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文化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增强企业发展动力的需要。有眼光的企业家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促进功能,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支撑力和推动力。企业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它是企业理念、制度规范、管理模式、活动方式、品牌声誉等;从广义上说,它是能够涵盖企业的一切并能对企业提高精神动力和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知识的综合。
诚信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孟子也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他们都把诚信视为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可以说,诚信既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企业家应具备的重要品德。清朝光绪19年,山东章丘有个叫孟鸿升的人,创办了名店“瑞蚨祥”。1900年,义和团攻打北京,一把大火使瑞蚨祥化为灰烬,店内所有账目和物品全部烧掉。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瑞蚨祥的掌门人没有被困境所吓倒,他毅然向社会郑重宣布:凡瑞蚨祥所欠客户的款项一律奉还;凡客户所欠瑞蚨祥的钱物一笔勾销。瑞蚨祥当家人非凡的气魄和高尚的商业信誉,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一时传为佳话。瑞蚨祥不但没有垮下来,反而得到了更多合作伙伴们的支持和信赖。从实践中可以看到,唯有“天下以诚”,才能取信于民,获得良好信誉,使企业有长足的进步和光明的前途。相反,那些见利忘义,靠欺骗闯荡江湖的投机商家,只能骗得一时,不能骗得一世,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被客户所抛弃。
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一些企业垮了一批又一批,为什么一些知名企业家抓了一茬又一茬?为什么有些家族企业“一年合伙,二年红火,三年发火,四年散伙”?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缺乏诚信。要么缺德,搞假产品,糊弄用户,糊弄合作伙伴;要么投机倒把,偷税漏税,搞违法经营。成功的经验,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财富,而血淋淋的教训,也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营养。这二者对善于思考,接受经验教训的企业家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这种诚信,有的企业家概括为四句话,即:先做后说是圣人,先说后做是贤人,多说少做是俗人,光说不做是骗人。一个企业有诚信,就是没有项目别人也敢跟你合作,没有资金银行也敢给你贷款,没有人才别人敢输送,没有经验别人敢传授,没有技术别人敢转让。有了这样的诚信声誉,何愁企业不壮大,何愁企业不赚钱呢?
企业家缺了什么都可以,唯独不能缺德。“诚信立命”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的今天,将愈来愈显示出它的极端重要性。实践证明,真正讲诚信的企业家,任何时候都不出“四个底线”:不出行规的底线,不出政策的底线,不出法律的底线,不出道德的底线。
和谐是企业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1988年,在法国巴黎举行诺贝尔颁奖大会,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了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更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由此可见,“和”是一种理想境界,是一种双赢之法。这种“和”,不是盲目附和,不是不分是非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和”的思想,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天人合一,不能盲目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和睦相处,互相包容,吃亏是福;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合群济众,回报社会;表现在经济活动上,则要和气生财,有钱大家挣,做一次生意交一次朋友,不能做一次买卖树一次敌人。一句话,“和”的思想,既是做人处世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经。
有一本杂志曾对5000多位读者做过问卷调查:“企业对于你的吸引力来源于什么?”,结果显示,约32%的人认为是良好、和谐的企业氛围,27%认为是薪资和福利,21%认为是自我发展,9%认为是个人兴趣,6%认为是工作具有稳定性,5%是其他原因。由此可见,薪资固然重要,但员工第一选择企业的条件,是和谐的企业氛围。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与员工要有一致的发展目标;企业与企业要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员工与员工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企业家把这种情况概括为“五好”,即:读好书,存好念,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使企业真正成为培养人,锻炼人,陶冶人的大熔炉。
人才是企业文化的根本
古话说,“用人为政事之本,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军以“才”胜。因为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靠人才的支撑。
企业的“企”字,上面是个“人”,下面是个“止”,也就是说人在企业在,人走企业止。企业的“企”字本身就充分说明人以企业为家,企业以人为本。有作为的企业必须有求才之心,求贤若渴;有识才之眼,善辨良莠;有用才之胆,扬长避短;有育才之方,跟进培养;有留才之策,汇集群英。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五个要点:一是要有求才的理念。如果一个企业能有能参善谋的智囊人才,有敢于破解难题的能干人才,有懂科技能攻关的研究人才,有善于抢占市场的销售人才,有作风强业务硬的管理人才,有能讲会写的文化人才,特别是有善于统领的帅才,那就会使企业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在竞争中独占鳌头;二是要有识才的眼光。简单地说就是“知人善任”,知人就是要全面地了解人才;善任,就是要正确地使用人才。古语讲:“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这就是说管理者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要有用才的气魄。宁可重用有缺点的“干才”,也不可重用无缺点的“庸才”,更加不能重用只会溜须拍马的“奴才”。做到重用能人干大事,帮助常人干小事,激励庸人不误事,团结小人别坏事;四是要有育才的制度。伯乐虽然在选拔人才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毕竟个人精力有限,因此,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对一个企业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其中既要有送出去深造的制度,也有请进来传经的制度;既要有自学成才的制度,也要有岗位竞赛的制度,最后还要有领导传帮带的制度。这样的企业不但出高质量的产品,而且出高质量的人才。这样的企业就会成为一个育才的大学校,这样的老板才会是合格的校长;五是要有留才的政策。企业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许多优秀企业管理人才都认为要建好以下四大工程:第一,建好“希望工程”,用事业留人。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的条件比不上南京,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却源源不断地奔赴延安,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看到我们共产党是代表民族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企业也是一样,要有自己奋斗的目标激励人,用优良的企业文化凝聚人,用企业品牌吸引人,用实践磨炼培养人。第二,建好“温暖工程”,用环境留人。起码要在两个方面经常关注:一是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办公有设施,科研有条件,活动有资金,学习有场所;二是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第三,建好“舒心工程”,用感情留人。也就是对人才必须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关怀他们,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心理上满足他们,心情舒畅地为单位工作。第四,建好“文化工程”,用知识留人。大家能够做到:天天都在学习之中,天天都在工作之中,天天都在进步之中,天天都在快乐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地提高素质。
信念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讲,人生有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就是吃喝拉撒睡;功利境界,就是追求功名;道德境界,就是回报社会;天人合一境界,就是注重生态环保。
从企业家的角度看,我阅读了很多关于企业家的传记和文章,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和书籍,找出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要经历过这么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业家,这个阶段企业家忙于原始积累,凡事都是亲力亲为,埋头苦干,有句话说,只有睡地板才能当老板,这是很不容易的!第二个阶段是管理家,前一阶段叫作养鸡,这一个阶段就是下蛋,就是他有了一个一个企业,光靠自己管就不行了,他要靠一批精兵强将来管,企业才能顺利发展,自己也才能从繁忙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思考企业下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三个阶段是社会家,经过不断地发展壮大,企业赚了很多的钱,这时候就要有“四个回报”:回报社会,回报合作伙伴,回报员工和回报群众;第四个阶段是政治家,这也是企业家的最高境界,这时候的企业家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四个阶段是一种行为方式的不断改变,是一种管理模式的不断进步,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的不断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信念,要有一颗真诚智慧的心,要有一颗仁者爱人的心,更要有一颗胸怀天下的心。周恩来曾经为全聚德题字,写下了“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12个有力的大字,这就是一直被全聚德所有人信奉的企业精神,也是企业保持顽强生命力的灵魂所在,更是企业文化之灵魂。
真正有出息的企业家,他在策划运筹自己企业的时候,总是考虑“四个效益”一起出:一是出经济效益,能给大家创造利润;二是出社会效益,能给群众带来幸福;三是出政治效益,能为祖国增光添彩;四是出国防效益,能够维护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