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理据研究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现状分析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语言符号在特定时间、地点、环境下产生,都有特定的时空背景原因。“哲学上有句话叫‘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当然不对,但是修改为‘凡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应该没有什么问题”(陆丙甫、郭中,2005)。因此,语言研究者需要思考语言的形式何以如此、意义是怎么产生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问题。认知语言学的理据观为解释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供了方法。Boers和Lindstromberg(2006:305)指出:“对于语言教学最有潜在价值的认知语言学观点是它对语言结构的概念理据的探索,因为对有理据的语言切分成分的表征可以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增进学习效率”。笔者检索、分析了近五年国内“教学”类的8种主要外语类期刊英语语言理据的研究情况,试从中学研究者可为的层面出发,提出如何开展英语语言理据研究的建议。 二、核心概念 语言理据是语言的重要内容,研究语言理据离不开语言认知。因此,调查语言理据研究情况,首先应探讨以下相关概念: (一)认知与认知语言学 认知,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指对语言现象的认识。认知,也可理解为认识,一般被定义为一组心理活动,它包括感觉、记忆、思维、判断、推理、解决问题、想象、学习、概念形成和语言使用,是人对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程琪龙,2006:43)。作为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认知语言学揭示了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律。狭义认知语言学的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王寅,2006:11)。 (二)英语语言理据 语言理据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何为理据(motivation)?简言之,理据是阐释语言符号意义的依据。理据说明意义是怎么产生的,形式何以如此,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严辰松,2000)。广义上的语言理据是指“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和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王艾录、司富珍,2002:2),而狭义上的语言理据指“词语音义结合的理性联系”(李二占,2013)。 关于语言符号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任意说和理据说两种理论,“任意说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可论证,英语arbitrary一词义同unpredictable,unexplainable或unmotivated;理据说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有某种联系,可以论证,motivated义同predictable,explainable或systematic”(王改燕,2012)。“理据说”与王艾录、司富珍的“动因论”不谋而合,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肯定。徐盛桓(2008)认为,语言在其出现和变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现象总体来说是有理据的,虽然不一定能预测,但是有可能通过反溯作出解释。 综上,笔者认为,英语语言理据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地域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长期关系所形成的人类知识对语言形式及其意义的影响过程及其解释。英语语言理据研究与语言认知活动密切相关。 三、英语语言理据研究现状与分析 为了准确掌握国内英语语言理据研究现状,笔者检索了近五年国内“教学”类的8种主要外语类期刊(4种完全面向大学的主要期刊;4种完全面向中小学的主要期刊)所刊登的英语语言理据类的文章合计186篇(见表1),并进行统计分析如下(中学教师含中学教研员)。 (一)研究成果不够丰硕 发表数量和研究课题不定。统计显示(见表1),近五年中,8种期刊历年刊登的语言理据类文章数量多寡不均,《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中小学外语教学》分别在2010年、2013年几乎是空白。另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所有55篇文章占据了总量的30%,这些文章几乎都出自该刊“语言知识”专栏,研究范围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内容的深度。 研究成果缺少创新。一是相关、相似话题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研究、简单归纳的现象,未能在已有基础上开展更加系统深入的语言理据研究。二是目前的研究引用了许多国外的研究理论和实证成果,几乎未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语言理据研究的具体路径。 (二)中学教师关注程度低 2010-2014五年间国内“教学”类的8种主要外语类期刊英语语言理据类的文章中,中学教师(含中学教研员)层面的研究只有28篇,仅占总量的15%。正如陈向明(2001:3)所言,“虽然有关教育研究的成果汗牛充栋,但一线教师几乎对此无人问津”。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中学教师较多关注教材表层的语言知识。片面关注语言知识本身的教学,往往忽视知识的有机性和完整性。