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起源乌拉尔甘草生殖生态学研究

不同起源乌拉尔甘草生殖生态学研究

闻婧[1]2004年在《不同起源乌拉尔甘草生殖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应用生殖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野生甘草、半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的生殖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3年生栽培甘草几乎没有有性生殖,主要进行营养生长;野生甘草的有性生殖过程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地上分株以营养生长为主;半野生甘草有性生殖最为发达。 2、植株高度与复叶数量的对比结果均为半野生甘草>栽培甘草>野生甘草。不同类型甘草复叶小叶的上下表皮均分布有大量的气孔,并下陷,气孔为不等细胞型,并且分布密度在不同类型甘草的叶片上存在差异。 3、花序多着生于植株的中部,小花多败育;花粉呈球形,叁孔沟,萌发孔较大,整体光滑;花粉与柱头主要通过黏液接触;荚果弯曲。 4、野生甘草复叶与茎的生物量季节动态波动不大,但复叶生物量在数值上均高于茎;栽培甘草复叶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呈现“低高低”的规律,而主茎与分枝茎的规律恰好相反;不同级别分株及分枝类型半野生甘草的生物量季节动态存在差异,复叶与主茎、分枝茎的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与栽培甘草类似,但也有少许差异。花序败育对半野生甘草的生殖分配具有较大的影响,半野生甘草的生殖分配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 5、不同类型甘草的总黄酮含量对比结果为野生甘草>半野生甘草>栽培甘草;其中甘草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的规律为花序>复叶>复叶柄>主茎>分枝茎,在繁殖器官中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不同类型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类似,在8月都出现总黄酮含量下降以及9月含量升高的现象,这可能与甘草的繁殖过程或黄酮类物质在各器官中的累积与运输有关。 6、虫害分为食花类与食叶类,芫菁破坏小花的结构引起甘草有性生殖过程出现败育,而叶甲大量采食甘草复叶,危害甘草的营养生长过程,同时也间接的影响了其有性生殖过程。虫害对不同类型甘草影响的程度不同,按受害严重程度:野生甘草>半野生甘草>栽培甘草。

赵则海[2]2004年在《乌拉尔甘草生活史型特征及生态机理》文中提出本文以黑龙江省西部野生甘草、半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生境特征,生活史性状和生活史型划分及其特征,结果如下: 1.甘草生长的土壤主要为沙壤,表层比较干旱,深层土壤水分适宜。受到人为干扰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尤其是水分条件对甘草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 2.野生甘草、半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的营养体、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学性状差异比较明显,与人为扰动程度密切相关。对土壤进行深翻可促进甘草的植株营养生长,并显着提高有性生殖效率,但对无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野生甘草、半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光合作用能力均较强,似乎没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各项生理指标受强光的抑制不明显,甘草属于喜强光植物。 4.对比野生甘草、半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生物量分配特征,野生甘草生物量主要分配给无性生殖器官,栽培甘草主要分配给营养器官,而半野生甘草生物量在无性生殖器官中的分配略有下降,在营养器官和有性生殖器官中的分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表明半野生甘草的营养生长和有性生殖得到了加强。 5.通过对野生甘草、半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和总黄酮含量的比较,发现田间管理模式反而使野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下降,给予一定的环境胁迫可以提高甘草酸的含量。半野生甘草地下部分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与野生甘草相似,而地上部分与栽培甘草类似。 6.甘草生活的生境不同,甘草采取的生活史对策也不同,这是甘草形成不同生活史型的前提条件。采用生境划分法和形态性状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草生活史型划分的结果表明:野生甘草为C型生活史型:半野生甘草为VCS生活史型;栽培甘草为V生活史型;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栽培甘草可能逐步向S生活史型过渡,即V→S。 7.由于时空的连续变化,生境类型也发生过渡性变化,因此甘草生活史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除V、C、S型3个基本生活史型外,还可形成VC、VS、CS和VCS型4个过渡生活史型。

参考文献:

[1]. 不同起源乌拉尔甘草生殖生态学研究[D]. 闻婧. 东北林业大学. 2004

[2]. 乌拉尔甘草生活史型特征及生态机理[D]. 赵则海. 东北林业大学. 2004

标签:;  ;  ;  

不同起源乌拉尔甘草生殖生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