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红黑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试题论文,红黑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红榜”
1.新材料,新情境,以能力立意
●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第31题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点评:表面看来,本题有“超纲”之嫌,“东南互保”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均未涉及。但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否知道“东南互保”并不重要,“东南互保”问题只是一个新情境,只是一个引子,本题考查的是对当时历史趋势的理解和认识。
中央集权制度、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属于中学历史教材的基本内容,命题者以“东南互保”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了这些主干知识。本题突出了能力立意的宗旨,超越教科书的具体内容,体现了“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理念,以基础知识为背景,更多地提供新材料,设计新情境,考查学生能力。这种从新的视角创设新的情境的命题做法,不仅拓宽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解读和综合归纳分析能力。这是一道堪称经典的好题。
2.以历史研究方法切入,突显能力考查
●浙江省文综历史卷第14题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点评:本题选用两则存在矛盾的史料,呈现两位“学者”的不同判断,重在考查考生全面准确地获取、解读信息和逻辑推理等能力,以及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材料一在人教大纲版教科书中沿用多年。史料中“尽仰”、“无一家”之类词语,表明其并非出自严肃的历史著作。题中某“学者”仅以此单一材料得出“已用煤取代木柴”的历史结论,显然是武断、片面的。A项的说法也显得武断,材料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依据各自材料得出的结论,未必都是错误的。考古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对于有文字的历史,考古也只是证明史实的一种手段,并非必备要素。故C项的表述有些绝对化了。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
本题超越了低层次的知识再认与再现,旨在告诉师生:在历史文献研究中应当尽量全面地占有史料,既要关注正面史料,也要关注反面史料,结合两类史料才有可能得出符合事实的历史结论。
试题融史料、史证、史论考查于一体,注重对史学研究方法和学生论证能力的考查,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辨析与论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值得高中历史教师学习和借鉴。
3.注重特征,突出能力要求
●山东省文综历史卷第15题
图1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点评:本题以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四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为切口,从时间上横跨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三个阶段,从空间上反映欧美四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上折射出自殖民地时代起300多年间世界大国崛起与兴衰的脉络,体现了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理性反思。
从整体上看,该题主要涉及必修二内容,紧扣课标、考纲和教材,史料选择角度新颖,命题技巧有“横岭侧峰”之感,考查能力要求明确。可以说,本题真正地融考查内容知识性和能力层次性于一体,既突出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历史阶段发展特征,着力于考查学生对纵向历史知识的精确掌握程度,又体现了高考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基本的读图和识图能力、分析比较问题能力以及解题思维及方法。
由此看来,平时教学中教师既要强化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发展特征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等的培养训练,适度地丰富课堂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4.具有开放性,考查专业素养和学科能力
●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第41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点评:本题从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出发,既考查西方崛起,又兼及东西文明比较。这是针对如今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中国崛起而精心设计的,意在考查考生独立提取史论能力、综合判断分析能力,从而引导考生理性思考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并从中获取智慧,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特色。试题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并且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试题选取的材料通俗易懂、精而不繁、主题鲜明,设问也很简易,要求明了具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考生回答此题,首先必须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然后分析产生这种史观的原因,最后对这种史观进行评价。细析材料,考生可以从中得出两个观点: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的结果,西方崛起是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借鉴的结果。本题没有事先设定的参考答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试题,有利于拉开不同水平考生的距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效度。总之,这是一道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考查较高层次的专业素养和学科能力,具有时代气息的开放性试题。
5.史料、史论、史观三要素逐层递进,全方位综合考查历史能力
