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90年代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韩论文,年代论文,关系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在对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中韩贸易关系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浅析90年代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
一、中韩贸易关系发展的简要回顾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中韩两国贸易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70年代中期至1978年,是中韩贸易关系发展的萌芽阶段。冷战时期,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前,中韩两国没有往来,相互隔绝。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以小规模民间转口贸易为起点,中韩两国的经济交往逐步发展。1978年,中国经香港对韩国的进出口额分别为4万美元和790万美元。
(二)1979年至1984年。这5年是中韩贸易关系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双边贸易关系仍然以民间贸易形式,通过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等地间接进行的。1979年,中韩两国进出口额为1千9百万美元,1984年即增到4.4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27.3%。但由于出口基数很低,出口增长很快,到1984年底中韩双边贸易额占各自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均不到1%(见表1)
表1 韩国—中国贸易统计 1979-1989
(亿美元)
(三)1985年至1989年。1985年以后,中韩双方贸易关系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因为这一时期,中韩两国虽仍以间接贸易为主,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韩国北方政策的变化,直接贸易有了初步发展,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因而这5年间,中韩两国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达到63.3%,其中直接贸易占双方总贸易的比重也从1985年以前的0增加到1989年底的39.2%(见表1)
二、90年代初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
进入90年代后,在国际外交活动中,经济问题的份量越来越大。各国领导人越来多地直接参与推动本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在这种国际环境下,90年代初开始,随着中韩关系的不断改善,中韩双方民间经贸往来日益深入发展。1990年10月,中韩两国分别在北京和汉城互设贸易办事处,进一步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增长。特别是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使双方贸易关系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
首先表现在双边贸易上,1990年中韩进出口总额为38.21亿美元,1991年为57.65亿美元,1991年比1990年增长50.9%。1992年2月1日“中韩民间贸易协定”开始生效,中国取消了对进口韩国商品征收5-30%的“高率歧视性关税”。中韩双方相互实施最惠国待遇和最低税率,为两国贸易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接贸易开始成为两国最基本的贸易方式,1992年6月末,直接贸易占双方总贸易的比重已达到77%。1992年9月底,中韩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等四个协定,从此中韩两国之间的“经贸热”一浪胜过一浪。199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82.18亿美元,1993年中韩两国全面实现直接贸易,紧随着间接贸易为直接贸易所取代,双方贸易大发展的新时期已经到来,199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16亿美元。这样,中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韩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也成为继香港、日本、美国、欧共体和加拿大之后的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
其次,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上,韩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有电子零部件、聚酯纤维、钢材、化工产品、纺织品、纸张、化肥、玻璃和机械设备等,其中出口的主要产品是纤维产品、化工产品、钢铁和金属制品以及机电产品,它们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矿产品、纤维类产品以及化工产品,它们占出口总额的85%以上。
再次,双方投资上,韩国企业对华投资1985年仅有一项,投资额为14.4万美元。进入90年代以来,韩国对华投资有了发展,1990和1991两年中,投资项目达到150个,投资金额达到1.41亿美元,项目数和金额都比85至89五年增长近5倍。1992年后,韩国对华投资进入成熟阶段。1992年对华投资项目为259个,投资金额为1.59亿美元,1993年5月底经韩国政府批准的对华投资已达632项,投资总额为6.32亿美元,并出现了上亿美元的大项目。投资地区开始在北京和对外开放较早的南方省份,现已分布在以辽宁、山东、天津为主的沿海40多个地区,投资方式正从合资向独资发展。中国已成为韩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对韩国投资也有起动。如杭州电视机厂与大宇公司在龟尾市合资开办了电器公司,生产彩电显像管;天津海运公司与韩国国际大虎开发株式会社合资开办津川国际客货航运公司,共同经营天津至仁川海运业务;长春市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与韩国大成企业在汉城合资开办“北京烤鸭店”等。
