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景观设计对乡民地方感影响初探论文_黄悠远

海门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216100

摘要:以海门市平山烈士纪念碑景观设计方案为例,深入研究案例背景并倾听乡民具体述求,用现代景观的设计手法将纪念性主题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该设计方案体现了对烈士的尊重,以人文主义的景观,使用简洁的方式,将历史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给后人,起到增强平山乡乡民地域文化认同感及凝聚乡民向心力的作用。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人文主义;地方感;景观设计

1研究背景

1.1案例选取背景

平山乡位于海门市境中部,南靠常乐镇,西与瑞祥乡接壤,北与四甲镇、国强镇毗邻,东与麒麟镇、树勋镇相接,以革命烈士张平山命名。张平山(1921-1947),原名张智音,1947年8月11日,他与区长姜杰、茅锡堂三人在长安乡工作时被自卫队员发现,当场中弹牺牲。为纪念这位革命先烈,他的牺牲地长安乡改名为平山乡。平山烈士纪念碑是平山乡地方标志之一,很大程度影响乡民对地方的情感认同。

1.2场地解读

平山烈士纪念碑于1989年由海门县民政局,平山乡人民政府及其他热心集体和个人出资共同建造,整体造型为方尖碑形式,顶端装饰有一颗五角星,下部为黑色抛光花岗岩,前刻建造时间及建造方名录,左右刻张平山烈士为首的69名烈士英名录,后刻张平山烈士英雄事迹。纪念碑后方为2011年新修建的革命烈士衣冠冢,用红黑两色花岗岩修建,上刻革命烈士生平金色文字。场地四周为青翠的龙柏,纪念碑前方有一个小广场供乡民凭吊、哀思。

平山烈士纪念碑造型大方,纪念场地特征明显,具有时代的烙印,但因场地过小,无法满足当地纪念活动的需求,同时无法保存一些重要的革命烈士遗物,故平山乡政府于2014年委托笔者对其进行原地扩建改造,以纪念性景观陵园为主体,修建融合“景观+建筑+室内”为一体的烈士纪念碑。

2问题与思考

平山烈士纪念碑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但目前展示内容与手法较为落后、单一,不能充分展示平山乡烈士生平、满足乡民的需求。故笔者针对平山乡政府要求,建议在原场地周围适当扩大项目范围,并增加其公共功能。本次设计中的核心问题归纳如下:

2.1如何表现现革命题材纪念性

革命题材的纪念性景观设计具有其特殊性,其纪念的主题是革命英雄为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纪念的主题是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可以感知的物化环境空间去表达,能够让参观者在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纪念。所以设计时需要通过特定的景观手法,营造出有序的纪念空间,引导祭扫者逐步的由外部空间进入庄重的纪念空间,酝酿升华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崇敬之情;同时结合具体的设计形式,将革命精神通过隐喻的手法融合到场地中去。如华盛顿越战纪念碑[2],在印第安那州士兵纪念柱阵中,外圈柱子刻有战死者名字,内圈柱子刻有精选士兵的信件,将战争与日常生活情节相联系,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因而也更具有感染力;又如芜湖烈士陵园中红、白两色鹅卵石组成地面铺装图案,象征红色革命之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2.2如何系统性的展示融“景观+建筑+室内”为一体的地域性文化

景观、建筑、室内是三个相互融合、具有一定交叉的学科,很多项目是由不同公司与设计师分别深化,造成设计风格的混乱,如建筑造型前卫、现代,但室外景观却配置了欧式水景、雕塑,室内则采用传统中式装修风格,容易使使用者在出入建筑、停留在不同空间的时候产生混乱感,无法得到统一气氛感染力。所幸本次设计委托方将景观、建筑及室内设计统一交由笔者所在的景观部门统一规划设计,景观学科作为这个项目的主导者,在前期就介入建筑造型和室内设计,对场地整体室内外的景观视觉系统性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使室内外风格、主题得到和谐统一。

