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体制变迁中的企业资本状况分析_宏观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体制变迁中的企业资本状况分析_宏观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体制变动中的企业资金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变动论文,状况论文,资金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6月, 国家体改委宏观司和体改委研究所社会调查系统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资金状况、汇率并轨和税制改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以便采取措施来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促进金融、外汇、税制改革的完善,对全国10个城市的289家工业企业的资金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所调查的289家企业(其中有三家商业企业)中, 按企业的类型划分,国有企业199家,占69%,集体企业37家,占13%, 股份制企业35家,占12%,三资企业8家,占3%,其他类型企业(如:民营、联营、企业集团和外商独资)占3%。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占28%, 中型企业占42%,小型企业占30%。

本文是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资金问题的调研报告。需要指出的是,本报告对企业资金问题的分析,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涉及微观上的问题。

一、企业资产负债率和资产利润率分析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资产利润率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和盈利情况进行分析的重要指标。企业的资产等于负债加上所有者权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等于负债除以资产,它的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大。资产利润率等于利润除以资产,是反应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所调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分布情况见表1, 资产利润率(税前利润率与税后利润率)见表2和表3。

表1 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分布情况

0~0.5 0.5~0.6 0.6~0.7 0.7~0.8 0.8~0.9

总 情 况 26.6%

7.7% 13.3%

18.1% 16.2%

国有企业 21.2%

6.3% 11.6%

19.0% 20.1%

集体企业 28.5%

11.8% 14.7%

20.6% 14.7%

股份企业 50.0%

12.5% 21.9%

9.4%

小型企业 31.3%

7.5% 17.5%

17.5% 7.5%

中型企业 26.1%

8.7% 10.4%

18.3% 16.5%

大型企业 22.2%

6.9% 13.9%

18.1% 25.0%

0.9~1.0 1.0~1.4

1.4~

总 情 况

8.9%

7.4% 1.8%

国有企业

10.1% 9.0% 2.6%

集体企业

11.8% 2.9%

股份企业

6.3%

小型企业

10.0% 5.0% 3.8%

中型企业

11.3% 7.8%

0.9%

大型企业

4.2%

9.7%

一般来讲,企业都有自己的所有者权益,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应小于1。但从表一可以看出,在这次调查中,9.2%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是大于1的,其中,国有企业有11.6%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大于1。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负数,表明企业的负债大于其资产额,超负债经营。这类企业的经营风险极大。在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企业当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最高,三资企业、 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35家股份制企业当中,有两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1~1.4之间,说明在股份制改造和经营过程当中,存在了一些极不正常的情况。从按企业规模分类的资产负债率的分布来看,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好于中型企业,中型企业要好于小型企业。

建议对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企业要加快资本重组和改革的步子。 对那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破产处理;对那些还能盈利或扭亏为盈的企业,要尽快进行债务重整,使其债务股本或资本负债率正常。

表2 企业税前资产利润率的分布情况

负数 0~0.1 0.1~0.15

0.15~0.30

0.30~

总 情 况

23.5% 58.5%

5.9%5.9%

6.2%

国有企业

28.1% 61.3%

4.0%4.0%

2.5%

集体企业

16.2% 56.8%

10.8%

5.4% 10.8%

股份企业

2.8%

63.8%

11.1% 16.7%

5.6%

小型企业

24.0% 47.1%

6.9%6.9%

6.9%

中型企业

26.2% 56.6%

6.6%4.9%

5.7%

大型企业

20.0% 65.0%

3.7%6.3%

5.0%

表3 企业税后资产利润率的分布情况

负数0~0.1

0.1~0.15 0.15~0.30 0.30~

总 情 况 32.2%55.0%2.8% 6.9% 3.1%

国有企业 39.2%52.8%2.0% 5.0% 1.0%

集体企业 27.0%62.2%2.7% 5.4% 2.7%

股份企业

2.8%77.1%2.8% 14.1% 2.8%

小型企业 31.0%50.6%5.7% 9.3% 3.4%

中型企业 36.9%54.1%1.6% 4.9% 2.5%

大型企业 30.0%58.8%1.3% 6.3% 3.6%

从表3可以看出,企业的资产利润率在0~10%以内的企业占55%,亏损企业(税后资产利润小于零)所占的比重为32.2%,其中,国有企业的亏损面为39.2%,集体企业的亏损面为27%,股份制企业只有一个企业亏损。以上情况说明,企业的盈利情况与所有制的类型有一定相关,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尚未转换,集体企业要比国有企业有一定的独立性,而股份制企业则是现代企业制度,因此亏损面逐步减小。按企业规模来划分,中型企业的亏损面要稍大于小型和大型企业,说明小型企业比较容易破产或经营较为灵活,大型企业则主要为现代化大生产,因此中型企业的亏损面要大于小型和大型企业。由于此项调查非抽样调查,实际企业的亏损面比调查的情况还可能大一些。因此,如何减小企业的亏损面,是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企业在税后的亏损面要大于企业在税前的亏损面8.7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企业的税后亏损面要大于税前11.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的税后亏损面大于税前7个百分点,而大中型企业的税后亏损面大于税前10 个百分点。以上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国有企业的税收负担要大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大中型企业的税收额要好于小型企业。因此,税务部门要加强对非国有企业、小型企业的征税工作,堵住税收的漏洞。

