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预算执行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校审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一)评价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形成了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格局,但作为国家预算的基层单位,高等学校的预算仍是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依然是高校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08]12号),要求各地高校“高度重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严格预算执行审计”,“加强决算审计”,“即使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同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中《意见》还特别指出了“通过预算执行审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由此可见,在强调高校预算执行审计重要性的同时,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
(二)绩效审计是符合我国发展的主流审计理念与方法 绩效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单位是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它是效率审计(Efficiency Audit)、效果审计(Effect Audit)和经济审计(Economy Audit)的总称,即“三E”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监督活动。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是国际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2003年,国家审计署制定并颁布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的要求;2008年审计署又颁布了《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的要求。明确指出“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这一战略决策,既为我国的审计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对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始终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改革和发展进行。
(三)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发展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是对高等学校预算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考核,并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的活动。重视审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已成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目标,而且绩效审计的开展又能够十分有效地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因此,我国可以尝试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这一举措也符合《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的要求。开展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是提高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其关键是建立起与时俱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重点对高校预算编制、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最终提高学校审计工作质量,改善高校预算管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关键——构建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实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一)从易于确定、争议较小的原则出发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在不同文献和微观实务上有着各种不同的要求。笔者认为,以下四个原则针对评价体系的建立比较重要且务实:一是整体与分类相结合原则可以提高审计评价结果的针对性。高校预算资金支出是高校及各部门活动的反映,建立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要考虑整体性原则,使审计指标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有关要素和环节的关联,以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高校的各个预算执行部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使用范围的预算资金也有不同的绩效及体现方式,因此,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根据预算执行的适用范围分类建立,从而使得各项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是确保审计评价质量的关键。建立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可以定量描述的项目,必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才更直观更具有可比性,同时使得对预算执行绩效程度的定性评价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对一些只能定性描述的项目,也需要全方位评价其综合效益,提高定性评价的科学性。三是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与时俱进。绩效审计指标的构成、内涵、数量等方面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我国各项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进和变化,因此,绩效审计还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性特征。四是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能真正促进发展。制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时,要将有利于教育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绩效和体现管理工作业绩的短期绩效结合起来评断,统筹兼顾,并尽量使短期绩效服从长期绩效,减少各种形象工程的出现,以促进学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确定宏观与公允的总体评价标准 总体评价标准是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根本性和指导性的标准,是对预算执行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效益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的依据,也是预算执行部门应努力达到的工作目标。针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总体评价标准,具体可包括:国家的法律或法规规定的方针政策;学校制定的预算目标、预算执行计划;国内外同类型单位、项目的先进水平;以前年度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内部控制制度等。
(三)建立突出重点、灵活对应的具体指标体系 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具体指标体系是评价标准的量化表现,是将预算执行绩效通过有关绝对数或相对数具体表现出来。在建立具体指标体系的时候,务必突出重点、根据审计的目标,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不同特点,灵活地选择或者设计指标,实现预算执行绩效考核。考核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常用的指标,例如:用来反映高校预算收支和分配绩效的具体指标,主要包括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绩效的指标和反映经费内部结构的指标(见表1);衡量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和科研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和学校资产、校产利用绩效指标(见表2);其他指标,如可以设计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指标来衡量教育预算资金投入产出效果,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可以反映高校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以及科技成果经济效益,高校投资、培养人才、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可以作为高校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依据等。
表1 反映高校预算收支和分配绩效的具体指标
表2 衡量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四)实现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运用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实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有别于运用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或经济评价,要将监督、审查、评价、反馈结合起来,不但起到“免疫系统”的功能,并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不应仅仅在实际评审时才进行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而在前期决策评价即预算目标设定的时候,就应该形成确定的指标,从而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评价考核以及财务结算的业绩考核。后两者的考核结果形成决策评价,又成为下一期的预算目标设定的重要依据,如此周而复始,使得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从“结果导向型”向“目标——结果导向型”转变,实现对高校预算整体层面的“效率”、“投入——产出”、“潜力”地有效考核、评价和挖掘,使得学校资源更加合理配置(见图1)。
图1 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在整体预算层面的作用
三、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改进——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最终作用
(一)预算编制绩效评价与高校发展目标的结合 通过检查高校以及下属单位的工作规划与经费预算、资金收支的街接情况,分析高校以及其下属单位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否与国家宏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预算编制目标有无游离于学校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之外,是否兼顾资金投入的均衡性和连续性,有无出现埋头“切蛋糕”和盲目“争盘子”的现象。
(二)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与过程管理环节的结合 在审计过程中,要从细化审查预算支出结构入手,依托基本的审计方法,分析每一项预算资金的实际投入或耗用是否都是必须的,是否体现了效率和效益。同时,审计中不仅要检查财务方面的内控制度,还必须适度向有关业务流程和制度方面延伸,更深入地去发现和揭示财务信息难以反映但却直接影响财务运行结果的信息,进一步促进过程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三)预算执行结果评价与年度工作成果考核的结合 通过将年度预算执行评价结果和工作成果考核相结合,在考核中引入资金成本理念,对预算执行后所取得的业务成果进行评价,分析预算执行和部门效益的相关程度,使得部门工作业绩评断有充分的依据;同时分析高校以及下属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得的经费供给是过剩还是不足,分配是否公正且讲究效率优先,评价部门和人员经费保障情况。可见,通过对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评价与实施,不仅仅可以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监督和改进,同时可以实现对预算编制的前馈作用和对结算工作的后馈作用,从而形成整个“预算编制——执行——决算”链的良性循环体制(如图2),实现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升华。
图2 绩效审计对预算流程链的作用
在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可以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更加全面地监督。但必须明确,内部审计是为管理服务的,因此须将对预算执行的绩效审计看作是对预算管理的促进。审计所揭示的高校或者其下属单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各种问题、不足和矛盾,必须还原到预算管理工作这一本源上来分析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分析审计发现的差异和提出审计意见的时候,都要将学校预算管理目标作为一个基本前提来对待。这样才能使循环往复运行的预算制度逐步得以完善。通过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预算执行效益和效率,它延伸了高校内部审计范围、拓展了审计领域,全面发挥了学校内部审计的职能。针对高校预算执行进行绩效审计,在高校内部审计领域仍是一种尝试,是对内部审计方法和内容的一种创新。只有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审计工作,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大胆探索、开辟新的审计领域,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经济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标签:预算执行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工作绩效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