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分类研究:“三-三制”模式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资源分类研究:“三-三制”模式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资源分类研究:“三三制”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资源论文,三三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3-0206-03

关于资源的分类研究,目前最有影响的是基于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1984)[1]的资源观(Resource-based View,RBV)提出的各种观点。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

一是三维分类法,即按照对资源的所有权和资源是否具有异质性与不完全流动性维度(也即资源是否具有直接获取李嘉图租金的能力)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所涉及到的资源划分为三类:一类是企业所有的、具有异质性和不完全流动性的资源;另一类是企业所有的、不具有异质性和不完全流动性的资源;最后一类是企业没有所有权的、也不具有异质性和不完全流动性的资源(耿帅,2005)[2]。

二是巴尼(Barney,1991)[3]的RBV分析框架。他认为,当资源具有价值、稀缺、难于模仿和难以被替代这四大特征时,该资源就成为企业获取与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Barney指出,当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抓住环境中存在的机会时,或者当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抵消环境中存在的威胁或至少能够帮助企业回避威胁时,这项资源就具有了价值性;至于资源的稀缺性,Barney倾向于从简单的数量含义而非经济含义进行解释,如果有100万家企业同时对某类资源都要控制权,那么该资源就不可能是稀缺的(尽管可能还有另外一亿家企业急需这项资源);而难于模仿直接关注竞争对手能否通过购买或累积来获取与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目标资源具有同样特征的资源;难以替代性则直接关注竞争对手能否获取到另外的资源来形成其特定的竞争优势。其中,资源的价值性与稀缺性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资源的难于模仿和难以被替代则是测量的核心指标。

三是佩特瑞夫(Peteraf,1993)[4]的RBV分析框架。根据Peteraf的观点,企业所控制的资源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才能成为其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的来源。首先是资源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所获取的租金(Rents),即具有异质性的资源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与其他资源相比,将产生不同的结果或效率。其次是对竞争的事前限制(Ex Post Limits to Competition),即以低于租金的成本获取到优质资源,如果这个条件不能够满足,那么企业未来的租金将将完全被支付给资源的价格所抵消,企业也就无法获取竞争优势。再次是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Imperfect Mobility),即该资源为企业所特有,并不能够被交易或不容易扩散(diffusion)。即便可以交易,其在该企业内部比在其他企业内部更加具有价值。换句话说,该资源的转移成本非常高以至于阻碍了对其交易。最后是对竞争的事后限制(Ex Ante Limits to Competition),即在企业获取到租金之后,必须有各种力量来限制其他企业对租金的争夺,这样企业才能获取到持续竞争优势。

四是二维分类法,即从企业资源本身、企业资源和竞争优势的关系这样两个方面来构建企业资源概念与分类框架(罗辉道、项保华,2005)[5]。从企业资源本身出发来定义与划分资源,包括狭义资源与能力两部分,其中狭义资源又可划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它们涵盖了所有能给企业带来优势或劣势的资源。依据企业资源和竞争优势的关系,可以将企业资源划分为一般资源与战略资源。一般资源是企业的普通资源,它可以是有形的资源,也可以是无形的资源,还可以是企业的能力。战略资源则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

五是基于能力的观点(Capabilities-based View,CBV),突出能力在获取竞争优势中的核心作用(Prahalad & Hamel,1990)[6]。所谓能力是指企业组合、开发和使用它的资源去创造竞争优势的潜力(Kaleka,2002)[7],它们通过企业资源长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与发展(Amit & Schoemaker,1993)[8],这些能力表示了不同企业之间的异质性特征,并且具有难于模仿和难以被替代的特征。

六是基于知识的观点(Knowledge-based View,KBV),强调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对知识的创造、存储以及应用(Zander & Kogut,1995; Conner & Prahalad,1996)[9~10],认为企业是把专有知识整合成产品的组织(Spender & Grant,1996)[11],企业所拥有的专有知识及其整合能力特别是隐含在组织流程中的知识及组织文化是企业特殊的一类资源,它们成为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所有这些观点,其共同缺陷就是都聚焦于企业内部资源来解释对竞争优势的来源,将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与保持,完全归结于企业内部供给无弹性的有价值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提升,忽视了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和产业因素以及激烈的全球一体化竞争格局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而显示出解释能力的匮乏。与此同时,对于资源的关注也过分单一化,从而招来众多学者的质疑与挑战。