知识的有机性和完整性具体指的是“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有机联系(季苹,2013:28)。第二,中学教师语言理据的研究滞后。学科教学理论客观上存在着从大学到中学的传递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学教师应该将学科教学理论应用到中学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教学理论的实践者和研究者。 (三)研究内容不够全面 语言理据研究的内容狭窄。从普通语言学所划分的语言层面来讲,“认知语言学一般可分为:认知音位学、认知词汇学、认知语法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篇学等分支”(王寅,2006:17)。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语言理据研究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但“目前的语言理据研究主要限于词语这一层面,如词汇范畴的内部结构、词义关系、词义的变化、词的搭配等”(王改燕,2012)。从下页表2不难看出,对语音、句式、语篇、语境、语用层面的语言理据研究数量不多且涉及的研究面不广。此外,根据相关性统计,多达73篇文章的内容与语言理据不完全相关或仅有部分内容涉猎,不完全相关的研究占总数的39%。如果统计口径再小一点,部分论文其实并不能纳入统计范围。 统计表明,所检索到的论文在语言理据研究的内容上还不够全面。 (四)微观层面研究成果不丰 在宏观理论指导下的中观、微观研究应该互相借鉴、协调发展。英语教学方法中的宏观层是指有关英语教学的系统的理论、观点、主张和操作程序;中观层是指英语教学中的某些规律性的、固定的“套路”,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分为若干步骤的、系统的技巧和做法;微观层是指具体的教学技能技巧(肖礼全,2006:1-2)。相关统计显示,近五年英语语言理据的方法、路径等中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合计116篇,占总量(186篇)的62%,只有70篇微观层的认知个例、技能、技巧介绍类研究,占总文献的38%。特别指出的是,其中还有相当的篇数只有部分内容与语言理据相关。 (五)系统性持续研究不足 语言理据研究欠缺持续性和系统性。“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理论,其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受到认知科学、哲学、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还主要受到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特别是生成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王寅,2006:71)。与之相关的英语语言理据必然需要持续、系统地研究。但是,课题基金支持的研究只有60篇(见表3),占文献总量(186篇)的32%,其中,中学教师层面的课题研究只有5篇,占3%(见表3)。综观五年间的文献,持续发表三篇及以上相关文章的作者只有陈辉(6篇)、王俊(5篇)、徐盛桓(5篇)、任雪莲(4篇)、崔传明(3篇)、李荣田(3篇)、林正军(3篇)、宋引秀(3篇)等。 四、中学英语语言理据研究的建议 笔者认为,改变中学英语语言理据研究薄弱现状的路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晰语言理据研究的意义 针对中学层面理据研究成果不丰、关注度低的现状,中学英语教师要明晰语言理据研究的意义和作用。语言理据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方法,而且有益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言理据研究有利于英语学习。仅仅学习语言表层的知识无法满足学习者内心需要,学习者只有认识到语言形式与意义内在的发生、演化的缘由,才能激发语言学习的内在动力。语言理据对于学习者的意义在于:深化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加深记忆;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与跨文化意识;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与信心;增强学习自主性(Boers & Lindstromberg,2006:313-315)。 语言理据研究有利于英语教学。语言理据不但丰富了语言教学的内容,而且丰富了语言教学的方法。以文化教学为例,“随着国内外课改理念的发展,语言能力似乎让位于跨文化能力,继而又让位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课堂变成文化课堂,文化内容代替语言内容的现象值得关注”(李永大,2014)。而语言理据观在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以词汇教学为例,“研究发现仅仅依靠记忆的学习方法无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记忆和使用外语词汇。以往的其他语言流派和教学理念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认知语言学从两方面给出了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一个是语言的范畴化,一个是语言的理据性”(冯蕾、高淑芬,2011)。语言理据是关于“为什么”的知识,是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解读语言理据可以增强教学的解释力,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也是有利的补充。 语言理据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努力与语言学的发展同步。以前,语言学可能仅仅满足于对语言的描写,而现在的解释语言学则更关注语言所以如此的原因。描写是知其然,而解释就是要知其所以然。语言理据学就是要寻求语言现象之所以如此的理由(王庆,2010)。解释语言学、语言理据学等理论为教师成为语言理据研究者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了解语言理据的分类 明晰语言理据研究分类,英语教师可以对语言理据本身有完整的了解,确定研究的方向。