二、利率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分析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讲,当经济出现过热时,提高利率,有助于减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即减小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利率是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但从微观角度来讲,提高利率,会使企业的资金价格上升,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面对利率的提高,也会采取不同的对策,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处于一种软约束状态,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也经常倒挂(即经常出现负利率的情况)。研究和分析企业对提高利率所采取的行为特别是国有企业采取的行为,对我们更好利用利率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将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表4 提高贷款利率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总情况 国有集体民营股份制

减少固定资产投资26.3%

29.1% 27.0%14.3%

挪用流动资产6.2%3.5%

8.1% 100%11.4%

继续争取银行贷款40.0%

41.2% 24.3%100%48.6%

从金融市场融资 6.2%3.5%

10.8%14.3%

企业内集资 13.1%

9.0%

21.6%100%14.3%

产品的物物交换 6.9%7.5%

8.1% 2.9%

小型中型大型

减少固定资产投资25.9%

27.3%

26.0%

挪用流动资产5.9%5.0%7.8%

继续争取银行贷款36.5%

33.9%

48.1%

从金融市场融资 4.7%5.0%9.1%

企业内集资 21.2%

11.6%

7.8%

产品的物物交换 7.1%6.6%7.8%

表4是企业对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所采取对策的频率分布表。 从中可以看出:当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时,有26.3%的企业会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国有企业占29.1%,集体企业占27%,股份制企业占14.3%。而民营企业却未选此项。这种情况说明,提高利率对减少资金需求是有效果的,特别是国有企业对经营风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适应能力还较差;对提高利率也相对敏感。

在1993年6月份,当时真实利率为负利率, 提高利率幅度的大小对企业行为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之所以出现提高贷款利率时有40%的企业会继续争取银行贷款的情况,我们认为,这就与贷款利率提高的幅度有关。其中,有41.2%的国有企业、48.6%的股份制企业选择了此项,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也存在国有企业的软约束,使那些企业不顾贷款利率的高低,力度争取银行贷款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所占的比重在越来越小。

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企业选择挪用流动资金搞固定资产投资的只占6.2%,其中国有企业占3.5%,民营企业则全部选择了此项。挪用流动资金搞投资的比重较小说明,不少企业在1993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出台后,吃了挪用流动资金搞基本建设的亏,因此比重有所下降,而民营企业大都靠自己的自有资金而不靠银行的资金来进行生产,因此,都选择了此项。

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后,有13.1%的企业选择了内部集资,主要是那些从银行得到较少贷款的企业和资金紧张的企业选择了此项,因为内部集资的利息要高于银行贷款的利息,其中:集体企业占21.6%,民营企业占100%,而国有企业只占9%。

有6.2%的企业选择了当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时, 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这一项,其中:国有企业有3.5%,集体企业有10.8%, 股份制企业有14.3%。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融资,在我国来说,还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金融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手段的运用会越来越普遍,当然不是当银行提高利率时才这么做。

总之,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将对企业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尽管有些企业不管提高利率的幅度有多大,还会到银行去贷款,但这不能说明是银行提高利率造成的,而是企业的经营机制不完善和吃大锅饭造成的。从每个企业来讲,企业都不愿意提高贷款利率,但从宏观上来讲,提高利率有助于抑制总需求的膨胀,降低通货膨胀,减少腐败和寻租行为,特别是在金融机构亏损的情况下。

三、企业产品成本上升因素分析

企业成本上升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直接原因,企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涨价、能源涨价、工资提高、税赋上升等,这些因素又可能是由需求拉动(总需求过大形成的物价上涨)或成本推动造成的。企业成本上升后,如果企业的资金来源上升的幅度小于成本上升的幅度,还会造成企业的资金紧张。因此,对企业成本上升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推动物价上涨和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