我们认为,从企业资源本身出发来定义与划分资源,具有多元化特征:一是资源的有形性和无形性;二是资源的单一性和结构性;三是资源的占有性和非占有性。它们共同构成资源的表象性标准,因而只考虑资源的有形性或无形性这一个表象性标准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从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出发来定义与划分资源,除了考虑到资源的有效性或无效性,资源的正向效应或反向效应外,还必须引入“程度”的标准,即资源对特定主体的影响程度或作用程度。这样,又形成三个指标:一是资源的有利性和有害性;二是资源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三是资源影响程度的高低。我们称之为资源的功效性标准。还有,即使这些标准都考虑到了,仍然欠缺可操作性和解释力,因为它没有给出约束条件,我们称之为约束性标准,具体包括:一是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对资源有不同的要求;二是生命周期,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组织对资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三是国际视野,因为在全球化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其所处的产业结构、经济体系、国家制度文化环境并不是无关的(Fahy,2002)[12]。我们将这三类标准(表象性标准、功效性标准和约束性标准),以及每类标准包含的三项指标,统称为“三三制”模型。

具体来说,依据“三三制”模型,资源的分类标准有三个:一是资源的表象性标准。最常见的分类是将资源划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Wernerfelt,1984)[1],如厂房设施、生产设备、原材料等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源都属于有形资源,而那些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源,如管理者及职员间的信任和联系,全体员工的思想、创新能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声誉,专利与知识产权,以及管理惯例和运营流程中的知识与技术等,都属于无形资源。其次是资源的占有性与非占有性,包括拥有所有权的内部资源与不拥有所有权的外部资源,通常拥有所有权的内部资源具有异质性和不完全流动性的特征(Peteraf,1993)[4]。还有一个指标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这就是资源的单一性和结构性。所谓单一性资源(Individual Resource)主要是针对资源的数量和种类而言的,强调某一个或某一种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其影响力取决于资源的数量或规模;结构性资源(Combination Resources)则关注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强调资源的互补性,认为由互补资源组合而成的系统具有特质性,即具有“不完全流动性”特征的资源,它是持久租金的来源和竞争优势的基础(Colbert,2004)[12],换句话说,结构性资源中的每一项资源的价值是在与其他资源的关联性运用中得到体现并使其贡献得到放大的。因此,结构性资源往往比单一性资源更能给资源拥有者带来竞争优势。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即资源组合方式,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其中,线性结构中资源之间存在一对一关系,非线性结构中的资源之间则存在一对多或多对多关系。

二是资源的功效性标准。其中,对资源的有利性没有过多的争论,巴尼(Barney,1991)[3]甚至认为,只有对企业有利的东西才能定义为企业资源,换句话说,对企业有用是资源的必要条件。问题是:对企业不利甚至有害的东西算不算企业的资源?我们认为,这是企业不可回避并且是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对有害资源的识别,它常常成为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除此之外,还必须引入“程度”的标准,即资源对特定主体的影响程度或作用程度。目前,被广泛关注的是资源影响程度的两个极端现象,即一般性资源和特殊性资源或战略性资源。所谓一般性资源是指对特定主体来说只具有一般价值的资源,或者说资源对特定主体的影响程度比较小;特殊资源则是指对特定主体影响程度比较大,并且能够带来较高附加值的资源。简单地说,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是特殊资源,否则就属于一般资源。事实上,不同的资源对特定主体而言,除了一般性价值与战略性价值外,中间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级别的影响程度,因而很有必要将资源区分为如A、B、C、D等多个级别以决定其价值及其不同的组合方式。

三是资源的约束性标准。资源的约束性条件很多,如果从资源的功能或作用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主要有行业特征、生命周期、国际视野等测量指标。例如,研发型组织与生产型组织对资源的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处于创业阶段的组织与发展成熟阶段的组织对资源的价值判断也是不同的。因此,对研发型组织来说是一般资源,对生产型组织来说可能是特殊资源;反之亦然。在创业阶段是至关重要的资源,到了发展成熟阶段就可能是一般的资源。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至于国际视野这个指标,以法海(Fahy,2002)[12]提出的跨国公司全球持续竞争优势理论(Global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GSCA)最具代表性,他在研究全球化环境下基于资源的持续性竞争优势时,将企业可利用的资源划分为企业专有资源(Firm-special Resources,FSRs)和国别资源(Country-special Resources,CSRs),后者还可以细分为基本国别资源(Based CSRs)和高级国别资源(Advanced CSRs)。其中,基本国别资源包括继承而来的资源,如土地、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储藏等;高级国别资源则是持续性投资所形成的作为国家标志的国家能力的资源,如国家的教育体系、技术与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劳动力生产率等。换句话说,由于不完全跨国流动(Imperfectly Mobile Across Borders)只能在某一国内利用的资源都可以称之为国别资源。法海(Fahy)在分析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认为在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方面,国别资源特别是高级国别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三三制”模型告诉我们,关于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必须同时考虑三大标准的共同作用,即资源的表象性标准、资源的功效性标准和资源的约束性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资源的价值。例如,通常情况下,无形资源较之有形资源、结构性资源较之单一性资源更能给特定主体带来竞争优势,但对不同行业或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组织来说,有形资源或单一性资源也会成为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相反,无形资源或结构性资源则有可能只是具备一般价值的普通资源。

标签:;  ;  

资源分类研究:“三-三制”模式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