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消毒与环境控制论文_冯冠华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与环境控制论文_冯冠华

云浮市环境监测站 527300

摘要:微生物实验室是从事与微生物有关实验研究工作的实验室,由于操作对象的潜在威胁,必须采取消毒灭菌与环境控制措施,以防止受到微生物的感染,本文因此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环境控制

微生物实验室又称为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按照规范设计建造并配置实验室设备,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严格遵从标准化操作与管理程序,保证工作人员、周围环境及实验因子安全的实验室[1]。根据《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第4章的规定,按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微生物实验室分为一级到四级(BSL-1~BSL-4),一级实验室防护水平最低,四级实验室防护水平最高。目前我国也只有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按四级标准建设,今年刚取得国家认证。用于环境监测的微生物实验室通常接触的是对人类、动物或环境不产生严重疾病的微生物,防护水平不超过二级,应按标准的微生物进行操作,并在开放的台面上工作,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安全措施,对于可能产生传染性气溶胶或飞溅物的实验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只要是微生物实验室就需要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消毒灭菌和环境控制,因此本文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1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与灭菌方法

1.1 消毒与灭菌概念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有害微生物(如病原微生物),以实现无害化的处理方法;后者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的方法。可见,灭菌比消毒更严格,或者说消毒比灭菌的范围更宽。

1.2 常用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1.2.1 物理消毒法

1.2.1.1 热力消毒法

利用干热或湿热进行消毒。干热法是利用160~180℃的干热空气加热2~4h来杀灭细菌。利用焚烧也是干热的一种方法。湿热法是利用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消毒,适用于耐高温、高湿物品的消毒。

1.2.1.2 射线消毒法

主要包括紫外线消毒和辐射消毒两类。紫外线消毒法是利用紫外线灯产生的紫外线进行消毒,适用于不耐热物品的消毒,可用来对实验室中的空气、实验台面、桌椅、器皿等进行消毒。消毒剂量可根据实验室面积、细菌数量及菌种等因素来确定,例如空气消毒常用1.5W/m3。辐射消毒法是利用电离辐射消毒的方法,如伽玛射线、微波辐射、远红外辐射等,可以用于大量一次性物品的消毒,但成本较高,且操作复杂。

1.2.1.3 其他物理消毒法

例如等离子体消毒法、过滤除菌法等。等离子体消毒是利用高电压使空气电离形成等离子体消毒的方法,具有杀菌效率高、无有毒物质残留等优点,适用于医疗机构、食品制药、实验室、公共场所等。过滤除菌法是利用阻留方法除去空气或液体中的细菌,适用于空气净化,工作人员佩戴的防护口罩也是依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1.2.2 化学消毒法

化学消毒即利用化学药物进行消毒,主要种类如下:

1.2.2.1 高效消毒剂

主要有过氧化物类、含氯类消毒剂和醛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有过氧化氢、过氧化乙酸、臭氧等;含氯类消毒剂有次氯酸钠、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等;醛类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邻苯二甲醛等。

1.2.2.2 中效消毒剂

主要有碘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和酚类消毒剂。碘类消毒剂有碘制剂、碘伏消毒剂等;醇类消毒剂有乙醇、异丙醇等;酚类消毒剂有苯酚、对氯间二甲苯酚等。

1.2.2.3 其他消毒剂

杂环类消毒剂(如环氧乙烷)、季铵盐类消毒剂(如苯扎溴铵)等。

1.3 实验室消毒流程与方法

1.3.1 实验室环境消毒

实验室空气可采用紫外线消毒,在每天早上工作前开启紫外线灯15min进行消毒。对于实验室地面、台面、座椅、柜子、门把等,可采用2~5g/L过氧乙酸或1~2g/L有机氯消毒剂喷施或擦拭来消毒,时间不应少于15min。

1.3.2 实验室仪器消毒

显微镜、离心机等贵重仪器可采用75%乙醇或醇类复方消毒剂擦拭消毒,应该擦拭2次以上。污染严重的仪器可采用甲醛熏蒸消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3 实验室人员消毒

实验室应备有内装75%乙醇或醇类复方消毒剂的手消毒器,供工作人员进行手消毒。每次实验完毕及离开实验室都应进行手消毒。个人防护装备可喷洒75%乙醇消毒,呼吸器可采用75%乙醇擦拭30min,可回收面具、眼罩采用200mg/L二氧化氯消毒剂浸泡30min,或按防护装备说明书进行消毒。

1.3.4 实验室污染消毒

实验室地面、台面被微生物污染后,应即刻停止实验,并喷洒过氧乙酸或有机氯消毒剂消毒30min,并将吸湿材料与实验样品一起倒入耐压污物袋中。离心管破碎,可在密闭静置30min后放入75%乙醇中浸泡24h,再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1.3.5 实验室阶段转换消毒

当一个阶段的实验结束,进入下一阶段实验时,应进行消毒。采用物理或化学消毒方法处理后才能移出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喷雾、密闭60min以上,剂量应达到30%过氧化氢12mL/m3以上。

1.3.6 生物安全柜消毒

常规消毒采用紫外线灯和75%乙醇擦拭,每次实验前后擦拭台面及内壁消毒,再用紫外线灯照射30min。但此法并不能彻底消除污染,还应采用过氧化氢蒸汽雾法密闭消毒,剂量为30%过氧化氢12L/m3,作用时间120min。

1.3.7 实验室废弃物消毒

实验室废弃物应消毒后密封处理,危险废物应经过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再按有关废物处理规定进行集中处理。

1.3.8 实验室洁净度检查

无菌室实验室应定期进行洁净度检查,按照国家标准《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GB/T16292-16294-1996进行实验室洁净度验证,以确保洁净度符合规定,并记录并保存验证结果。

2微生物实验室环境控制

2.1 通风空调控制

微生物实验室对室内温湿度并无特别的要求,而以实验人员环境舒适为准。一般夏天控制室温25~28℃,相对湿度50%~70%;冬季室温18~20℃,相对湿度40%~60%。生物防护三、四级的实验室有气流流向的要求,一、二级实验室没有特别要求。一、二级实验室对换气次数和通风量没有特别要求,可按照普通实验室规定取值[2]。

2.2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2.2.1 人员准入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难以避免不接触病原微生物,所以存在感染的可能,因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意进入实验室,必须制定准入制度,未经培训人员不得进入,并且进入的人员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以便从源头上防止微生物感染[3]。

2.2.2 安全操作制度

进入实验室开展微生物操作必须规范。例如不允许在实验室进食,保持实验台面清洁和整齐,避免交叉污染和意外发生,污染物放入制定容器内灭菌后带出等。

2.2.3 消毒灭菌制度

本文上一章中已介绍了消毒灭菌的方法,然而仅仅掌握方法还不够,还必须形成制度,根据自身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

2.2.4 菌种保藏制度

菌种保藏是为了保证菌种成活,同时不发生变异。随着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对菌种保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验室应根据微生物菌种危害性采取分级管理措施,并依照国家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制定适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的菌种保藏制度,并建立菌种目录、使用记录及防护措施等,防止微生物污染环境。

3 结语

微生物实验室也被称为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就是为了消除微生物对实验室人员的感染威胁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了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除了安全隔离措施以外,就是要规范消毒灭菌程序,强化消毒意识和环境控制策略,这样才能保障实验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魏秋华.生物安全实验室消毒与灭菌[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1):55-58.

[2] 黄霞,沈晋明.微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环境控制[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2(3):21-24.

[3] 温洪宇,张田军,沈露露,等.普通微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及使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73-174.

论文作者:冯冠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与环境控制论文_冯冠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