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结构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理论表明,它不只是一种求“知”意味上的学问,不应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尽管其与知识有着深刻的渊源,但思想有着自由性、内隐性、复杂性等特征,政治又十分强调原则性、权威性、强制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在于觉悟,在于外在规范的内化。在我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审视与关注的重点即认知的向度最根本地是指向价值的判断,即要对现实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抉择,要对“事实”或人的行为辐辏“态度”,超越“实然”归于“应然”甚至“适然”。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为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现实基础是人的社会生活,它借助于真、善、美、意志、需要、精神、管理、主体、德育、人格、理想、信仰、情感等概念和范畴来反映现实,调节主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它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认识论特点,又有维护与治理、调节和指导个体行为、影响社会生活的价值论特点。不具有这样的特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就会处于解体的威胁之中。我们的问题是作为社会团结、稳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能否具有自身的结构,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本文拟从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理想价值与实践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三个层面就此问题谈些认识。
一、实现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动态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总体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而其作用、意义的有无及其程度的大小显然不是随心所欲的,总是为人类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水平所制约,并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启发人,解决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问题,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除此之外,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都是以坚定人们的政治信念,树立革命人生观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纵观历史,什么时候我们脱离了这一目的,则所有工作就将失去方向,丧失意义。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有较为浓厚的行政干预和权力色彩,习惯于居高临下,倾向于我讲你听,我说你通,说不服就压,压不服就罚的教育方式。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漠视。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其工作的目的在于提升作为实践人的价值,并保证价值的方向。这是问题的一面,而问题的另一面在于强调目的价值不能以或缺工具价值为代价。在这里,工具价值主要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价值的途径而言。换句话说,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从科学走向实践,如何使人民群众从自发走向自觉,是思政教育目的实现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工人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动力,并善于把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作为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再通过理论的不断自我丰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了群众,也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来看待,就是说要求人民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显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不管怎样,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对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独到且深刻的见解。从历史上看,如果说在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形成政治力量并寻求政治解放的武器进而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力量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尚留下许多空间的话,那么在背景更为复杂,政治斗争更为激烈的列宁时代,则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色彩。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主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从这个原则出发,苏维埃政权强化了思政教育的政治权威和控制力,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后来进一步强调外部灌输,采取集训、整风等封闭措施进行教育。这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对思政教育途径的有效实践,而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教育,使前苏联一度成为国际共运的坚强堡垒。
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历史里,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形成了以思想教育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在新形势下,中国人民的伟大目标没有动摇,它的目的意义作用未改。当然,在新的时期,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要保证我党始终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当前,尤其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创新问题,要考虑如何才能使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导引性、和谐性、可接受性与政治教育的原则性、强制性、方向性、权威性之间保持合理而又必要的张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化、层次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化、多样化、实现目的与途径的有机统一。
处理好目的发展与手段创新的关系,追求目的与手段的相融共通,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实现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动态平衡,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要求。
二、倡导理想价值与实践价值的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角度看,它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主体建设工程,任何一个社会都将其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事实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与政治品格。从个体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社会个体的理想信念和人格塑造的程度上。我们说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毫无疑问,理想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为其它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同时带动、促进很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众所周知,人既有反映客观世界的社会意识,又有反映自身内心世界的自我意识;既能改造客观世界,又能改造主观世界;既有推动行为的原始需要力,又有驾驶和调控行为的理智判断力;既有教育他人的能力,又有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而人们的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显然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不能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建设。想要下大力气解决人的思想观念中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尤其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去占领思想观念的核心阵地。
由此可见,如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培养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这也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党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各种场合都明白无误地倡导人民群众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邓小平说:“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我们多年奋斗就是搞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地位、对象和内容的科学定位。当前,我们要重点引导群众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四个如何认识”。只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理想信念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实效。
一般意义上说,理想、信念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对现实可能性的预见和选择,它产生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超越现实,是“彼岸”,具有较强的内隐性。离开现实空谈理想或用庸俗、片面的观念代替崇高目标是要不得的。但是,理论需要与理想价值能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与实践价值,光是理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与实践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与理想。理想价值只有以科学理性、历史理性、实践理性作基础,才不会沦为超历史的空想。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方面我们应努力使人民群众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十分重要,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追求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现实的角度、实践的层面、理论的维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实践教育,在实践中教育群众马克思主义并不过时,马克思主义不断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永葆科学真理的生机与活力。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不能在当前全面实现,但也绝不是在无限遥远的未来才能谈论的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其物质基础的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落实我们的理想、目的的要求,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方向。只有实践价值,才使我们的发展具有价值选择的意义。所以,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是分离的,理想信念总是同实践奋斗连接在一起的,只有教育群众立足现实,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方能真正实现。
现实中,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行为,不选择什么样的行为,以怎样的人格做自己的楷模,不仅仅是外界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归根到底是实践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价值与实践价值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内在有机的统一。
三、保持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合理张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总体上看是以其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衡量尺度的。事实上,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希望培养出一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优良品德的人才。简单地说,这一社会需要能否得以满足以及满足程度之大小,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所在。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既包括社会现实价值也包括社会理想价值,其中社会现实价值蕴含“允许”、“可以”如此做的价值取向,它直接用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调控,而社会现实理想价值又是指向未来的先进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总体发展方向,其价值导向在于“倡导”、“期望”、“希望”如此做,主要作用于社会感召,对个体的现实生活具有导向作用。从哲学层面及人类整体而言,人的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也是能靠人自己的活动去满足;人作为整体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人;人是社会的工具,也是自身的工具;以社会为目的也是以自身为目的。但就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既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而言,个人既有自身的需要,又有以自己创造活动的成果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其需要实现的总和构成个体价值。毫无疑问,个体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是受社会制约的;换言之,个人的需要既是社会需要的一部分,又往往同社会需要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或者说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能把行为主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简单地概括为排斥与矛盾关系,而是理应关注与解决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并把它们纳入到一个完整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体系中。即保持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合理张力。
如何保持个体价值同社会价值的合理张力?主要是:既要承认和保护个体价值,又要把个体利益同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既要倡导个体自主、自立、自强,又要把责、权、利相统一;既要增强个体的实效、效益观念,又要防止导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既要培育个体的竞争观念,又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友爱;既要增强效率观念,又不能忽视社会公平与公正;既要强化目的意识,又要讲究手段的合理性;既要关注经济利益、增强物的价值观念,又要积极倡导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
在这样的合理张力体系中,要求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反对批判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同时还要更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克服片面的“社会本位说”的影响和片面的惟社会价值观,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统一起来。要努力造就一种富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全民族社会价值认同感,形成一种极富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既合理又切实有力的核心价值标准,这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