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党格局的新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政党论文,格局论文,新变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1月10日凌晨,日本第43届众议院选举尘埃落定。此次大选,朝野力量各有消长,显 露出了不同于以往选举的特点,对未来日本政治格局与基本走向有重要影响。
各政党的得失
本次大选,各个政党各展所能,推出不同的政策和采取符合自身特色的竞选策略,以 赢得选民的支持。其结果是各有得失,悲喜不同。
一、以自民党为首的原执政党联盟继续获得“绝对稳定多数”议席,在总数480个议席 中占据278个席位,联合执政的势态得以持续。其中,自民党虽有小泉的“人气”和经 济初步复苏作为支撑,但未能实现其席位单独过半的预定目标,由原来的247席降至237 席。其受挫主要是因为小泉政权极力宣扬的结构改革并未取得明显成效,且前景也不甚 明朗,在降低失业率、保护弱势群体、保障国民福利等问题上未有实质性的改观。同时 ,外交上过分追随美国,在处理邻国关系、伊拉克等问题上的举动也招致了国民的反感 。而其执政联盟的盟友公明党则凭借在比例选区所积累的人气,使自己的席位微升,达 到34席,成为维系未来联合政权的重要因素。
二、民主党在此次大选中成为最大的赢家,较前跃升40席,达到177个席位,成为日本 战后赢得席位最多的在野党。民主党在此番大选中向自民党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它充 分利用国民求变的心理,在选举在即之时,力促民主党和自由党合并。竞选伊始,就以 咄咄逼人之势摆出了同自民党抗衡的架势,率先推出政权公约,提出诸多独到政策和福 利措施之后又公布了“内阁名单”,列出了一旦选举获胜将进入内阁的人选,以提高国 民对于政权更迭的期待值。该党的实力和清新的形象受到了国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和无党 派选民的青睐,从而在选举中收获颇丰。
三、社民、日共等小党则遭受重创,处境艰难。因小选区和比例代表并立制的选举制 度的推行,加之社会基础、资金、实力及其政策上的局限,社民党、日共和原参政的保 守新党选票大幅度流失,席位骤降半数以上,仅分别获得6席、9席和4席。保守新党在 大选结束当天就不得不宣布加入自民党。此间舆论认为,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选举制度 下,小党如不进行政策和策略上的调整,其前景不容乐观。
此次大选的四大特点
此番众议院选举是日本在特定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环境下举行的,较之以往,表现出了 不同的特点:
首先,“变革”成为各政党的中心口号及其政策的主旋律。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政 治缺乏竞争和丑闻屡出、外交、安全难以让人满意的现状,使得不少民众希望本次选举 能够实现执政党或政策的变化,以给日本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迎合当前国民的心态, 各政党纷纷打出“变革”的旗号,其政策的着眼点也放在改革上。小泉提出“没有禁区 的改革”,鼓吹改革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只有自民党大选获胜日本才能实现真 正和持续改革,选举的失败将使已有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同时,承诺将致力于加速日 本经济恢复的步伐,并实现日本政治改革的目标。选举结束后,面对党内派系的质疑, 小泉也以“大选证明了国民对结构改革的认可”自我辩护。民主党则提出,最大的变革 就是政权的更替,强调只有改变官僚主导的政治,建立以民主党为中心的政权,才能实 现日本真正的变革。为此,民主党在其选举公约中,不吝笔墨渲染其改革具体措施,极 力突出其“创新”之处,并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竞选措施,以求尽可能多地赢得选民支持 。
其次,以“政权公约”为中心提出的政策成为决定选举成败的关键。较之以往,此次 大选的最为显著特点是各政党都推出了“政权公约”,这是日本历史上首次各政党提出 真正执政政策的大选。各政党以“政权公约”的形式,详细阐述其主要政策主张,并通 过将具体目标量化和规定实现期限等方式向选民做出具体承诺,因此,也有人将本次大 选称为“承诺选举”。民调显示,在此次众议院选举中,超过52%的选民最重视的是政 党的选举公约,以候选者个人因素决定其选票的则大幅度下降,仅占35.6%。因此,此 次大选从某种意义上是日本政治一次深刻的变革,它意味着选举政治的基础“以政治家 为核心”开始走向“以政策为核心”,选民开始用新的眼光和标准来审视政党与议员, 其意义与影响不容忽视。
再次,自民、民主“两党对决”贯穿始终,成为选举的最大看点。自民、民主两大政 党主导着本次大选的进程,也是舆论与国民关注的焦点。从竞选范围看,在300个小选 区中有205个选区实质上就是自民、民主两党争夺的地盘,加上合作竞选选区,实质上 主要由自民、民主两党竞争的小选区达到236个。从当选议员来看,两党占据了众议院 席位近9成,达到421个。此间媒体和选民也将关注的重心集中在两大政策论争和谁将赢 得大选之上,其他小党只是偶尔顺便提及。在这种情况下,社民等小党影响力日渐衰微 ,守成尚且不能,遑论与自民、民主两党抗衡。
