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人民医院 山东寿光 262700
摘要:目的:提高脑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oscltratic encephatopalhy,SAE)的诊断。方法:对53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和MRI的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SAE的临床特点为:多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潜隐起病,逐渐加重;少数急性发病,呈阶梯状发展。表现为高血压、卒中发作与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特征。结论:对于SAE的白质缺血性改变,脑室周围、小脑及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MRI比CT定位确切,影像更为清晰。
关键词: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进行性痴呆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oscltratic encephatopalhy,SAE),又称慢性皮质下脑病或Binswanger病[1]。过去认为是少见类型,只能靠病理资料来证实诊断。随着CT与MRI的问世,发现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目前认为是老年人的常见病。60岁以上者占90%,约50%有高血压病史。而MRI被认为是显示该病的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准确率达90%[2]。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本文将53例SA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CT与MRI的影像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3例患者均来自于 我院2010年6月间住院病例。经CT检查53例,CT与MRI检查23例。其中男48例,女5例,男女比例为9.6:1;年龄为55~80岁,其中55~60岁8例,60~70岁21例,70~80岁24例;病程为3~10年。
1.2临床表现
均有高血压,血压平均在160~200/127~110mmHg之间。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易疲劳,睡眠障碍等。其中偏瘫26例,假性球麻痹3例,构音障碍23例,小便失禁5例,癫痫发作3例,计算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48例,合并脑梗死23例,脑出血后遗症3例。
1.3智力测验
用简易智能评价标准[3]进行。凡计分≤10为痴呆,21.5~10.5为痴呆前期,30.5~22为正常以下,≥31者为正常。53例中痴呆20例,可疑痴呆13例。为排除生理性脑老化对智能测验的影响,另外测23例非脑疾患的老年病,计分在30~31.5分的9例,25~30分14例,平均分数为28.92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CT与MRI结果
CT检查53例,主要改变[4]:(1)双侧脑室包括半卵圆中心对称性密度减低区,从侧脑室前角及后角向外延伸,呈毛糙状且边缘不清,CT值7~14HU;(2)脑室对称性扩张;(3)多伴基底节区~内囊区域或丘脑腔隙性脑梗死。MRI检查23例,主要改变:(1)T1加权像为双侧脑室前后角的外方对称性低信号影,T2加权像为该区域的高信号影;(2)合并脑室扩大;(3)T2加权像有显示高信号影的腔隙性脑梗死灶。
3讨论
3.1SAE的诊断结合
文献及本组病例提出以下诊断要点:(1)多见60岁以上的老年人。(2)多数潜隐起病,逐渐进展加重,少数急性发病,呈阶梯状发展。3~10年间可有数月至数年的稳定期或暂时好转。(3)临床表现有高血压、卒中发作与慢性进行性痴呆三大特征。有积累出现的神经、体征、运动障碍或智能障碍同时或提前出现。个别患者有尿失禁或癫痫发作。(4)CT表现在脑室周围皮质下白质对称性广泛性低密度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伴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死。(5)MRI T1加权像为双侧脑室前后角外方对称性低信号影,T2加权像为该区域高信号影,合并脑室扩大。T2加权像可显示高信号的腔隙性脑梗死灶。(6)排除特异性白质脑病。
3.2与痴呆的关系有人主张[5]
SAE一定具备痴呆方可诊断。根据以往国内外报告的病理资料多伴痴呆,但也有例外。Shey于1981年报告34例经MRI检查证实为多发性脑梗死的病例中24例为SAE,经CCSE和FAD进行智力测验有痴呆8例,可疑痴呆5例,另外11例无痴呆。因此,笔者认为如果病理解剖或CT、MRI证实有典型的形态学改变,即可诊断SAE或其亚临床型。
3.3与多发性脑梗死的关系
SAE形态学改变中多伴腔隙性脑梗死,其病理上脱髓鞘被认为是血源性而非原发性[6]。根据这一特点,大多数学者认为SAE实际上属于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病理类型之一。只是脑室周围有缺血性改变。本文资料中有23例CT合并MRI检查对照。其中18例MRI T1WI上能明确显示SAE病变,CT仅有5例可见病变。CT与MRI比较,后者定位更为确切,图像清晰,可以发现很多CT未发现的小梗死灶。对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和SAE皮质下白质病变的识别极为有利。
3.4鉴别
本病需与动脉硬化性痴呆、进行性核上麻痹、同心圆性硬化、老年性痴呆相鉴别。CT与MRI可提供可靠的鉴别特征。
3.5治疗
因高血压导致脑血流量减少是主要原因,故治疗当以提高脑灌流量为原则。适当控制高血压,改善脑血流和供氧,提高脑代谢率,抗动脉硬化,预防再卒中为主。避免一切可加重病情发展的各种因素,坚持长期治疗。
参考文献
[1]宋光辉.Binswanger’s病若干临床问题探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5,21(1):10-12.
[2]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90-294.
[3]冯周琴.神经疾病检查与诊断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87-88.
[4]隋邦森.脑血管疾病MRI-DSA-CT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13-320.
[5]王爱华.Binswanger病14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4):214-215.
[6]郭淑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1,8(6):294-296.
论文作者:张建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脑室论文; 痴呆论文; 皮质论文; 高血压论文; 动脉论文; 脑病论文; 对称性论文; 《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