表5 企业成本是否上升

成本是 总计 国有 集体股份制 民营小型

是 83.7%85.9%86.5%68.6% 100%88.2%

否4.2% 2.0% 2.7% 14.3% 4.7%

成本是中型大型

是 82.6% 80.5%

否3.3%

5.2%

表6 企业成本上升因素分析

成本上升因素 总计 国有 集体 股份制 民营

原材料涨价 79.9%82.4%86.5%65.7% 100%

能源涨价

48.4%49.7%54.1%37.1%

工资提高

45.3%48.7%43.2%34.3%

税赋增加

43.9%46.2%54.1%25.7% 100%

折旧率提高 20.4%23.6%10.8%14.3%

贷款利息进成本 35.3%44.2%18.9%11.4%

其他6.9% 9.0% 2.7%

成本上升因素 小型

中型大型

原材料涨价 84.7% 81.8%

72.7%

能源涨价43.5% 53.7%

48.1%

工资提高42.4% 52.9%

37.7%

税赋增加43.5% 45.5%

40.3%

折旧率提高 15.3% 19.8%

26.0%

贷款利息进成本 18.8% 47.1%

35.1%

其他 4.7% 9.9%5.2%

从表5可以看出,在问到企业的产品成本是否上升时,83.7 %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成本上升,4.2 %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成本没有上升,国有企业有85.9%认为成本上升,股份制企业有68.6%选择了此项。按企业规模划分,小型企业有88.2%、中型企业有82.6%、大型企业有80.5%认为产品成本出现了上升。

在认为产品成本上升的企业中,对产品成本上升主要因素的选择见表6。从中可以看出:原材料的涨价是企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在认为企业产品成本上升的因素中,80%的企业选择了此项。能源涨价、工资提高、税赋上升也造成了企业成本的上涨,其中48.4%的企业认为能源涨价造成了成本的上升,45%的企业认为工资提高造成了成本的上升,44%的企业认为税赋提高引起了产品成本的上升。而实行新的财务制度造成产品成本上升的因素主要有两项,一是贷款利息进成本,35%的企业认为它造成了企业产品成本的上升;另一个是企业的折旧率提高,20.4%的企业选择了此项。

在企业成本上升的因素中,能源涨价、税赋提高、加速折旧和利息进成本是一次性成本推动,工资提高可以造成多轮成本推动。而原材料涨价的原因,主要是需求拉动形成的成本推动。总之,企业成本上升,引起了产品物价的上涨,而造成企业成本上升的原因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

总之,企业产品成本上升过快,会引起物价上涨,也会造成企业资金的紧张和企业间的过度债务,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企业来讲,要苦练内功,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消化各种因素带来的企业成本上升;从宏观上来讲,重要的是抑制由总需求膨胀形成的通货膨胀,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四、企业用汇情况分析

1994年1月1日,我国对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主要内容是:统一了外汇汇率,银行实行结售汇制,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自由兑换。从1994年4月1日起,取消了一些过渡性政策。改革后,企业用汇、售汇是否方便,当前汇率的水平对进出口有何影响等问题,对于完善外汇体制改革和解决企业在用汇和结汇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将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资金问卷中,我们对企业的用汇情况也做了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见表7、表8和表9。

从表七可以看出,在回答按目前的汇率水平,对有外贸业务的企业,做出口还是做进口贸易盈利时,10.9%的企业(占有外贸业务企业的59.6%)认为做出口盈利,3.1%的企业(占有外贸业务的企业17.4% )认为进出口都盈利,只有0.7%的企业(占有外贸业务企业的3.8%)认为进口不盈利,3.5%的企业(占有外贸业务企业的19.2 %)进出口贸易都不盈利。占有外贸业务企业总数60%的企业认为做出口贸易盈利,占有外贸业务企业总数3.8%的企业做进口贸易盈利的情况说明,1994 年外汇并轨大大有利于企业的出口,而部分限制了进口。

在回答1994年4月1日以后,企业进口用汇是否方便时,22.8%的企业(占回答此问题总数的70.2%)认为进口用汇是方便的。在回答94年4月1日以后,企业到指定银行结汇是否方便时,44.2%的企业(占回答此问题总数的84%)认为到指定银行结汇手续是方便的。从中可以看出,外汇并轨后,企业对银行结售汇制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在结汇方面比用汇方面满意程度要高的情况也说明,银行的用汇手续可能还比较繁琐。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放宽用汇条件的限制,进一步完善外汇体制改革。

