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发展,而儿童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这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在,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全区、全市乃至全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有些学校还就留守儿童问题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探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途径,形成较完善的适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留守儿童;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2-070-0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时刻关注他们,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成长。
一、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
(1)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沟的存在使他们倍感孤独,而学校里有很多同龄儿童和伙伴,他们希望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温暖和关怀。
(2)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
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
(3)学习成绩差
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品德
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
3.心理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难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再加上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社会环境
我校是农村学校,这里经济不是很发达,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谋生计外出打工,他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有的甚至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给他们以温暖、约束和管理,大多数学生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极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学校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学校表现出好动、调皮,大胆放肆,在受管理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顶撞,有些调皮的孩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劝其退学的办法或干脆对调皮捣蛋的“留守儿童”放任不管。另一类学生产生失落心理不爱说话,不爱交流,自卑、孤僻,给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3.家庭内部
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缺损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或者缺失,使留守儿童和良好习惯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教育研究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因为长期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
(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教育研究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
(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更应该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加强沟通。
2、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方法措施得当,这些问题是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给孩子温暖和关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也能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方铭琳.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2]常青.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3]王五.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9-24.
[4]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5):52.
论文作者:陈贵兰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2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儿童论文; 父母论文; 孩子论文; 良好习惯论文; 学校论文; 农村论文; 监护人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2月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