地域性文化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平山乡所在的常乐镇始建于清康熙末年,具有深厚的民国传统文化烙印,街道立面以黑白灰的传统建筑形式为主,清雅秀丽,富有文化气息。设计时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统一运用到景观、建筑、室内中,使其能很好的与镇区风格相统一。

2.3如何加强乡民地方情感认同

地方感是关于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的多维感念,在游憩环境中,游憩者往往因为对环境的使用而对某个地方产生各种形式的情感联结和态度与行为的忠诚,形成了地方情感认同。

城市化、郊区化和城市更新过程对人们居住环境造成改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认同感,并使人们无法完全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如拆迁安置小区中的居民生活仍然保留了很多乡村生活的痕迹。所以,通过一定的景观手法来培养人们对新环境的地方依恋感十分重要,如布鲁克[3]将原居住环境中的树木移植到新环境中,来维系人们迁居后与迁居前的居住环境的情感联系。根据情感与行为,地方感可划分为如下四个等级(见表2-1):

由上可知,地方感通过对一个地方的关注和情感投入而获得,与地方体验紧密相关。意象明确的地方标志是人们认识地方的、形成印象的参考点,人们一般将具有明显个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标示牌等作为认识城市的标志。[4]

调研中,仍有不少乡民不了解平山乡的名字由来,而以个人名义捐资修建平山烈士纪念碑的乡民则对平山乡具有很深厚的感情,更别提为了解放事业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烈士们,他们的精神具有更强大的感染力。所以设计要加强环境氛围的营造,通过对祭扫者活动的引导,对建筑形体、对室内空间的布置以及景观环境、绿化的精心设计,吸引大批参观者来此参观;同时增强互动性和教育性,不仅成为学校的红色革命教育场地,而且吸引更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层次的祭扫者来此接受教育。

3总体设计

3.1风格及场地布局

整个园区(不含停车位)长108米,宽45米,都是九的整数倍,“天为九天、地为九洲、月行九道、日有九光”,“九”为最高数,又与“久”谐音,象征着平山烈士永垂不朽的精神与园区融为一体。

设计风格综合考虑和常乐镇风格相一致的园区景观建筑风格,纪念馆、园区入口大门和门卫均采用古建形式,与常乐镇风貌文脉相协调。园区内部整体规划大气、庄重,两侧列植松柏,松柏前为开阔草坪,烘托出肃穆的纪念气氛。

平面布局中,从入口至烈士纪念馆,设计了三层台地,营造出园区依次抬高的地形,能突出展示纪念馆的高度,使人产生崇高感和敬畏感;各广场的尺度大小也蕴含着深义,从北至南,各台地长度比例为1:2 :3,分别是18米、36米、54米,这组数字具有生生不息之意,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象征着平山烈士的精神永世长存,同时,这一尺度使人们在凭吊瞻仰烈士的丰功伟绩时,也能体会到园区整体的肃穆感和仪式感。

3.2纪念碑、纪念广场及烈士公墓设计

纪念碑采用黑色花岗岩,上面镌刻金色大字“平山烈士纪念碑”,烈士姓名及烈士生平事迹,中部镶嵌白色汉白玉菊花,体现了今人对烈士的追悼和怀念。纪念碑上创意性的引入流水的概念,“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坚韧的精神。潺潺不息的流水流过黑色花岗岩,跌落至下方的水池中,清澈透明,象征着烈士纯洁无私的精神,也体现出今人对烈士的不断的思念。

纪念碑广场位于纪念碑前,能容纳至少300余人,能满足群众对烈士的纪念需要。广场还设置纪念柱,整齐排列的纪念柱上铭刻有烈士的姓名,为后面凭吊者进入纪念场馆进一步了解烈士生平营造出氛围。

烈士公墓位于纪念广场两侧的开阔草坪上,其造型为四方形,与纪念碑相一致,上面镌刻烈士姓名,幕后列植松柏,庄严肃穆。群众可在集体凭吊完主体纪念碑后,分散在开阔草坪上,向各个英雄致敬。