●山东省文综历史卷第27题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盂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①,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点评:本题的命题角度独特。近代以来民主思想的演进、人类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多为高考历史命题的热点主题。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考历史题,关于黄宗羲、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所处时代及其产生的影响等,多有涉及,若再以相关知识点入题,难有新的命题视角。
本题以“史料、史论、史观”三要素层层递进的方式编制,反映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对《考试说明》提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达到了全覆盖。既体现学科内的综合,又以中外关联的形式呈现,既要求考生准确解读题中史料,又要结合日常所学的历史知识;既要准确分析题中史料所含信息与观点,又要考生有自己的见解。
本题所选文字史料简明扼要,避用政论文字的晦涩长句。对于生僻的字,不但注了字义,而且附了读音。这有利于考生完整地读懂史料,也体现出命题者的人文倾向。
本题渗透了深厚的历史主义色彩。第1小问要求考生回答黄宗羲思想的“新见”,意在让考生认识黄宗羲思想在明清专制文化环境下所体现的历史进步性。第2小问把考生从具体的历史知识中引出来,考查历史评价方法、态度和价值取向。第3小问通过材料引出从“传统”和“交流”两个视角来认识历史,体现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立场。
二、“黑榜”
1.图片选取无新意,题意表达不确切
●广东省文综历史卷第18题
图2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但在设计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题虽然图文并茂,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但是类似的图片在许多教辅材料中出现过,有的省份还以相近的图片命制过高考题。而且,设问过于直白、肤浅,题目图片中给出的时间“1958年”使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大跃进”运动,几乎不用思考就能直接选出A选项,这样的试题其选拔功能会大大下降。
总而言之,本题虽然运用图片,但是图片没有新意,试题的区分度过低,表述也欠妥当。
2.考查机械记忆,形式过于单一
●天津市文综历史卷第9题
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②美国从越南撤军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
点评:本题的形式过于单一,而且考查的是机械记忆能力。题目的本意主要是考查国际关系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于1967年,美国从越南撤军的时间是1973年,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于1961年,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只要弄清具体时间,通过排序法,这道试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国际关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其联系非常紧密,考查其中的先后顺序,应以逻辑关系为主,而不能单纯考查对时间的记忆。本题以考查机械记忆能力为主,既无法体现出能力立意的根本要求,也无法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课程观。所以从材料选择、命题技术、试题形式以及高考能力要求等方面看,本题都不是一道成功的试题。
时间是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离开了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同样,历史教学也不能脱离时间。涉及到时间的高考试题,应立足于时序观念的考查与培养,这样才能发挥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3.材料晦涩难懂,设计不够严密
●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第32题
图3②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点评:这道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本题中的地图来自美国学者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所著的一本新型历史教科书《世界:一部历史》。原著的作者使用该图旨在说明,“随着世界贸易的增长,各国经济日益变得相互依存”③。也就是说,作者运用此图是为了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命题者在对原图做了简单的加工后,却要求考生对下列观点做出正误判断:全球化的弊端——使单一商品出口国陷入困境,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加剧;全球化的原因——贸易往来,资本流动。
作者绘制本图,本不是用以说明全球化弊端的。作者重点分析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在全球范围内,国家放松对经济的调控和管制,以及放宽了对跨境贸易的管制,因而企业在全球开展业务时比以前获得了更大的自由”④。本题不仅对原图做了一定的修改,更主要的是,对作者的原意也做了较大的篡改。显然,从学术上来说,这是很不严谨的。
4.题目知识点过细,试题设计缺乏技巧
●浙江省文综历史卷第13题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4⑤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⑤④B.①⑤④②
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与地理的结合。但是,本题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过细,有故意刁难之嫌。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主干核心知识,宋代不同地方瓷窑的分布状况,知识点过于琐碎,它很有可能误导一线教师强化此类知识的教学,从而大大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试题设计缺乏技巧,某种程度上更像地理题;能力考查范围偏窄,纯粹为考识记而设计的。本题没有突出历史学科特点,相反突出了地理学科,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题目只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不利于高考选拔优秀人才。
5.裁剪史料,逻辑不清,立意不明
●海南省历史卷第22题
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
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
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点评:本题提供的答案是A。据此推测,命题者认为:“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是导致自民党在众议院中席位减少的重要原因。
为了说明自民党在众议院中议席的减少,本题呈现了五个年份的席位数。但是,本题在引用史料时断章取义、任意肢解,故意忽略三个年份自民党议席的数据:1960年的296席、1969年的288席、1979年的248席。⑥如果把这些数据完整地呈现出来,还能得出“自民党在众议院中席位逐年递减”的结论吗?本题设问的前提还成立吗?
