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几种?
现代麻醉的应用范围,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急救复苏、疼痛治疗四个领域。其中,临床麻醉应用最广泛,主要分为以下3种麻醉方法:
(1)全身麻醉。采用吸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的形式,麻醉药物进入体内,暂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促使人们的神志和痛觉消失,肌肉保持松弛状态。全身麻醉又分为两大类:①吸入麻醉。以气管插管为例,优点是安全性高,有利于呼吸管理,增加有效通气量,方便使用吸入麻醉药;缺点则是会引起系统应激反应,出现血压骤升、心率加快、心律不齐等现象。常见并发症有牙齿脱落、声门损伤、下颌脱臼、咽喉炎、支气管痉挛、气管动脉瘘等。②静脉麻醉。目前多是联合使用多种麻醉药物,优点是患者舒适度高、诱导快速;循环系统稳定,不会刺激呼吸道;苏醒快,能发挥出不同药物的优势。缺点是麻醉分期不易判断,易造成麻醉过深或过浅,且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
(2)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药物,例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注射在身体某一部位,促使其暂时失去感觉,此时患者的意识是清醒的。局部麻醉又分为:①椎管内麻醉。将药物注射到椎管内,其中注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腰麻,注入硬脊膜外腔称为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则综合了两者的优点,不仅起效快、用药少,而且麻醉时间和阻滞平面可控,带来的并发症少。缺点则是设备要求高、操作复杂,导管和药物容易进入蛛网膜下腔。②神经阻滞。将药物注射到身体某处的神经干丛中,促使控制区域的痛觉传导阻滞,例如颈神经丛阻滞、臂神经丛阻滞、股神经阻滞等。③表面麻醉。将药物直接喷涂在黏膜、结膜表面,从而产生麻醉效果,使用的麻醉药物具有较强渗透性。
(3)复合麻醉。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使用2种及以上的麻醉药物或方法,对患者进行麻醉,例如静吸复合麻醉、全凭静脉麻醉、硬膜外和全身麻醉等。以硬+全联合麻醉为例,优点如下:①能减少局麻、全麻药物的用量,缩短苏醒时间;②减少全麻带来的并发症,保证机体的稳定性;③能控制性降低血压,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④方便麻醉呼吸管理,麻醉深度能控制,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⑤术后可留置硬膜外导管,为患者进行镇痛处理;⑥适用范围广,老年人、小儿、危重患者均可选用。
2.不同麻醉方法的适应症
(1)全身麻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全身麻醉几乎能在所有手术中应用,不存在绝对禁忌症。尤其面对急诊手术时,如果其他麻醉方法不适用,全身麻醉是最佳选择。简单总结,全身麻醉适用于大型手术,或不能局部麻醉的患者;禁忌症则是硬膜外麻醉禁忌者。具体来看,以常用的全麻药物氯胺酮为例,适应症是:①体表手术、短小手术、诊断性检查、心血管造影等;②部分小儿手术;③烧伤患者清创或换药;④复合麻醉;⑤单独分离麻醉,或局麻、阻滞麻醉时辅助用药。禁忌症是:①严重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在160/100mmHg以上;②脑血管病史;③心功能不全、主动脉瘤;④颅内高压;⑤眼压增高或内眼手术;⑥癫痫、精神分裂症;⑦甲亢、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
(2)局部麻醉。以椎管内麻醉为例,适应症是:①腹部手术;②下肢手术;③妇科手术;④部分胸壁手术;⑤术后镇痛。绝对禁忌症是:①患者不能合作,或拒绝椎管内麻醉;②穿刺部位感染,全身感染,脓毒症患者;③凝血功能障碍,或抗凝治疗的患者。相对禁忌症是:①中枢神经疾病,外周神经感觉和运动异常;②呼吸功能不全,急慢性呼吸衰竭;③心脏病,尤其是心脏瓣膜疾病;④早期休克处于代偿期;⑤严重脊柱畸形、脊柱外伤、腰背长期疼痛患者。
3.如何选择麻醉方法?
选择麻醉方法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病情特点。病情重、体质差的患者,优先选择对身体影响小、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例如神经阻滞麻醉。精神过度紧张的患者,局麻效果不佳,可采用局麻+基础麻醉。小儿一般配合差,基本全部采用全麻。老人和孕产妇,根据生理变化进行选择。
(2)手术类型。根据手术类型,综合考虑6个因素:①手术部位;②是否需要肌肉松弛;③创伤大小,出血量多少;④手术时间长短;⑤患者体位;⑥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以手术时间为例,1h以内的手术可采用简单局麻,1h以上则使用长效局麻、硬膜外麻醉、全麻。
(3)麻醉药物特点。各种麻醉方法、麻醉药物,均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还要结合麻醉优点和缺点,进行综合选择。
(4)麻醉医师技术。一般情况下,选择安全性最大、操作最简单的麻醉方法,同时参考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如果是危重患者、急诊手术、无经验大手术,优先选择全身麻醉。
综上所述,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复合麻醉三种类型,文中介绍了不同麻醉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选择时,应结合病情特点、手术类型、麻醉药物特点、麻醉医师技术四个要素。希望通过本文,提高麻醉安全性,增加人们的健康知识。
论文作者:方洪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方法论文; 禁忌症论文; 局麻论文; 适应症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