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大陆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近十论文,年来论文,大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与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社会政策的发展相伴随。大陆社会工作职业化起步亦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迅猛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成型,而作为一种职业基本上是到了21世纪才出现。随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提出,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的推出,社会工作职业化进入快速推进阶段。社会工作职业化日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对近十年来学者们的相关论点做一梳理和分析。
一、关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涵义
社会工作职业化概念界定是理论的基础,同样也是研究的难点。大陆社会工作界日前对社会工作职业化涵义的界定总体上欠清晰明确,缺少直接的定义,更多是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间接界定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特征或类型等。已有的研究界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直接定义说。关于社会工作职业化概念解读,有认为是指在满足人类特定需要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活动被社会认定为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领域并获得专业化发展的过程。职业化是社会工作活动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特定功能并不断得到社会认可的过程;职业化是指社会工作能够通过相关职业人群,发挥其专业功能、达成其专业目标、实现其专业理念和价值的过程;职业化是社会工作职业群体的利益逐渐被确认并获得市场保护的过程;职业化是一个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相辅相成的历史过程(尹保华,2001)。
其二,标准说。有在国外学者福来可斯纳关于社会工作职业化六条标准上总结得出社会工作职业化有三方面的内容:社会工作知识背景、确定的专业目标和活动领域、专业自主性。在知识背景方面,他们指出,职业社会工作者的特点在于他或她受过专业训练;在专业目标和活动领域方面,他们按服务对象分为三类:面向顾客的诊断社会工作、面向社群的群体社会工作、面向社会管理的福利行政工作。在专业自主性方面,包括职业自主性和功能自主性(林卡、金菊爱,2003)。
其三,比较说。有将职业化与专业化比较,进行职业化内涵界定,认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是社会工作职业形成及其发展的过程,而社会工作专业化是社会工作的职业本质,是对社会工作职业的专业规定。如果说社会工作职业化是社会工作职业形式的实现过程,那么社会工作专业化则是社会工作本质内容的实现过程。离开社会工作职业化,社会工作专业化无从谈起,而离开社会工作专业化,社会工作职业化则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社会工作职业化是对社会工作职业的确定及认同过程,是社会工作职责确定、职业定位、岗位设置、职业资格认定、组织制度、工作激励、职业评价、职业声望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体系。社会工作职业化本质上是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化,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的建设过程(张昱,2008)。有对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历程做了详尽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经验分析,认为职业化的三大特点:职业化是以专业化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成为一个为人们所接受和尊重的职业,是和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理念、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走向成熟的结果;职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职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覆盖面广而统一的职业(朱眉华,2006)。
其四,类型说。即从社会工作职业类型界定社会工作职业化内涵。有认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陆存在有两种不同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实际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转换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支持型职业化(王思斌,2006)。更有将具体社区工作者区分为职业化社区工作者与专业化社区工作者两种类型,指出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中从事特定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人员,包括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助理人员社区性公共服务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卫生中心、文化站等的工作人员从事社区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社区工作者一般是指在社区内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或者说是从事社区事务的社会工作者(李芹,2003)。不难发现,类型说主要是以社会工作者的角度为出发点。
其五,要素说。即认为职业的构成要素是社会工作职业化问题的前提,特性—属性取向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职业的构成要素;过程取向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职业化是某种职能活动从一种非职业状态发展到职业状态的过程。不过具体的要素尚待讨论中,这一论点更多是侧重批判性和反思性,认为国内有学者用西方学者提出的专业及专业标准的概念代替了职业及职业标准的概念,西方学者研究的主要是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他们只是在阐述社会工作从志愿性工作到职业性工作再到专业性工作的发展历程时提及了社会工作职业。职业的社会工作与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是有区别的,以往的研究中,有大陆学者提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前提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结果给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颠倒了(陈树强,2008)。
二、关于社会工作职业化背景及意义
意识促进行动,对社会工作职业化背景的探讨和意义的认识至为重要,直接涉及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战略定位和根本性发展动力。研究者们的基本认识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其一,体制改革层面,认为社会工作职业化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社会管理改革的需要。即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在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能够起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难以起到的作用(陆素菊,2005)。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化管理,呼唤着社会工作,这已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推进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培养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深化社会管理改革的必要举措(吴铎,2007)。为此,有在充分吸收国内社会工作发展研究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走向多主体、多元化治理的社会管理新模式背景下,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应当遵循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社区化、体系化、本土化的思路来进行(何增科,2007)。