导致自民党在众议院中席位变化的原因比较复杂。“自民党的强大社会基础是农村广大的小农,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进入城市……由于进城的农民脱离了原来的选区,不再给自民党议员投票,自民党在众议院的绝对得票率从1958年的46.75%下降到1983年的32.78%。80年代,自民党迫于美国的压力,部分开放农产品市场,使农民蒙受重大损失,致使自民党在农村的统治基础发生动摇。”⑦
但是,日本学者石川真澄认为,农业人员的减少并不是自民党得票率低的直接原因。因为,日本是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人口才开始减少,而自民党的得票率到70年代则不再减少了。⑧顺便指出,20世纪80、90年代自民党在众议院中的议席有所增加,而这一时期的农业人口所占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这又和本题的结论是相冲突的。
制约一个政党在议会选举中的胜负因素很多,国内阶级和阶层结构变化一定程度或短期内都会对选举产生影响。但把这个归结为导致日本自民党近二十年众议院席位下降的重要原因是不严谨的。
本题在设计的过程中随意裁剪史料,逻辑不清,超越了学生的知识背景,不符合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对优化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几点建议
纵观2011年全国以及各省市新课标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命制情况,总体上都积极贯彻考试大纲的精神实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然而,毋庸讳言,某些试题的命制从情境材料的选择、试题切入角度、考查内容、命题技术、试题结构、能力要求、学科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鉴于此,从优化高考试题命制的目的出发,以下几个方面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一,坚持历史学科特色,发挥史学价值功能。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关注人的生存和精神状况。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张汝伦教授曾说,中学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激发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一种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一种成己成物、悲天悯人的宽阔胸怀,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追问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把历史学列入高考必须考查的科目,显示出历史教育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发展起着很多学科无法企及的积极作用。
从高考试题命制角度而言,坚持历史学科特色,牢固地坚守史料、史论、史观的阵地,真正发挥史学的人文价值功能,乃是高考试题命制的立足点和最终目的。
第二,强化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坚持学科整体性和知识专题化。
虽然高考是考查学生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和理解运用状况,但高考文综卷的历史试题,仅有十道左右的客观题和两三道主观题,要想在这区区几道试题中做到所有知识点都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命题时必须把握支撑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和阶段发展特征,并在命题时保证较高的广度和保持必要的深度,特别是对教材中重点知识做重点考查,显示出重点知识在试卷中的突出位置。同时,命制试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科整体性和知识专题化,并站在整体的角度设计问题:既检验学生是否形成了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又检验学生能否从专题化史料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运用历史思维有效地、灵活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高考对课堂教学的反拨作用。
第三,淡化机械记忆,强调历史思维和方法。
如今新课标试卷题型日趋稳定,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大都以全新的情景史料形式呈现,这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理念更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使史料教学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加显要。这些新颖的史料试题基本上摈弃了过去纯粹的以机械记忆模式呈现的题型,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更加凸显了历史思维和方法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历史学科思维和方法是历史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历史现象、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历史思维和方法诸如抽象与概括、联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拓展、迁移与运用、一般与特殊等,理应是每年高考考查中思考、理解、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也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必由之路和必然之举。
第四,强化探究意识,提倡合作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它不仅开辟了由单学科教学研究向综合学科研究中求得拓展的新天地,而且也促进了由传统单一的课本资源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转化,让教育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多元开放、民主平等、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过程。如今在全国及各省市新课标高考试题设计中,不乏这样的经典试题呈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但欣喜之余,还是有点缺憾,一是有些省市试卷中并没有出现能体现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题型;二是这类题型在高考试题总量中比例还是比较少;三是这类题型仍处于摸索之中。站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制高点和突出高考选拔性功能的角度来看,这类试题必须进一步强化。因为这样的高考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具体地说,这样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能力的空间,而不是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考查学生的能力。这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考题,使高考这个重要的评价形式建立在新的理念的基础上,对今后考试内容的改革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五,避免试题过分形式化,适当降低试题难度
从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不少试题超出历史教材,与历史教材没有丝毫的联系,有的虽然有点联系,但考的是非常边缘的知识,很偏很怪,让考生无从下手,背离了高考命题的宗旨和目标。历史高考应该避免过分形式化的试题,应该不断引入材料情境,防止机械记忆;同时,还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材料叙述和信息干扰,保证试题主旨突出。试题引入材料情境时,应当注意科学有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注意材料的引入与试题的关联度,避免出现一些与正确答题无关联的或装饰性的材料;避免设置一些“高深莫测”的史料,来考查学生对史料之语言、意境的所谓“精读”功力;避免把材料弄成让试题绕弯子的“圈套”或“陷阱”。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必须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以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既要考虑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更要顾及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和学生对历史的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选拔人才,又有利于高中教学。
理想的高考命题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学科能力为目标,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将历史知识、史学观点、史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功能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的高考历史试题才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才会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并值得人们回味、品味和鉴赏,才会真正地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强大推力。
注释:
①此处材料略。
②⑤此处图略。
③④[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编著,钱乘旦审读,叶建军等译:《世界:一部历史》(下)(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⑥百度百科“55年体制”。
⑦沈美华:《日本“55年体制”的成因及其瓦解的根源》,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94-197页。
⑧杨增国:《当代日本选举制度改革与政党体系变迁》,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