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新课程论文,英语语法论文,小学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特点是要改变传统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并积极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然而,现在有一部分英语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认识有误,甚至存在着矫枉过正、走极端的倾向。新课改一旦开始倡导任务型教学,不少小学英语教师就认为“3P”(presentation,practice and production)模式完全过时,不仅不敢搞语言操练,而且不断地淡化语法,甚至不敢教语法,由此出现了“学生课堂学不够,课下玩命补”的怪现象,并由此催生了一大批课外教育机构,声势日益壮大,对正规学校教育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并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刘道义指出,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排斥交际型语言训练,并且在任务型教学中如果完全不搞语言操练,不教语法,那英语教学势必会出现困难,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早期在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浸入式教学表明,如果完全不关注语言形式不教语法,那么学生就不能充分掌握某些语法特征。笔者认为语法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外语学习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对语言形式进行一定程度一定时间的精心指导,对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大部分难点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结合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学生的英语水平与母语水平相去甚远,学生在课外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说英语,即使在课堂上这种机会也很有限。因为班级容量实在是太大了,五六十个人的班级比比皆是。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仍然淡化语法甚至不教语法,学生又怎么能学得会学得好呢?笔者认为,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速度和效率是正规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以显性的语法教学来补充学生的自然的内隐的学习是有必要的。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教师应将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
现在大部分教师习惯用演绎法教学,即教师先给出语法解释或语法规则,然后做一些专门针对这些语法点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语法点。有些教师则倾向于归纳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过程相反,是教师先提供一些语言的例子,然后通过指导他们进行观察,最后让他们自己得出其中的规则和道理。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两种方法有效结合运用。如教师在教授某个语法点的过程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这个语法点时就适合用演绎性活动,而在复习和巩固知识的阶段采用归纳性活动则更为妥当。
(二)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形式与交际功能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具有交际性的,因此教师教授语法时也应该为学生创造这个语法点的语境,而不是孤立地把语法呈现出来。比如,在介绍一般将来时的时候,教师通常是给学生先列出几个一般现在时的例子,再给出一个相应改成一般将来时的例子。学生的任务就是机械地把一般现在时改成一般将来时。这种做法根本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在哪些交际语境中使用一般将来时。笔者认为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把语法呈现在能够明确呈现语法形式与交际功能之间关系的语境中,向学生说清楚为什么使用一般将来时。
(三)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程序性知识的发展
惰性知识问题是指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到课堂外交际时就不会用了,失效了。就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一般现在时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加“s”就是一个很大的惰性知识问题。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即他们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可以记忆得很牢同。因此,教师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程序性知识上,即能够利用所学语法进行交流的能力。当然,想要学生直接掌握英语语法光靠背规则是不够的,而是要学生在交流的语境中使用这些语法项目,尽可能地发展他们的程序性知识。
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语法教学技巧
(一)输入强调型技巧
输入强调(input enhancement)是教师采用一些方法让学生注意要教授的语法点。教师一方面可以有选择地增加口头语言的输入,或者让学生接触语法点频繁出现的篇章;另一方面还可以用一个相对内隐的方式,如下划线、加粗、斜体字、涂颜色等方法突出篇章的语法点,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例如在教授on the table和at the table的差别时,教师可采用实物呈现和动作展示的方法。教师首先出示一个苹果,把它放在讲台上比较显眼的地方。
T:Where is the apple?
S:It's on the table.
教师可以重复两到三次这个动作,让学生明白on the table的含义,然后再让一个男生拿着apple在桌子旁边做出吃苹果的样子。
T:What is he doing?
S:He is eating an apple.
T:Yes,he is eating an apple at the table.
教师可以换banana、orange等水果来重复两到三次这个环节。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尝试对话,让他们在说和做的交际活动中体会和理解on the table和at the table的差别。
(二)意识提高型技巧
意识提高(consciousness-raising)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某个语法结构的特征,以意识到该结构的存在。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意识提高型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互动的形式解决目标语中的语法问题。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发一张任务卡片,内容如下:
1.I buy a book for my friend.
2.I buy my friend a book.
3.Xiao Ming gives a card to his brother.
4.Xiao Ming gives his brother a card.
教师告诉学生动词所带的宾语可以有不同的排列顺序,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上面的4个例句,并总结动词后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在句子中的正确位置。意识提高型的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法结构的注意力,还可以自己研究总结语法规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语法规则,更有利于学生将规则内化。
(三)花园路径型技巧
花园路径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的语法结构。教师使用花园路径型的任务是以归纳学习法为依据,让学生先学习一些例子,然后得出比较笼统的假设或归纳。接着教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学生得出的假设或归纳不一致的例子,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假设或归纳进行修改,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新课改追求的是超越过去纯粹以语言形式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提倡通过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英语的情境和机会。过去的语法教学枯燥无味,但笔者认为并不能就此断定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法教学就无法生动活泼起来。小学英语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英语水平,设计合适的语法教学活动。语法教学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具有一定挑战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就能被很好地激发出来,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