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英语教学:在反思中前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中国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症结何在?
一、国际视野
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是在世界性的外语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层开的。这一世界性的外语课程改革凸显出以下几个趋势。
1.外语学习的低龄化。尽管早期语言教学可能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在全球特别是在欧盟成员国低龄化已经成为普遍的发展趋势。[1]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盟各国就积极而又慎重地开始了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程的实验。
2.“在学好母语的前提下,有必要学习一种或多种其他语言”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英国正开展一项语言行动计划(Languages Initiative),提出“为所有人提供学习母语和外语的机会,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学习母语和外语”(Languages for all:Languages for life)。
3.以一种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学习一门或几门其他非语言学科的双语教学实验正在兴起,这就是学科内容与外语语言整合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缩写为CLIL)。缺乏使用外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是各国外语学习效率普遍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全过程,则是用外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过程。
4.外语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post-method era)。人们从关注听说法、交际法这些影响较大的教学法的研究转向对构建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即将多种方法的教学原则综合运用于特定条件下的教学中去。
5.英语语言本土化(English is going gloeal,and becoming Englishes)。这里的Slocal来自于global+local。英语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新的变种,有各国特色的英语逐步形成。如Indian English,Japanese English等。葛传染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研究Chinese English的课题。[2]当今世界,英语所承载的文化不只是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是多种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6.教师开始从事教育研究(teachers as researchers,teacher-led research)。教师是教育研究的主体,教师自己动手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这样的国际语境中,中国关于外语教学的话语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上述国际外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
二、国内反思
中国英语教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1904年颁布的全国通用的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英语学科在新式学堂正式开设。
随着历史大潮的涨落,英语教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但总体而言,英语教学在中国近代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俄语的冲击,但60年代重新受到重视。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英语逐步成为中小学和大学的必修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学习也持续升温,可以说,学习英语几乎是大部分中青年人都有过的学习经历。英语教学和培训正在成为中国教育培训业的主流产业。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公布的《中国居民消费生活调查报告》,2006年中国内地英语培训机构达5万家,市场总值约为150亿元人民币。有人预计2010年将达到300亿元。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语培训市场的如日中天折射出中小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与尴尬。正规英语教学的低效,使得许多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失败者。他们或者自己或者是出于家长的安排转向英语培训机构,去寻找几近丢失的梦想。
我国外语教学界对改进外语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研究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出现了一批外语教学法专家。他们介绍推广直接法,编写了许多直接教学法的专著和教材。例如,张士一的《英语直接教学法》,周越然的《初级外国语科教学法》,林语堂的《中学各科教学法》,陈东林的《外国语教学法》等;直接法教材有文幼章的《直接法英语读本》,张士一的《直接法英语教科书》,陆殿扬的《国民英语读本》等。[3]
20世纪中叶以来,很多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外语教学法的研究者投身于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为中国外语教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特别缅怀近年来先后逝去的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界的前辈们:华东师范大学吴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庭芗教授和胡春洞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王才仁教授、西南师范大学张正东教授。他们的离去是我国外语教育研究界的重大损失。吴棠教授是英语教育研究界的老前辈。张正东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一直关注与积极参与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改革的实践,从宏观的外语政策到微观的课堂教学研究,无不留下他的身影与丰硕的研究成果。李庭芗教授和胡春洞教授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在中学进行外语教学实验,他们各自主编的《英语教学法》是许多英语教师案头必备的学习资料。王才仁教授在1996年就出版了他的专著《英语教学交际论》,他的活动教学理念实际上就是今天人们十分推崇的任务型教学理念。
国家领导人对中小学外语教学十分关注。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多次深入中小学英语课堂,并在中南海召开外语教学座谈会,和与会代表一起分析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探讨大面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但入门难、开口难和两极分化问题依然是很多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很多学生开始学习外语时都是兴高采烈饶有兴趣的,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中有许多人却不愿再学了,外语学习成了千万学子和家长心头的伤痛。在痛定思痛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中国英语教学的症结何在?
