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及评价模式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改论文,历史教学论文,评价论文,高中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所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1]P2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感悟新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依托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把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历史教学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形成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我们近年来做了一些尝试和实践,并有了一定体会和收获,在此撰成拙文,以请教于方家。
一、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对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成为每个老师亟须思考的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在教学模式上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问题式教学——置疑、释疑、生疑,以求启智诱思
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问题”推动课堂,置疑、释疑、生疑,引导学生开放思维,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从历史的角度,从不同的文化层面,进行探究,获得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规律,继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2]
(二)辩论式教学——学生兴趣盎然
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们在高一进行了“辛亥革命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的辩论。辛亥革命的胜败问题,属于开放式问题,因此学生十分感兴趣。整个过程如下:学生搜集、查询、汇总材料;分正、反方辩论内容;了解辩论规则,制定评分标准;组织课堂辩论、评出最佳辩手;上交论文等。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收获颇丰,不仅拓展了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在学习知识和方法上。一场成功的辩论赛,要准备大量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学生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例如,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学生能从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思想文化近代化等多个方面去阐述,补充了教材内容,丰富了历史知识。在辩论中,学生还学会了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如,看待事物必须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同时,又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
其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提高。给学生布置辩论题目后,学生就要自己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要去思考,自主探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辩论式教学,对于辩手,受益匪浅,对于听众,新颖的课型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最终通过辩论补充发言和论文的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体验式教学——重现历史,学生终生难忘
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景,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再现历史事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必修第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一课,组织学生自学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后,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出现,用历史剧的形式表现本节课的重大历史事实。学生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再现了辛亥革命、帝制复辟、第一次国共合作等历史事件,学生把对复辟帝制的愤慨和对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崇敬,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所做,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历史概念的理解。
(四)探究式教学——通过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使课堂内外互相结合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有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的能力。而探究式研究课的开设,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开设了“社会热点问题历史探究”,如中东问题、印巴问题、巴尔干问题、恐怖主义、禁毒、奥运百年、国企、入世等。开设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大事”,如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三次工业革命等。开设了“青岛地方史的研究”。学生陈楠的研究性学习论文《从周志俊谈青岛纺织历史的思想》发表在2005年9月8日青岛《财经日报》上,这些活动使学生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课堂内外互相结合,课内不足课外补、拓宽了知识面,联系时政热点既贴近社会又贴近了学生生活,发挥了历史教育的现实功能,为社会服务。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
二、新的评价模式的探讨
新课程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即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历史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这一理念在近几年全国及各地的高考命题中均已体现出来。如2007年以来,山东省在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考试说明中,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导向性的原则,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的有机统一。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包括以下四个层次: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的要求、新高考的要求,都需要改变束缚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传统历史评价模式,探讨新的评价模式。
(一)过程式评价(建立成长档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
新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教育不仅要为高等学校培养和选送一批高水平的人才,还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学业、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体育和艺术等诸方面获取丰富的学习经历,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作准备。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探讨,即通过建立历史学习资料袋,记录学生历史学习成长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1.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内容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取和整合知识、拓展和提炼知识、在各种情境中应用知识、有效的学习与思考方式等。在教学中,教师注意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能否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是否具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否具有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等。
2.记录学生的作业表现。日常实践中,我们首先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将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意见、建议、体会感悟等都列入作业,通过不同方式呈现作业,如历史小论文、小制作、历史剧表演、社会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注意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作业、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作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等。
(二)拓展式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要从单纯评价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评价,既注重书本知识,更注重实践活动。为此,我们积极尝试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多样化的开放的教学形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如:历史开放课堂中的活动课、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的准备情况、探究态度、与他人合作情况、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学生的探究成果质量情况等多方面记录并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总之,通过新课改以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改革,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兴趣和热情得到充分释放,往日沉闷、死板、低效、封闭的历史课堂,变成了丰富多采、高效的多元式开放课堂。事实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充分践行新课程理念,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愧于新时期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