3.3纪念场馆及内部设计

纪念场馆面积250平方,能满足烈士生平事迹及文物的摆放和展览,馆前放置传统古典园林中的石塔,很好的体现出园区的风格。台阶到纪念场馆的过渡区域也设计了两个水池,池壁有跌水跌落到池中,景观效果较好。

纪念场馆内部采用青石板及仿古砖铺地,与建筑、景观风格协调一致。顶部为同心圆装饰吊顶,简洁大气,象征了革命英雄和人民之间团结的情感。纪念馆内部还设置烈士英名录及烈士生平事迹凭吊墙及烈士遗物展示柜,烈士英名录采用清水混凝土墙与不锈钢字体,凭吊墙采用锈蚀钢板与红砖,并结合LED灯照射,营造出肃穆安静的氛围,富有感染力;通过馆内展品,凭吊者可从多个角度了解烈士生平,加强对烈士革命精神的认同感。

3.4细部设计

整体铺装采用黑、白、灰色系花岗岩,大方庄重,通过各种直线型分割出场地肌理,与广场造型一致协调,同时黑、白、灰的铺装也能使凭吊者很快的安静下来,摆脱浮躁的心情,更快的进入园区营造的气氛中。

小品及设施也与整体景观风格相一致,选用具有传统文化元素装饰的景观小品及设施,如青石条形坐凳,中式风格室外垃圾筒等,起到了很好的点缀、装饰作用。

3.5植物设计

以四季常青的龙柏、松树和开敞草坪为主要植物造景元素,龙柏和松树能够强调园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象征着革命烈士的精神万古长青,后继事业繁荣昌盛。同时部分龙柏为原有基地移植,更好的延续了场地的精神。

纪念馆外设置了两条小径,左右各种植一株巨大的雪松,苍翠遒劲、雄伟壮观,路旁种植千头柏和大叶黄杨,色彩沉稳凝重,同时列植龙柏,整齐优美,具有分隔空间、营造幽深气氛的作用。纪念广场两侧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在烈士公墓四周种植白色草花,喻示烈士高洁的革命精神。场地四周种植龙柏,突出了空间的垂直面,强调了空间的高度,同时起到绿化遮挡作用,使环境具有静谧、庄严的气氛。停车场四周植物以云南黄馨、海桐球、梅花、国槐、香樟等植物群落为主,使环境具有柔和平静的气氛,增加了景观空间的多样性。

4感想与启示

革命的年代早已远去,但革命烈士的精神却教育熏陶了一代代人,人们能够通过参观游览纪念性景观对历史场景进行还原和联想。本案增加了平山乡乡民的地方感认同程度,扩展单纯的祭奠、膜拜形式,将革命精神与人文主义融入到纪念空间中,成为平山乡乡民公认的标志性景观。

通过本案设计,笔者总结出本次景观设计中影响乡民地方感的设计重点,归纳为:(1)景观象征意义;(2)保留部分原场地特征景观;(3)记忆点营造;(4)互动性和参与性。纪念性景观中各景观元素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及深度,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同时要突出几个主要场景作为场地记忆点,使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植物具有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可以间接的点明主题,强化和烘托场所精神,达到很好的纪念效果;在改造设计中,要重视休闲游憩空间与参与性空间的营造,使得游客在感受严肃气氛的同时也得到身心的放松,纳入纪念、博览与教育等功能,提高互动性和参与性。

5结语

纪念性景观是纪念精神的物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时代的精神。本案从景观的角度,融合建筑与室内,提出了纪念性景观要对乡民具有积极的地方情感影响,希望对纪念性景观及地方文化的设计思路有所扩展和启示。

参考文献:

[2]胡晓岚. 美国华府越战纪念碑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

[2]Brook I.Making here like there:place attachment ,displacement and the urge to garden[J].Ethica,Place and Environment,2003,6(3):227-234.

[3]Lynch,K.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0.

论文作者:黄悠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纪念性景观设计对乡民地方感影响初探论文_黄悠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