(一)师资问题
合格英语师资的短缺一直是制约中国基础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本世纪初,教育部将英语课程正式列入小学课程,师资问题愈加凸显。许多小学尚不具备开设英语的条件,缺乏合格的师资。不少教师英语专业知识缺乏,基本功不扎实,不了解外语教学规律。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路出家”的非英语专业教师,即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或兼职,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水平。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兼职教师的课时负担很重,一位兼任英语课的语文教师说:“我教二年级语文10节课,英语4节,还兼班队课、活动课、兴趣课和劳动课4节,共计18节。但我侧重语文课,不可能去重视英语或钻研教材,英语课只是点缀而已。”据一些地区统计,有的兼职英语教师一周要上27节课,如此沉重的负担,怎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现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主要来源包括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以及社会招聘的教师,教师学历层次分布差异大、教师数量与质量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小学英语教师缺编严重。[4]
(二)教材问题
目前国内英语教材版本种类繁多,但其中究竟有多少教材是经过精心策划、广泛调研、扎实实验而编写的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的教材?我们现有的教师又有多少人能驾驭这样的教材?教材编写与出版的多元化的初衷是为了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教材质量,但教材市场的无序竞争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因此,开发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不同区域的教材与整顿教材市场秩序成了当务之急。
(三)教法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适用一切情况的万能方法。新方法的引进,一是要使其本土化,二是要与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相结合,不能毫无原则地排斥那些在中国的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已为教学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对国外外语教学研究最新成果的跟踪与引进还远远不足,以致常常是:我们在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外界早有定论。博采各种教学法的长处,研究符合中国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四)评价问题
各级教育的考试和评价体制对英语教学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中考和高考这种着眼于淘汰的选拔性考试。英语这门技能性的学科成了关系学生人生命运的杀手锏。不管英语这种技能在学生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否派上用场,今日之考试将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由于一切为了考试,于是题海战术盛行,淹没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扭曲了英语教学目标。
(五)学风问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英语学科是十分活跃的一门学科。这对从事这一学科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来说,是一大幸事。但同时,这一领域又是极为复杂的领域。市场经济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但也在许多方面带来负面影响:五花八门的理念把教师的思想搅乱了;脱离实际的教学理论把简单的教学问题复杂化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英语教学偏离教育的客观规律,迷失前进的方向。
中国的英语教学正处于十字路口,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寻求前进的正确路径,把握前进的方向。
三、未来展望
(一)修订英语课程标准
1.变“一纲多本”为“多纲多本”
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教学分为9个级别,规定小学毕业达到2级,初中毕业为5级等。教材编写由多家出版社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打破了过去全国只有一套统编教材的局面,这就是一纲多本,是一大进步。
然而现行的一纲多本基本上还是全国一个教学目标,一种评价标准。这显然是不符中国国情的。试想,一个拥有两亿多在校学生的泱泱大国,地域不同,经济、文化发展不同,对英语的需求自然也不同,怎能拿一个标准去要求呢?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要学习本族语、汉语和英语,他们的负担可想而知。就英语教学起始年级来说,应按各地不同情况,采取多个起始点,如小学一年级,小学三年级,初中一年级。[5]这就需要制订“多纲多本”的政策。
2.变“英语必修”为“英语选修”
外语是一种生活技能,这就像开汽车一样,不能要求人人都会。就此意义上来说,英语应当是选修课。在欧盟一些国家,一门外语并非是自小学起直至中学甚至到大学的必修课。他们认为,一门外语的学习主要是将学生引进门,打好学习的基础,以后根据个人发展和爱好再去深入学习。因此,他们在小学或初中就为学生提供学习两门外语的机会,有的国家在高中开设第三门外语。我国台湾一些高中在20世纪90年代为那些初中英语学习的失败者提供学习另一门外语的机会,结果这些选修者取得了成功。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做相应的可行性研究的。
3.夯实基础,突破英语学习的瓶颈
现行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语法知识忽视语言运用的倾向,使得英语学习回归到交际工具的本质。但在操作上往往忽视了对入门阶段的知识和技能的铺垫。例如,对语音教学只有空泛的要求,没有实实在在的措施。大家知道,一些英语单词读音与拼法脱节,这增加了初学者的困难。我国外语界老前辈、南京大学范存忠教授谈到英语单词拼读问题时说:“据专家的估计,英国的孩子在上学十年之内前前后后平均每个人要花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把拼法勉强学会。这种情形,不仅初学英语的孩子们感到困难,成年人也有因此而产生混淆的。”[6]因此,有必要加强入门阶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二)建立有效评价体系