表7 按当时的汇率水平(1美元:8.70元人民币),做出口还是做进口盈利

总计国有民营股份制联营

出口盈利

10.7%

10.1% 14.3%

25.0%

进口盈利0.7%

1.0%

进出口都盈利3.1%

2.0%2.9%

进出口都不盈利 3.5%

3.5%

100%2.9%

独资 三资

小型中型

大型

出口盈利

100% 25.0%

1.2%14.0% 15.6%

进口盈利 0.8% 1.3%

进出口都盈利 12.5% 1.2%

3.3%3.9%

进出口都不盈利

12.5% 3.5%

1.7%6.5%

表8 从4月1日起,企业用汇是否方便

总计国有

集体民营股份制 联营

方便 22.8%

19.6%

8.1%100%40.0% 25.0%

不方便 9.7%

10.1%

2.7%11.4% 25.0%

三资小型 中型大型

方便 62.5%

9.4%23.1%

36.4%

不方便12.5%

3.5% 9.1%

15.6%

表9 从4月1日起,企业结汇是否方便

总计 国有 集体民营股份制联营

方便 42.2% 38.7%

48.6%100%45.7% 50.0%

不方便8.0%9.0%

5.7% 25.0%

三资小型中型 大型

方便 62.5%

36.5%

44.6%

44.2%

不方便

12.5%5.9%7.4%

10.4%

五、企业资金来源和运用分析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影子”,企业的资金状况也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如何、资金又运用到何处,对了解社会的资金去向、资金的真正价格,从而对整顿金融秩序、搞好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企业资金融资渠道已从过去比较单一地依靠财政、金融的方式转换为以金融为主的多种融资渠道。从这次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企业资金的来源涉及到以下多种形式: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证券公司贷款、信托投资公司贷款、财政信用贷款、银行外币贷款、外资银行贷款、国外金融机构转贷款、内部集资、发行股票、法人股、国家股、外方股、企业债券、相互拆借、企业垫付等。每个企业大都有多种融资渠道,每种来源渠道所获得的资金的价格也是不同的。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以银行贷款为主,其中靠专项资金贷款的企业占总数的27%,靠人民币银行贷款的占总数的67.5%。靠其他渠道进行融资的企业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比例是:财政拨款的企业占10%,银行外汇贷款的企业占8.7%,信用社贷款的企业占10%,证券公司贷款的占0.7%,信托投资公司贷款的企业占19%,有财政信用的企业占11.8%,国外金融机构转贷款的企业占1.7%,内部集资的企业占24.9%, 发行股票的企业占5.2%,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占8%,法人入股的企业占10%,外方入股的企业占2.1%,国家入股的企业占8.7%,企业相互拆借的占 5.2%,其他企业垫付的企业占9%。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同, 资金价格也是不同的。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对通过融资渠道获得资金的价格(包括利率、上浮利率、手续费等)进行了调查,只有少数企业进行了填写,从填写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市场利率明显高于国家规定贷款利率,在20%左右,通过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除规定利率以外,还有上浮利率,有的上浮20%,这也说明国家的贷款利率偏低。

在资金运用方面,企业将资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占用,除在银行存款外,还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其他的资金运用渠道还有:股票投资、股本投资、债券投资等。其中,进行股票投资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1.1%,进行股本投资的企业占总数的5.9%, 用于债券投资的企业占总数的29.1%,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定期存款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7%。

总的来说,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不规范化,获得资金利率明显高于国家规定贷款利率的情况说明,我国的货币和资本市场虽然有了相当的发展,但管理混乱、透明化较低,体制内的灵活性较差,这必然会造成寻租和腐败行为。企业间债务比较严重。金融机构也普遍亏损。许多金融机构在做“表外”业务(如:变相贷款等),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不出来。

六、企业间债务分析

企业间债务问题,即三角债问题,在我国也普遍存在。我们对企业的债务问题也做了调查。表10是企业在1994年上半年是否存在三角债的情况。

表10 企业间三角债情况

是否有三角债总计国有集体股份制 民营

小型

有 40.5%

44.2%

43.2%

42.9%

100% 37.6%

无 20.4%

13.6%

21.6%

14.3% 18.8%

是否有三角债中型大型

有 47.1%

32.5%

无 21.5%

19.5%

在问到企业是否有三角债时,回答没有三角债的有59家,占20.4%,回答有三角债的企业有117家,占40.5%,其余企业没有进行回答。在回答有三角债的企业中,国有企业44.2%,集体企业43.2%,民营企业100%都存在三角债。如果算上那些未回答的企业, 估计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存在三角债。

企业三角债存在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两个:一是对宏观调控的适应能力较弱,当实行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时,企业还对其产品购买者供货,希望购买者按合同在短期内偿还,而购买者同供贷者一样,也存在同样想法,这必然造成紧缩期间,企业之间三角债急增;二是企业产权不明晰,缺乏有效的破产制度,致使企业不太关心三角债的发生对企业的经营是否有利。

在我国,对企业间的债务,主要是进行规范(如:注重信用等)。因为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间的债务是正常现象,是一种商业信用的工具。而对企业间的过度债务则要进行清理。因为过度债务的存在,一方面,会直接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使企业的债务形成网络,加大了企业间信用危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间的债务实际上充当了支付手段的职责,会加剧通货膨胀。

标签:;  ;  ;  ;  ;  ;  ;  ;  ;  ;  ;  

宏观经济体制变迁中的企业资本状况分析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