最后,选民心态复杂,政治参与热情不高。选举结果表明,选民意识到此次投票与以 往的不同,它不仅是一次对众议员的选举,实质上也成了一次对政权的选择。既想选择 继续支持执政党,维护政治稳定,也想培育一个负责任的在野党,通过在政党政治中建 立竞争、平衡、制约的机制来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在具体政策方面, 选民最为关注的是年金与社会保障,其次为景气对策和结构改革问题,对这些问题迟迟 未能解决深为不满。对于政权公约,多数选民肯定其在增加政策透明度方面的积极作用 ,但对选举后有关承诺能否兑现疑虑重重。在这种背景下,此次大选国民反应较为冷淡 ,投票率仅为59.73%,较之上次选举投票率低近3个百分点,为众议院选举史上的倒数 第二低。
日本政局的发展态势
本次众议院大选全面地折射出日本国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状况与诉求, 这些因素决定和制约了日本未来政治发展的态势和走向。透过大选,可观察和预见日本 政治的基本态势和未来发展。
第一,近期来看,小泉内阁执政基础仍较为坚实,但面临诸多的挑战。自民、公明两 党凭借“绝对稳定多数”议席,执掌众议院各专门委员会的委员长职务,控制涉及预算 、立法等国会运营工作的主导权。民主党的跃进起到了唤起自民党危机意识的作用,派 系间反对势力有所收敛,小泉在党和政府内的领导地位会更加稳固一些。同时,民主党 成分复杂,未来发展存在较大的变数,对小泉内阁牵制作用受到影响。但是,摆在联合 政权面前的任务也极其艰巨,一是兑现选举中在年金、道路公团民营化、政治体制改革 等承诺绝非易事;二是如何应对国会内部民主党的强大牵制力量;三是如何防止公明党 对与自民两党联合心存不安,化解彼此在教育基本法、宪法修正等政策课题上的矛盾。 以上诸多问题,将给小泉政权的命运带来变数。
第二、两大政党对峙的政党格局初露端倪。从自民党长期一党独大的“五五年体制” 解体和1993年采取“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以来,经过十年政局演变和三次大选洗礼 ,以此次大选为转折点,日本的政党政治开始步入以两大政党竞争为主旋律的新的历史 时期。小泉内阁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兑现其“把经济复苏的幼苗培植成大树”的承诺, 民主党能否克服党内矛盾并保持进取态势,都将对今后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进程产生重 大影响。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日本实行的小选区与比例代表制并立的选举制度本来就是 不利于小党,照此下去再经过一到两次选举,日本的一些小型政党很有可能会被从国会 中驱逐出去。两党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小党的日渐衰微,在日本宪政史上具有历史意义, 将对今后日本政治走向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三、政治保守化、右倾化势力有所增强。近年来,日本在国内、国际环境影响下, 民族主义思潮盛行、政治右倾化加剧、修改“和平宪法”等保守主义论调较为泛滥。此 次大选中,主张维护和平宪法的政党所获议席骤降及其影响力急剧衰退,而新当选议员 “修宪志向明显”。问卷调查显示,新当选的480名议员中,主张修改宪法的达到306人 ,其中“尽早修宪派”占36%;主张日本应该研究核武装的“核武装容忍派”占17%,而 护宪派议员在众院中的比例还不到6%。值得注意的是,修宪派中在战后出生的议员占63 %,而在自民党和民主党两大主要政党中主张修宪和“核武装”的议员占了绝大多数。 而在竞选的过程中,日本政党也纷纷提出修宪。如,自民党明确提出2005年制订出宪法 的修改案;表态一向谨慎的公明党也提出了“增补宪法内容”的主张。而民主党则从竞 选一开始就以修改宪法作为其主要主张之一。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当今日本政治思潮的 一种折射,不能不令人关注。
第四、政坛新老世代交替明显。在老辈政治家方面,中曾根康弘、宫泽喜一、野中广 务、不破哲三等多位曾经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资深政治家引退,自民党原副总裁山崎拓等 政党主要领导人落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一代政治家的崛起,本届选举全体候 选人平均年龄为51岁,其中战后出生者占71%,其中民主党推出的新人平均年龄仅为43. 6岁。从结果来看,数十名年轻政治家初次当选,三四十岁的议员已近半数。年轻一代 政治家大多受欧美政治和文化熏陶,不愿意接受传统政治理念和组织观念的束缚;由于 没有战争记忆,他们普遍缺少历史负罪感,主张该说就说,该做就做,对外强硬;在关 系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利益方面,他们还具有超越党派的高度同质性,普遍支持建立 自由市场经济原则下的经济运行体制、通过修宪以行使集体自卫权等。可以断言,随着 新生代政治家日趋成为日本政界的主流势力,日本政治的内容和特征也必将逐步发生本 质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