我国将外语与语文和数学规定为高考必考的三门学科,而外语在许多国家是没有这种地位的。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外语的重要性已为各国所重视,但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外语应列入高考的必考科目。比如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规定了全国课程,外语是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的科目之一。然而,至今唯一一所要求申请入学学生具备GCSE外语成绩的剑桥大学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放弃此要求。[7]
外语在高考中的地位到底如何,亟待我们去研究。英语在中国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地位?对于这些问题,恐怕很难给出权威的答案。
有人认为,印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软件出口大国,在某种意义上是得益于其英语水平。但据统计,能比较好地运用英语的印度人至多不超过其6%~9%的人口,这怎能说明它在软件生产与开发上击败英国、澳大利亚这样的英语国家,凭的是英语水平呢?而至今在小学尚未开设英语课程的日本却能成为全球经济甚至军事强国之一的事实,也为“英语决定论”提供了反证。
(三)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推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英语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奠基工程。教师要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运用技能;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敏锐的教育研究意识,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
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关系到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沟通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桥梁。教育研究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创新专业知识,增长才干,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反思教学和校本教研正在成为许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独立思考,同时与同伴或专业研究人员对话,合作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和教学课例研究,讲自己的教育故事,感受、反思与升华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这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研究范式,必将极大地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8]
针对合格英语教师短缺的问题,必须加强教师的职前和在职专业培训。随着《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和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相信英语教师队伍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
(四)加强双语教学实验
世界各国广泛进行的双语教学实验,是指语言学科外,用一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学习其他一门或几门学科的实验。在这种教学中,外语是学习学科内容的媒介,学科内容是学习外语的资源。双语教学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学习外语的新大门,双语教学的真实语言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习得语言,双语教学为外语学习失败者提供了新的学习机会。
我国近年来的汉英双语教学实验异军突起,发展很快。制订相应的语言政策,推进双语教学,无疑将能极大地提高国民的外语运用能力。同时,引进先进的国外学科教学资料,我们就能及时了解和把握世界不同学科的前沿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在此意义上来说,双语教学将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五)建构有效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展开的双向或多向活动。在空间上,表现为根据一定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处理、安排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相互作用的具体实施过程。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不同观点与处理、安排,以及所具有的时间序列,就构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9]
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要坚持口头交际与读写同步发展,努力开创“让英语歌曲响彻校园,让英语对话充满课堂,让琅琅书声校园回荡,让研究进入教育教学,让师生尽情享受生活”的学习局面。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的英语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寓乐于学。师生在共同创设的各种情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
“寓乐于学,最根本的途径是把课堂教学还原为生活交际,因为人的交际是充满着乐趣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按照人的交际准则,组织好每堂课,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提高课堂的凝聚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寓乐于学,似乎是‘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实则是教师教学思维的艺术外化。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看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才能引人入胜,别开生面。如何使课堂温馨如家,心旷神怡?如何把冷冰冰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声情交融的话语?如何把一条条语言规则化为启动学生智慧的钥匙?如何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时所出现的尴尬中感受到扬帆起航的愉悦?如何把每一个45分钟编织成一曲悠扬的乐章,使学生如坐春风,感受生活的情趣和美的启迪?这是寓乐于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师生交际、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理想境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