辑性。第四章,系统地介绍了农产品供应链欧美模式和日本模式的主要特点,并选择了一些典型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荷兰、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其农业特点以及经济、社会特点分析其供应链模式,就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提出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政策层面和实业界的启示,以此得出成功运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能够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结论。第五章,农产品供应链价格质量的博弈研究,在分析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安全信息化现状及差距的基础上,应用系统思维观系统分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安全问题,研究指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针对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及其特殊性,本章重点研究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两个最主要上下游环节——农产品供给方与农产品消费者之间的价格质量信号博弈模型和演化博弈模型。本章引用系统科学关于动态过程和动力机制的观点,引入含有随机参数的消费者二元效用函数,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非对称信息下农产品安全重复博弈的演化稳定性。第六章,农产品供应链收益分配的协调机制研究,深入分析了影响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合理收益分配的重要性。简单介绍农产品供应链收益分配的总体原则之后,将协调机制运用与农产品供应链收益分配中,成功架构了激励农产品供应链合理收益分配的模型,从而从正向激励来保障供应链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第七章,农产品供应链安全质量的风险评估,在风险分析理论的框架下,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预警和管控分析。介绍农产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主要概念和内容,重点讨论农产品微生物风险分析以及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方法,使用预测微生物学模型来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和微生物数量预测模型,并引入蒙特卡罗方法来处理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本章旨在基于预测模型,提出农产品供应链的销售终端环节所应该进行农产品微生物风险分析控制的方法和概念模型,以期为农产品供应链中下游保障农产品安全问题的管理与控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第八章,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管理应用实例——苏州农业企业实证,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选取江苏省苏州市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中的重点成员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针对性的设计了一套调研方案与问卷,对苏州市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展开了重点调查以获取基础数据,进而部分或全部采用4、5、6章节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优化理论,对苏州市农业企业进行了各方面的改进,最终从实例的角度验证了构建理想的苏州市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第九章,研究结论以及进一步的展望,实证分析表明,论文所架构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质量安全管理集成平台,对于改善现有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对于构建理想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这一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的诸多因素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指出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所努力改进的方向。综观论文分析与总体结论,主要在以下方面体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系统的角度来看,利用成熟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优化机制来进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农产品购物环境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管理和控制的力度,有助于构筑具有诚信且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供应链体系。

陈乐[9]2009年在《绿色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工业时代后,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世界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但于此同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生态平衡失调。人们开始认识到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兴起了一股绿色浪潮,产业结构逐渐向资源利用的合理化、能源利用的节约化、废弃物产生的少量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单个企业的环境管理并不能生产出绿色产品,因此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必须将环境管理整合到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中去,于是绿色供应链应运而生。利益分配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保证绿色供应链稳定运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综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基本框架,对绿色供应链及其利益分配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的利益及利益分配。接着分析了影响绿色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因素:投入资源、风险因素、环境绩效,确定了投入资源的价值,对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合作风险进行了分析,给出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风险系数的方法,构建了环境绩效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由叁因素来确定成员企业在利益分配中的权重。然后阐述了利益分配的基本方法,建立了基于成员企业权重的绿色供应链利益分配方法。接下来阐述了Nash协商模型的相关理论,对已有的利益分配Nash协商模型进行改进,给出了基于不对称Nash协商模型的绿色供应链利益分配方法和基于满意度的Nash协商模型的绿色供应链利益分配方法。最后对上述叁种绿色供应链利益分配方法进行了算例说明。

邱映贵[10]2010年在《供应链风险传递及其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供应链风险爆发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供应链风险传递成为迫切研究课题。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风险研究颇多,但对供应链风险传递研究甚少。事实上,供应链企业非常希望能得到有效而系统的控制风险传递的理论指导。有鉴于此,本文选择供应链风险传递与控制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企业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在文献梳理基础上,本研究沿着供应链风险传递的相关理论—基本概念界定—风险能量测度—传递过程分析—传递路径总结—提出控制策略为逻辑主线,运用系统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系统研究与重点研究相结合,确定本研究由七章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在梳理国内外供应链风险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选择该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章总结了支撑该研究顺利进行所需的相关基本理论。分两部分:其一是基本概念的界定例如供应链、供应链管理、风险、风险管理、供应链风险传递等;其二是对企业风险预警的总结例如风险预警方法、预警模型、预警系统的分析。第叁章构建了供应链风险传递能量测度的矢量分析模型。通过界定供应链风险流、风险流密度概念,从经济损失、产品功能损失和声誉损失叁个维度构建了供应链风险传递能量的矢量模型。第四章揭示了供应链风险传递的过程。通过研究发现:供应链风险爆发经历了风险导入潜伏期、酝酿扩散期、爆发期和消退期四个基本阶段;诱发供应链风险传递的主要原因有节点企业间的利益摩擦、节点企业的独立经营决策及节点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叁类;供应链风险传递的主要形式为扩散。第五章提出了供应链风险传递的叁种基本路径。按风险在供应链内部传递的方向为标准,将供应链风险传递的路径分为串联式传递、雷达式传递和交互传递叁种,并对每种传递路径的特征和能量大小进行了推导。第六章探讨了供应链风险传递各阶段应采取的措施。以供应链风险传递的4个阶段为基础,明确了控制供应链风险传递的基本管理措施由预防、预警和控制叁步完成。第七章基于全文供应链风险传递的诱因、传递过程,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第八章总结归纳全文,并指出了该研究还需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鲜食葡萄供应链利益协调研究[D]. 邓磊. 中国农业大学. 2016

[2].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D]. 谭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3]. 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委托代理机制研究[D]. 夏爽. 南昌大学. 2008

[4]. 供应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研究[D]. 易海燕.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5]. 供应链的利益与风险分析[D]. 刘介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6]. 港口供应链利益分配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 张晓敏. 燕山大学. 2012

[7]. 供应链企业间合作机制的研究[D]. 张爽.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8]. 供应链环境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D]. 陈小霖.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9]. 绿色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D]. 陈乐. 中南大学. 2009

[10]. 供应链风险传递及其控制研究[D]. 邱映贵. 武汉理工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供应链的利益与风险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