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主流大片体现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片论文,主流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片”与“超级商业大片”
对超级商业大片,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而不是破坏性的态度。因为破坏很容易,一夜之间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而建设却是极其艰难的,一个“新世界”需要无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一点一点地实现。
“大片”一词并非传统词汇,其概念源于1994年11月12日首部进口分账影片《亡命天涯》。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看,我们很难给大片一个量化的标准和尺度。不过,人们在谈论国产商业大片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聚焦于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三大导演及其他们的作品。事实上,当下中国电影就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三国演义”,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是他们的商业大片的天下。然而,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严格说来,上述电影都不是一般意义上、主流意义上的商业大片,而是超级意义上的商业大片;准确地说,应该叫超级商业大片,因为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是少数几个“大腕”导演的特权,而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运行模式。更重要的是,超级商业大片所遵循的完全是资本逻辑、经济逻辑而不是文化逻辑。
超级商业大片的资金来源与成本回收模式是:以本土市场为基础,以国际市场为保障。事实上,超级商业大片由于制作成本巨大,大多有海外资金的背影,在制作时便已考虑到海外市场营销因素。因此,超级商业大片不可避免地要全方位迎合西方。问题在于,超级商业大片对海外市场作了错误的想像,甚至把海外市场的口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陷入了双重危机。一方面,一味的古装+武打,其“复制”的结果从纯粹商业利益的角度也只能是效益递减。另一方面,由于对海外市场作了错误的想像,超级商业大片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迎合西方价值观,丧失了本土文化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本土文化的形象,也危及了本土文化的安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商业大片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自身要求,是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反过来说,也只有在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大片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事实上,中国商业大片是在引进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刺激和压力下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中国商业大片并不是在中国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不是中国电影工业、电影产业自身发展的产物,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国好莱坞大片刺激和压力下产生的,因此,中国超级商业大片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中国商业大片是在“外因”而非“内因”的基础上产生有关。譬如,超级商业大片在“技”的层面如情节设置、细节处理、化妆服装等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硬伤”,就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不完善、中国电影工业水平低下以及缺乏专业化的制作团队密不可分。
越级商业大片文化立场、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混乱乃至偏差,除了资本逻辑、经济逻辑和商业逻辑的推动之外,除了对“海外口味”进行了错误的读解和想像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下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混乱乃至缺失有关。当下之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和深化,其经济快速转型必然会引发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转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影下,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加快,东西方文化融合、尤其是各种思潮折射山的文化潮流及其价值观念日益强烈的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不可否认的是,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也出现了某些混乱,如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对市场经济的非人性一面缺乏必要的警惕和批判,对大众文化、商业文化缺乏必要的整合和规范等等。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弊端和怪现象,很多就与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缺失有关。因此,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超级商业大片也不是一种科学的、建设性的态度。对超级商业大片,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而不是破坏性的态度。因为破坏很容易,一夜之间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而建设却是极其艰难的,一个“新世界”需要无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一点一点地实现。无论如何,正如恩格斯所言,不能在泼掉脏水的时候把孩子也一起泼掉。
发展主流大片的历史机遇
在探讨大片、尤其是上流大片的时候,我们必须有本土意识、历史意识;当然,更要有发展的眼光。唯有有效地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电影产业化发展规律、并高举主流文化大旗、表达主流文化价值的主流大片,才能最终促使中国电影步入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轨道。
当务之急是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主流大片。因此,唯有有效地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电影产业化发展规律、并高举主流文化大旗、表达主流文化价值的主流大片,才能最终促使中国电影步入可持续、义好又快发展的良性轨道。2007年1月,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同志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主流大片,指出没有主流大片就很难在心影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非常需要,而且完全有可能拍出主题健康有益、艺术精湛新颖、技术先进引人的,有中国特色的主流大片。
尽管“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主流大片”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超级商业大片提出来的,但并非无源之水。事实上,中国电影人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让中国电影观众喜闻乐见的主流电影模式。只不过没有用主流大片,理论界也没有从理论上给予相应的总结和阐释。前面说过,大片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量化标准。同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电影体制条件下,大片也有不同的含义和意义。从纯粹的投资角度看,大片也就是所谓大投资、大制作。从历史上看,中国虽然没有“大片”概念,但也有自己的一些所谓大投资、大制作。从《芙蓉镇》、《孙中山》、《血战台儿庄》、《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到《大决战》、《大进军》系列,都是本土意义上的大投资、大制作。另外如《东归英雄传》、《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樱桃》、《红色恋人》、《红河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春天的狂想》、《横空出世》、《我的1919》、《紧急迫降》、《生死抉择》、《黄河绝恋》、《冲天飞豹》、《国歌》等电影,笔者称之为“新主流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它们就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主流大片。总之,我们绝不能无视、忽视乃至抹杀中国电影也有其大投资、大制作的历史。
