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分析论文_刘自安1,王洪建2

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分析论文_刘自安1,王洪建2

刘自安1 王洪建2

(1濮阳市中心血站检验科 河南濮阳 457000)

(2濮阳市人民医院血液科 河南濮阳 457000)

【摘要】 目的:观察与分析大量输血后对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所接收的38例大手术需大量输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均予以大量输血,之后对比输血前与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变化,且对其凝血功能进行观察。结果: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的TT、PT、APTT指标均比输血前长,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大量输血后,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水平将显著降低,且将影响到凝血功能;因此,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大量输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078-02

在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时,可能需要对患者予以大量输血,例如外科手术,或是一些大出血的患者。大量输血治疗指的就是在二十四小时内输血总量达到病人的总血容量,又或是在四小时内输血量高于病人总血容量的50%[1]。虽然大量输血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量输入悬浮红细胞血,可造成血小板下降,且会影响其凝血功能,进而诱发凝血障碍。现笔者对38例接受大量输血治疗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情况进行研究,以了解大量出血所带来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所接收的38例大手术需大量输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血液系统疾病者,排除近期服用或患有影响血小板或凝血功能的药物、疾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介于23 ~62岁,平均年龄为(36.5±5.7)岁。

1.2 方法

对38例患者均予以大量出血治疗,即对其输入400~1200ml的血浆、10~21U的悬浮红细胞血,平均血浆输入量为(550±270)ml,平均悬浮红细胞血为(12.2±2.8)IU;输入速度控制在每分钟5~15ml。本次所采用的血液成分,均由我市中心血站供应。

1.3 观察指标

对38例患者输血前、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进行检测与统计,具体操作为:在输血前与输血后48h,对患者的空腹静脉血进行采集,标本量为4ml,并将其分别置于枸缘酸钠抗凝管、EDTAK2抗凝管内,混匀后进行检验。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STAGO Compact)与试剂,对标本的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再采取五分类血液分析仪XT-2000i和相关的试剂,对标本的血小板进行检测。

在对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指标进行检测的同时,观察其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展开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 (x-±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情况分析

输血前,本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分别为(4.09±1.33)g/L、(184.31±109.57)×109/L;输血后分别为(3.06±1.45)g/L、(99.45±68.26)×109/L。输血前后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情况分析

详见下表所示,由表可知:输血后的TT、PT、APTT指标均比输血前长,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x-±s,s)

组别 TT PT APTT

输血前11.82±1.5212.30±1.56 31.65±3.97

输血后14.85±1.64*15.62±3.35*43.75±7.65*

注:*与输血前相比,P<0.05。

3.讨论

在进行大手术治疗时,因种种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大出血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为病人输入大量的且类型不同的血液制品,如全血、胶体液以及晶体液等[2]。大量输血能保证机体所需血容量,确保其机体循环系统正常运作,维持血液动力学与血压的平稳,优化微循环,并对其带氧红细胞加以补充,从而避免因红细胞下降而造成的急性缺氧症的发生。但是,若输注的是晶体液、胶体液,又或是不包含凝血因子的血液制品,那么则可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并诱发诸多并发症,如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等[3]。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时,观察并检测其凝血状况,注意其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实施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即低于输血前,同时其凝血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因大型手术而导致的出血,一般都带有血小板的大量丢失;然而,在进行输血治疗时所输入的血小板,均不具备活性,这就使得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出现了稀释性的下降。通常情况下,血小板在100×109/L以内,不会出现出血的倾向,如若血小板在65×109/L以内,则极有可能发生出血[4]。所以,在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时,应注意其是否有出血倾向,且对其血小板计数予以密切的检测。研究还发现输血后患者的凝血时间变长,凝血功能变弱,其原因可能是所输入的血液,其本身温度较低,在进入人体后导致人体温度下降,并致使凝血因子的活性、血小板功能也随之下降[5];此外,出血导致许多的凝血物质流失,最终造成凝血功能的下降。

综上所述,患者在大量输血后,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水平将显著降低,且将影响到凝血功能;因此,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例如在输血前先对血液制品进行加热处理,使其温度保持在32℃左右,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补充血浆、血小板等,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冠伊,欧阳锡林,吴靖辉,王丽华.两种输血方案在择期手术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海南医学,2015,26(21):3173-3176.

[2]刘颖,曹建明,彭阿钦.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06):845-848.

[3]梁文华.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1):58-59.

[4]张桂芬.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0):1368-1370.

[5]王艳敏.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变化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17.

论文作者:刘自安1,王洪建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0

标签:;  ;  ;  ;  ;  ;  ;  ;  

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分析论文_刘自安1,王洪建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