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学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达到促进学生德道素质提升及全面发展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现状
1.渗透程度不够
部分教师存在重历史方面知识教授轻德育方面知识教授的现象,对于德育知识教授投入时间与精力较少。
2.科学性不够
部分教师缺乏良好的历史意识,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不真实的历史知识,对教学思想教育作用的发挥起到了阻碍作用。
3.教学评价重视不够
学生成绩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虽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对德育教育教学评价有所忽视。
二、促德育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
1.恰引历史故事,促德育共鸣
历史故事包含着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因此教师为学生生动地讲述这些历史故事,那必然会感动学生,使学生对这些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伟大的科学家詹天佑》,教师向学生娓娓道来:詹天佑强烈的爱国心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有困难时,他居然还想着国家,想着要为祖国争光。他对工作极端负责,要不,怎么会提早两年京张铁路就全线竣工呢?詹天佑不但有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而且还有创新精神。从他设计的一种“人”字形线路就可以看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来源于实践、勤奋。是啊,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爱国品质与创新精神吗?同学们,你们觉得我说的对吗?顿时,课堂上鸦雀无声,连平时爱做小动作、爱讲话的学生也低下了头,陷入了沉思,笔者顺势布置了一个讨论主题,题目为《我的理想》,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地被詹天佑的爱国精神与勤奋创新精神所感动,激励了学生发愤图强、立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重视爱国主义,加深情感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重视学生情感。德育教育本身就属于情感教育,更需顺应新课该要求,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初中历史多以爱国主义素材为主,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素材作用,运用课堂知识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比如,造纸术等发明都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良好切入点,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后,可以开展红军远征途中的故事专题,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爆发。还可以开展红歌演唱比赛,借助历史歌曲中的魅力,使学生愉快地渗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可以开展历史知识抢答竞赛等,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使学生积极并乐意投入到竞赛中。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德育效果
“让其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这样能大大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联系,使德育内容融入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使其更加鲜明生动。
例如《罗斯福新政》时,可以把罗斯福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事件再现给学生,再把他如何克服困难,当选美国总统,如何历尽艰辛、摆脱阻挠推行新政等一系列事件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走进罗斯福,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罗斯福总统身残志坚、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敢于改革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了一次道德品质的教育,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的情感,这也是我们历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教学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这正是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赵宏波 《利用历史学科优势 凸显德育渗透效果》[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月第33卷第1期。
[2]陈建双 《浅谈多媒体和历史与社会教学优势及存在问题》[J].《视野》。
论文作者:贾学良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情感论文; 德育论文; 罗斯福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