三、中韩贸易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90年代以来中韩两国贸易关系发展的速度都超出了预料。中韩贸易关系之所以快速发展,除了中韩两国经济互补和文化上不少共同点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韩两国对冷战之后对亚太地区许多重大发展都持有广泛的共识,并对国际关系中出现的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动向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同时因为当前国际形势中,经济因素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首要的、关键的因素,符合经济优先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尽管90年代以来,中韩两国贸易关系有了飞跃发展,但也存在着值得注意的新问题。这就是中韩双方贸易中中国入超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据韩国统计,1992年中国对韩国贸易赤字达到7.68亿美元,1993年上半年贸易赤字已达5.9亿美元(中国海关统计为9.05亿美元),预计今后一个时期贸易赤字将有继续增长的态势。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韩两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差别。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适应了目前我国市场的需要,即主要出口我国需求量很大的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如钢材、汽车、大型电脑及通讯器材等,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国内需求量旺盛,刺激了进口增长。而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有很大比重是农产品、矿产品等资源性初级产品,近年来我国此类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加上供给能力有限,出口有很大幅度减少的趋势。
第二,中国向韩国出口商品大都采用“以廉取胜”战术。据韩国产业研究院1992年对239种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调查分析,中国产品的价格平均指数为86,比其他国家产品的价格平均指数低14。但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东盟各国在韩国市场竞争优势的进一步增强,我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将明显减弱。而中国产品的质量、包装、造型等非价格竞争力与其他国家相比又处于绝对劣势。
第三,韩国对中国投资的迅速发展。截至今年4月底,经韩国政府批准的对中国投资已达2160项,投资额超过18亿美元,并且出现了上亿美元的大项目。中国已成为韩国企业海外投资最多的国家,而且投资项目中,绝大部分都是制造业方面的投资扩建项目,因而带动了机械设备和原材料对中国的出口。
第四,中韩两国在对外贸易政策上的差异。韩国所实行的国策是“输出立国”、“出口第一”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正是这一国策,导致韩国1967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后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不是狭隘地保护本国产品免受或少受外来冲击,而是采取“主动出击”政策,同时逐步建立、完善了自己的有关法规、制度。韩国扩大外贸的方式是以确保出口为主,因此,政府采取一整套贸易振兴政策,为企业创造一切优惠条件促进出口的增长。例如,采用综合性扶植政策,建立出口工业基地,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以技术进步加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参与对外贸易,采取政策开辟海外市场等。而目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方面,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的经验,正在制定和完善对外贸易政策。
四、中韩贸易关系稳定发展的对策
为了长期稳定发展中韩两国贸易关系,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仍是关键所在。为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采取灵活政策积极参加国际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推进中韩贸易关系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中韩两国主要竞争产品集中在原料类制品和杂项制品,特别是轻纺产品上,而竞争对双方都有促进作用。目前,中韩两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优势多在于廉价劳动力方面,今后应在产品质量方面提高竞争力。韩国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出口,拟于1993年投资5亿美元,供企业和科研机关研制、开发新产品。对此,我国也应争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在保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包括产品质量等其他方面的非价格竞争力。
第二,加快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结构更高层次发展。目前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结构远不如中国对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过高,如1992年中国对世界出口中,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20%,而中国对韩国出口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超过50%。二是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如1992年中国对世界的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28%,而中国对韩国出口中,机电产品仅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4.3%。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较低档次的出口商品结构。为此,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其一,实行出口产品多元化,拓宽主要贸易范围,增加非传统出口产品。具体些说,一是应该大力加强对韩国机电产品的出口。1992年,中国机电产品对韩国出口额为7450万美元,占同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0.20%。因此,从供需情况看,发展潜力很大。从整体上看,我国机电产品对韩国出口处于相对劣势,但我国某些机电产品(如飞机、汽车等)的零部件出口目前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比较优势,而韩国对机电产品零部件需求量很大,因此,打入韩国市场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的一些低档机械(如船用多种辅机)和一些电子产品(如微型计算机、收录机、电子游戏机、袖珍收音机、电子表等)已经在韩国走销,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打入韩国市场也是完全可能的。对于中国目前已形成国际比较优势的机电产品,如电视机、电话机、船舶、电风扇等,也可针对韩国的需要增加出口。二是应该发挥我国高级智力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增加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份额。