其二,社会建设层面,侧重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发展的需要。有认为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社会组织的职能开始分化,一些原来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包揽的社会职能逐步被剥离出来并回归社会和社区。相对于政府和市场而言的第三部门及整个社会层面开始逐步发育和壮大起来,由民政部倡导的社区服务逐步扩展为整体性的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而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之客观需求也开始走向显性化(徐永祥,2000)。有认为新型职业化社会工作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与原有的职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参与者的广泛性、科层组织发展及其科层化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转型期,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化社会工作,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化社会工作者,对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张蓉蓉,2007)。
其三,专业发展层面,侧重需求满足和服务效能提高的需要。有指出,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的存在,使得社会上许多困难群体免于了匮乏、恐惧、孤独或者失语。社会工作者正在走向一个新的职业化时代(文军,2008)。有认为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服务效能比较低下,主要原因是社会工作没有实现职业化、政府职能缺位和错位。只有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切实提高社会工作效能和政府公共服务效能(翟桔红,2007)。有指出如何促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形成一支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不仅是科学开展社会工作的实践性课题,也是改革和完善现有教育培养和培训制度、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课题(陆素菊,2005)。
总体上看,研究者们对职业化背景及意义的阐述更多的是一种宏观取向或制度建设取向,较少深入到人的角度或工作者的角度。若能在微观心理层面亦有所分析和探讨定能深化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意义。
三、关于职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策略
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文献中,有关职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策略探讨,相比较上述两方面的研究,占到了最多的文献。这些问题和策略基本上从海外经验的引介和本土经验的探索中得以发现和提出的。主要的问题和策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问题
有在海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工作职业的定位问题;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的建构问题;社会工作的行业自律问题(朱眉华,2004)。有认为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职业如同律师、会计师、医师等,有着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和崇高的职业威望。在我国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发展较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社会对其认同程度也不高(黄胜伟,2004)。有认为除了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和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之外,还提出存在专业服务组织发展缓慢、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部门需要不衔接、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本土策略尚待探索等问题(李迎生,2008)。
鉴于职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制度体系、社会认同等问题,学者们对职业化发展的总体状态做了初步判断。有认为职业化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大陆社会工作是在没有职业实践的情况下办起了专业教育,然后专业教育又无法直接促进职业实践,社会工作工作职业化长期处于“无根生长”状态(贺立平,2007)。有认为大陆社会工作非常缺乏系统的本土化理论的指导;职业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缺乏职业性,总体状态是处于“半职业化”或“准职业化”的起步阶段(汪慧,2007)。有认为问题与优势并存。有鉴于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中发挥着其他职业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正大力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当前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具备了诸如国家社会建设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党和政府全力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事业快速发展、国外及港台相关经验可资借鉴等有利条件(李迎生,2008)。
(二)发展策略
研究者们针对上述问题,就职业化发展战略,纷纷各抒己见,总体上看,是持拿来主义的观点,即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本土化诉求为研究者们所热衷。有分析了社会工作职业化在当前社会中体现出的必要性与客观性,以及内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面对的困境,指出当前内地社会工作职业化必须在本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社会工作职业化经验,走本土化道路(汪群龙,2008)。有通过对香港和上海建立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的起源、过程和各自特点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两者社工管理体制、对社工职业化的认识和实现途径、对从业社工培训的政策、社会工作职业化效果等均为不同。香港是通过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教育实现其职业化,而上海则是通过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考试实现其专业化的结论(王秀江,2006)。有认为机构负责人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受体制因素影响大于受专业教育背景的影响。不同体制中机构的功能定位同社会工作专业功能的契合性、不同体制中机构及机构成员对公共资源的依附性及依附程度、不同体制中机构内部成员的相互关系,都会影响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与接纳。为此对大陆社会工作职业化道路提出了 “巩固外围、突破内线、典型示范、由点及面”的策略建议(史柏年,2006)。
