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在汉语表达中很多词语字面意思虽然是在谈论饮食文化,其实却有另外一重意思。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本文从表达吃的内容(吃什么)、吃的方式(怎么吃)、吃的工具(用什么吃)、吃的怎么样(食物的味道)为主要内容收集词语,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在汉语表达中的色彩义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色彩义。
关键词:饮食词语;汉语表达;转义;色彩义
一 汉语中表达饮食文化的词语
(一)汉语中表达饮食文化的词
1.吃的内容
+具体事物:吃醋、吃豆腐、吃闲饭、吃鸭蛋、吃钉子、吃夜草 、炒鱿鱼、炒冷饭、吃闭门羹、老油条、大杂烩、空心萝卜(空心汤圆)、奶油小生、蒜头鼻、闷葫芦、豆芽菜、豆腐心、面瓜、白菜帮子(形容无用之人)
+抽象事物:吃官司、吃老本、吃利息;喝西北风、喝墨水(啃书)、食言
2.饮食工具(用什么吃)
铁饭碗、砸饭碗(丢饭碗)、大锅饭、背黑锅、小菜一碟、一刀切、一锅端(连锅端)(比喻全部消灭或彻底解决问题)、菜篮子(代指城镇居民的副食蔬菜供应。菜篮子是城镇居民采购蔬菜、食品时携带的工具,用一个简单的工具,来指代较为复杂的副食蔬菜供应。)、刀子嘴
3.饮食方式(怎么吃)
煎熬、炒作、肯硬骨头、爆棚(形容效果轰动,或人数超出预料)、爆冷门、咀嚼、品味、开涮
4.饮食味道
香饽饽(比喻非常抢手的人和或事物)
(二)汉语中表达饮食文化的俗语、成语和歇后语
1.俗语
(1)饮食内容
吃豹子胆、吃定心丸、吃错了药、好马吃回头草、赶鸭子上架;吃人家嘴软;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吃水不忘挖井人;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内容好不在于形式);
(2)饮食工具
看人下菜碟儿(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新瓶装老酒、打破砂锅问到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饮食方式
不蒸馒头争口气、生米煮成熟饭;贪多嚼不烂、咽不下这口气;鸡毛炒韭菜;
2.成语
琼浆玉液、瓜熟蒂落、吃香喝辣、吃里扒外、咬文嚼字、砸锅卖铁、破罐破摔;生吞活剥、添油加醋等
3.歇后语
(1)饮食内容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半瓶醋——一知半解(瓶子里只装一半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喻意: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某种技术只略知一二的人);小猫吃小鱼——有头有尾(比喻做事完全、圆满)等
(2)饮食工具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砂锅捣蒜——一锤子买卖;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倒不出来);筷子夹骨头——三条光棍;不到火候不揭锅——条件不成熟不行动
二 反映了哪些色彩义?
1.感情色彩
色彩义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义之分。在汉语表达中的饮食类词语中,有很多词语能体现出感情色彩。琼浆玉液、瓜熟蒂落充满着褒义色彩;老油条、看人下菜碟儿显然带有贬义色彩。
2.语体色彩
根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使用,带上了不同语体色彩,有书面语和口语色彩之分。往往很多俗语和歇后语带有强烈的语体色彩。例如:不蒸馒头争口气、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吃人家嘴软、一粒老鼠屎等都带有强烈的口语色彩;味同嚼蜡、甜言蜜语、琼浆玉液、瓜熟蒂落等成语书面语色彩更浓厚一些。
3.形象色彩
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例如:矮冬瓜、奶油小生、蒜头鼻、闷葫芦、豆芽菜、豆腐心等都是用食物本身的特点来形容人的外在形象或内心特点。
4.时代色彩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带有饮食类词语也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比如铁饭碗,我们都知道有些饭碗是铁铸成的,坚硬非常,难于击破。人们将其意延伸,指一个好的单位或部门,工作稳定,收入无忧。长期以来,“铁饭碗”一直为人们所羡慕和追求,若捧得此碗,从此便可衣食无忧,生活幸福。“铁饭碗”也用来反映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大锅饭”,本义指在一个大锅里吃饭而不是小灶,是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这个词语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又如:“一刀切”:比喻不考虑特殊情况,采用一种方式处理问题等。而这些词语随着我们今天时代的发展,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三 为什么饮食词语中会有这种色彩义?
1.善于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
在汉语表达中很多饮食类词语都是通过隐喻的表达方式进行的。隐喻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有形象上的相似如:奶油小生、蒜头鼻、闷葫芦、豆芽菜、豆腐心、面瓜、矮冬瓜,刀子嘴。吃鸭蛋,形容学生考零分。
2.受生活方式的影响
“不蒸馒头争口气”这个词语由于北方居民擅长蒸馒头而得出的生活感悟。又如:“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典故是说良骥走出马厩奔向宽阔无垠的草原,一眼便能瞥见鲜美可口的嫩草,于是就沿着一条选定的线路吃下去,直吃到肚大腰圆地把“家”回,而绝不会东啃一嘴,西吃一口,丢三拉四地再回头去补吃遗漏的嫩草。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身后的草都不好,也并不是所有眼前的草都是好草,只是良骥会很仔细吃掉眼前的草,就没有‘回头草’而言了。这个和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马上生活也是分不开的。后来有了“比喻有志气的人立志以后,即使遭受挫折,也决不走回头路。”的意思。
结语
从上面列举的部分基本词汇和熟语中可以看出,汉语中的很多词之所以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是因为这些词大多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只着眼于字面意义的分析,那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1]孟然妹.汉语饮食成语隐喻研究——认知与文化视角[D].曲阜师范大学,2010.
[2]伊莉曼.浅谈汉语词汇中部分词语的文化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103-106.
[3]杨玲燕.饮食类词语的文化意义与对外汉语教学[D].河南大学,2014.
[4]武玉洁.谈谈“吃”对汉语词汇的文化渗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8:237-238.
[5]郑淼. 文化视角下的汉语饮食类词语探析[D].山东大学,2010.
论文作者:李霞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1
标签:汉语论文; 词语论文; 色彩论文; 饮食论文; 比喻论文; 语体论文; 形象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