第二,应保传统项目对韩国的出口。为此(1)我国对韩国出口占有优势的项目,应再接再厉绝对不能放弃。(2)中国出口商品经营方式应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具体说,一是对农水产品、矿产品和化工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二是对纺织品、轻工等传统出口商品,在巩固和发展其现有低档产品的竞争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密集地注入熟练劳动力要素和技术要求,提高产品档次,增加韩国市场需求弹性大的新品种。
第三,大力发展对韩国的技术贸易。二战后,国际技术贸易迅速发展。1955年,国际技术贸易额仅为5-6亿美元,60年代初超过20亿美元,1975年达到110亿美元,1985年达到400亿美元,比1955年增长了约70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5%,远远高于同期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预计90年代中期,国际技术贸易额将达到2500亿美元。
目前,中韩双方技术贸易虽已展开,但基数很低。韩国在70年代已侧重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故韩国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技术具有相当水平,其技术非常有利于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我国有关企业在电子、汽车、石化等许多领域都在同韩国接触,积极从韩国引进技术,如引进聚苯稀装置。而中国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精细化工、生物等尖端科学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一些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人工晶体、钛金离子镀膜技术等),韩国对此很感兴趣。因此,中韩两国发展技术贸易的潜力很大。这样,我国一方面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从而扩大出口能力;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尖端技术出口,带动产品出口。
第四,加快向韩国投资的步伐。当前,世界各国向海外投资、建立跨国公司正是一大趋势,商品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向性是当代经济合作的基本特征。到1993年为止,中韩两国政府批准在韩国直接投资的项目仅有4个,总投资额为22243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486.4万美元。这远不能适应加速同韩国贸易合作的需要。韩国货币较稳定,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投资环境较好,中国在韩国投资开办的几家合资企业经济效益均较好,韩国也欢迎中国对韩国的投资,故应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公司和企业,根据需要和可能,到韩国本土上投资,开办合资或独资企业。通过对韩国的直接投资,带动对韩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此外,韩国对中国投资的项目,应力争其产品以出口为主,这样就可以利用韩国的资本和技术打入韩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又可提高中国产品的知名度。
第五,中国借鉴韩国经验逐步地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外贸管理制度。韩国自60年代中期实施以“出口主导”为中心的经济开发战略,在放宽进出口的同时,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外贸管理制度。具体说,韩国在这方面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在组织结构方面,许多政府部门是反倾销体系中的参与因素,财政部长全面负责;财政部的海关与关税评议委员会负责决定有关反倾销征税体系等事务;海关署的价格调查组负责正常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差距;贸工部的损害调查组负责裁决是否因倾销造成对本国企业的损害,这些机构都为保护本国企业利益行使权利。(2)在制定政策方面,韩国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了进口法规,主要有《对外贸易法》、《外汇管理法》、《关税法》等。另外,还依据《工业品质量管理法》、《汽车管理法》等41个特别有关商品的进出口进行加强管理。(3)在关税政策方面,对进口满三年的物品如认为进口过多,可采取“紧急关税”加以限制,但“紧急关税”加基本税率最高不能超过100%,对进口不到三年的物品则采取“调整关税”限制其大量进口,但最高只能加4%的税率。1993年韩国对政府计划实行新的关税制度,目的是与乌拉圭谈判结果接轨,防止国内农业部门和农民在农产品进口自由化中遭受损失,对进口的农产品将关税提高到与国内产品价格相等的水平,还要下放紧急关税、季节关税和反倾销关税的决定权并补充报复关税制度,以此弥补国内产业因不公平贸易所受的损失。而中国外贸长期实行过度保护政策,从我国外贸体制和外贸管理制度上,阻碍我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如我国关税政策而言,过于强调保护,这不利于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平均关税率为22%,而工业化国家为4-5%,发展中国家为13-14%,并且我国关税结构和管理也不合理,在调节进口活动中缺乏弹性。又如我国的贸易保护政策错误地将保护“幼稚工业”这种作法等同于保护落后的非效益工业,使工业陷入高耗能、高成本、低效益的困境,导致资金密集型产业规模加大,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受到影响,使其在参与国际社会竞争之前就先天不足。
总之,借鉴韩国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改变全面保护、排斥竞争的做法,着重保护幼稚工业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建立起关税、汇率等经济杠杆作为调节手段,健全有关法律制度。要彻底改革以行政干预为主的进出口管理模式,在外贸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让更多的工业企业和外贸公司直接与韩国企业和公司进行外贸活动,充分发挥韩国作为中国的邻近贸易伙伴的作用,扩大对韩国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