在探讨大片、尤其是主流大片的时候,我们必须有本土意识、历史意识;当然,更要有发展的眼光。近期《云水谣》、《东京审判》的成功,其经验和意义值得理论界认真总结和阐释。产生良好反响并且创出了3000多万票房收入的《云水谣》,可以说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流大片。《云水谣》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主流电影的叙事空间和市场空间,对于中国特色的主流大片的市场化生存及其产业之路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东京审判》也在某种程度上开创了中国主流大片的基本思路:主流价值观、英雄主义、惩恶扬善、拼搏、奉献、牺牲等,独特的个人思考和表达融入满足观众的观赏快感之中;主角起用有影响和号召力的明星演员,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刻画独特的个人命运。尽管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东京审判》最终获得2800万元的票房,并未达到导演预期的5000万元,但其作为一部中国主流大片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所获得的票房收入。
主流大片必须举起主流文化的大旗
当代中国主流电影文化应该是“世界”与“民族”的统一;是“现代”与“传统”的统一;是“大众”与“精英”的统一。中华民族现阶段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建构一种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主流文化。包括主流大片在内的主流电影应该而且是必须表达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举起主流文化的大旗。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建立起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有利于提升社会的凝聚力,也是保持国家统一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我国70后的年轻人已出现明显的西化痕迹,他们逐步远离民族文化和传统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和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加上大众文化低俗一面的泛滥,商业文化唯利是图一面的泛滥,有可能导致整个民族文化根基和核心价值观的彻底瓦解。一些西方国家把文化输出、文化价值观的输出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说:“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他们毫不掩饰要用西方文化价值观来促成全球的文化整合。前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戴维·罗特科背夫在谈到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整合时说:“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那么它们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因此,在构建主流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的历史有5000多年,经久不衰,是人类古老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这其中的博大精深无与伦比,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
当然,在构建主流文化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到“知彼”,即了解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在“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下促成文化多样性的格局,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应该是“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统一。电影也是如此。中华民族现阶段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建构一种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主流文化。包括主流大片在内的主流电影应该而且是必须表达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举起主流文化的大旗。
中国的主流大片应该是主流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和谐统一
中国主流大片绝对不能忽视电影的大众化属性和娱乐功能,曲高和寡,孤芳自赏,单纯地说教和宣传,因为那样就意味着排斥娱乐,远离大众,远离市场,其结果无疑是死路一条。
中国特色的主流大片要讲政治也就是表达主流文化价值,似乎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中国特色的主流大片也要讲经济也就是要追求高票房收入,从而做到政治和经济两手都要硬,确实是一个难题。现实情况是,很多主旋律大片是政治上硬面经济上软。我个人认为,中国主流大片要讲经济也就是要追求高票房收入,就必须寻求与商业文化的结合和融合,借助于商业文化及其商业逻辑来表达主流文化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我们必须科学地、客观全面看待商业文化。事实上,商业文化本身如鼓励创造和创新、以诚信为前提鼓励竞争、崇尚公平和秩序、追求人的价值的最大化、通过个人的劳动和努力实现个人目标等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也恰恰是我们传统文化所缺乏的。
总之,中国的主流大片应该是主流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和谐统一。据相关市场调查,现在电影市场观众平均年龄是21.7岁。中国电影的观众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最关心什么?他们希望看到什么电影?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电影、尤其是主流大片如果不去研究年轻观众的心理和欣赏需求,不去适应他们的心理和欣赏需求,就有可能变成“自娱自乐”。具体到创作层面,中国主流大片绝对不能忽视电影的大众化属性和娱乐功能,曲高和寡,孤芳自赏,单纯地说教和宣传,因为那样就意味着排斥娱乐,远离大众,远离市场,其结果无疑是死路一条。
中国电影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在以每年30%的比例递增,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期。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我们应该百倍的珍惜,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中国电影空前的发展机遇期和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但光有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相应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就是要迅速推进和发展主流大片。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电影现在是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期,但如果不能有效而迅速地推进和发展主流大片的话,就有可能丧失空前的发展机会。事实上,留给我们发展主流大片的时间并不多。因此,我们必须有危机感、紧迫感。我们甚至可以说,迅速推进和发展主流大片关系到中国电影的生死存亡。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成了新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新的坐标。我们应该从文化安全、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中国主流大片,迅速推进和发展主流大片。
标签:商业论文; 中国电影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东京审判论文; 云水谣论文; 犯罪电影论文; 剧情片论文; 战争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