本土化发展方向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但在本土化发展的实践路径上,不同学者各有侧重,基本上是围绕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主体和实现载体而展开讨论,实际上是涉及到对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中政府、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定位问题。已有研究论点主要有两种取向。
其一,政府取向。有认为《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公布为社会工作者职业化提供了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对社会工作职业给予合理的定位,以导人社会工作专业制度。政府部门在社会工作职业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工作专业团体和民间组织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健康发展负有重要责任(王思斌,2006)。有以上海地方经验为例,强调在职业化进程中政府主导推动的重要性。其总结出依靠党委领导、争取政府推动的工作定位,坚持职业发展、专业提升的发展方向,坚持理论先导、实务跟进的开发路径,坚持社会运作、公众参与的运行模式,坚持区域试点、领域突破的推进策略(朱希峰,2008)。有将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分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及专业组织初步发展、职业化学术讨论逐渐开展、职业认证标准逐渐发展出来等三个阶段。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对策是: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必须高度认识政府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实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必须走渐进发展的道路,必须通过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队伍(尹保华,2008)。
其二,社会取向。有认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党、政、社、学等各个社会子系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状况与非政府组织的生存状态,还涉及社会工作教育的制度环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关注。在由政府、学校、非政府组织所形成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的社会系统中,学校居中心地位,发挥基础作用;NGO居轴承地位,发挥催化作用。NGO除了直接聘用社会工作者以外,还对社会工作职业价值体系、知识体系、技能体系、职业声望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政府组织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买方市场(夏学銮,2008)。在非政府组织对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方面,有通过对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研究,认为其历史发展、组织结构、功能作用和运作模式代表世界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左芙蓉、刘继同,2007)。
客观而论,日前这两种取向的分野并不特别明显,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研究者们更多的是整合论者,即倡导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策略。如在具体的发展策略上,有倡导政府可以考虑各方利益主体,选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间接经营的政策模式。并通过实证调查,得出高等院校的倡导、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政府部门的协调、服务对象的需要等各方是可以整合在一起的经验(顾江霞、行红芳、刘念,2005)。有从西部地区社会工作职业化经验出发,认为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提升专业化的同时,尽快推行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和行业准入,开放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垄断的服务领域,积极地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周绍宾、周林波,2006)。亦有从社会工作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集理论、技巧和实务经验为一体的应用性学科,认为教育者必须能够承担起教育者、研究者和实务者的三元角色,以应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挑战(刘梦,2007)。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陆已有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研究总体上取得了可喜进展,然深度研究和系统研究至为缺乏。大多数研究受单一研究视角的限制使得对国外的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碎片化和表面化,缺乏对塑造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深层次力量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研究与分析。仍有一些基本问题悬而未决。如,社会工作职业的边界问题、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关系问题、职业化过程中主要相关方的角色和作用问题、引进国外模式所涉及的文化差异问题等(隋玉杰,2008)。上述基本问题正是未来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已有研究历经了一个从海外经验的引介到本土经验的探索、再至基础概念和本土理论探求的过程,初步呈现出注重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取向。如以上海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为例,由于上海是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职业化最早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有关职业化的研究包括了职业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职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职业化模式的总结、社会工作机构实践性探索、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等(张乐天、张粉霞,2002;陈为雷、李太斌,2006;彭善民、张宇莲,2007;朱希峰、沈黎,2008)。亦有学者以特质论和过程论的观点为判别标准,分析了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状况,提出了社会工作发展机制的理论框架(孙莹,2006)。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越发落到实处,越发融入其他的学科知识体系。
之所以会呈现这一转向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以为,实与大陆社会工作的发展实践密不可分。在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下,社会工作将因应社会的需求,会迎来较快发展,这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会越发增多,他们的实践正是理论研究的来源,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