Stephen Ullmann(1962,转引自张维友,2010:121)将语言理据分为三类:语言理据(后解释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语音理据即拟声理据是“绝对理据”(absolute motivation),而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是“相对理据”(relative motivation)。根据语言与外部世界和语言符号系统的关系,可以将语言理据分为外部理据和内部理据两大类:外部理据指拟声、拟像、临摹、省力理据等;内部理据指形态理据、语音理据和语义理据(严辰松,2000)。按照形式与意义的相互关系,语言理据可以分为:形式—形式理据、形式—意义理据、意义—意义理据(Boers & Lindstromberg,2006:305-355)。以语词的理据为例,“Ullmann的三分法是可取的,即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另外可增加‘文化理据’,包括典故、替代、禁忌等”(转引自张维友,2010:121)。 语词的语音理据是指词的声音与意义的联系。音义的关系在语言初创时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不同的声音符号表示不同的事物的过程却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一个符号失去原始的音义联系而变得不可论证,绝不等于从来就不存在某种理据……至于目前很多符号仍难以论证,只是因为研究者的认识还欠深入,探索尚未达到那一步”(姚小平,2011:308)。语词的语音理据研究主要与拟声词相关。《罗杰斯分类词典》把英语拟声词分为八类:(1)突然而剧烈的声音,如tap,nock,pop,slam,clap,thump;(2)反复而延续的声音,如drum,rumble,rattle,patter,chime;(3)共鸣声,如jingle,chink,tink,ring,ding;(4)低沉闷声,如muffle;(5)咝嘘声,如hiss,buzz,sizzle,whistle,wheeze;(6)刺耳的声音,如jar,creak,clank,clink,shriek,cream;(7)各种呼叫声,如yell,howl,screech,squeal,whine,hoot,moan,snort;(8)动物叫声,如roar,yelp,bay,grunt,neigh,bleat,chirp,twitter,quack(王逢鑫,2001:149-151)。 语词的形态理据是指词的形态结构成分与词义的直接联系。英语是形态语言,其最小语义单位是词素,英语词汇主要由词素词、派生词、合成词构成。明晰构成语词的成分的意义,通常即可推断出语词的意义,例如,headline,rainfall,repayment等,这些语词的词素和词义构成了显性关联。另一类语词的词素和词义之间存在隐性关联,如green hand,需要从该语词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语言理据:意为“新手,刚入门的人”,英国是个岛国,船是重要交通工具,为保养船只,常用与海水一样的绿色油漆来漆船。一个不熟练的油漆工,工作时常会双手沾满油漆。了解了这一背景,“green hand”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 语词的语义理据是指产生词的联想义和比喻义的依据。通过联想将不同事物的相似性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众多的比喻性语词。这一过程需要结合比喻的分类知识辅助理解,如:明喻、暗喻、转喻、提喻及委婉等。例如,blue blood,意为“具有高贵血统的人”,“蓝血贵族”源自西班牙王室,古老的西班牙人认为贵族身上流淌着蓝色的血液,贵族常自豪地挽起袖管,展示自己雪白小臂上清晰可见的蓝色静脉血管,称之为蓝血。 语词的文化理据是指语词的意义与社会文化关联依据。部分英语语词来源于原文化环境或与原文化密切相关,如神话传说、历史掌故、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例如,英美人谈论已经去世的人时,虽然不像中国人那样特别禁忌用die,常常也较多使用一些委婉语表示死亡,如:pass away,pass out,close one's days,fall asleep,join the great majority,pay the debt of nature,depart to God等。根据语词语义的文化渊源,语言理据的来源可以分为:人名、地名、作品名、商标名等各类名称;典故;风俗禁忌委婉语等(张维友,2004:89-92)。 笔者认为,为了提高语言理据研究的系统性,可以按照语言层级单位对语言理据进行划分并进行研究,即音位理据、语词理据、句法理据、语义理据、形态理据、造字理据等(王艾录、司富珍,2002:2)。这种分类方法较为契合中学英语教师认知习惯,又符合中学教材编排的特点。 (三)拓宽语言理据研究的路径 拓宽语言理据研究的路径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理据的认知方法、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等。 改善语言理据的认知方法有助于语言理据研究。第一,认知方式和认知机制有助于理据解析。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规范、描写与解释三个阶段。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内在的认知机制,语言形式相对于人们的经验结构、认知方式、概念框架、语义系统以及客观世界来说,应是有理可据的,也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孙红梅、梁文化,2010)。揭示认知理据需要科学的认知方式,包括:“体验、范畴化、概念化、意象图式、认知模式(包括框架、CM、ICM、ECM、心智空间等)、隐喻转喻、识解、激活、关联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这些认知方式适用于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可对语言做出统一的解释”(王寅,2006:13-14)。认知差异造成不同概念和范畴,进而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语义表达。 第二,认知角度影响语言理据解析的效益。以英语词汇理据解析为例,Radden和Panther(2004:1-46)把课堂英语词汇理据解析分为共时解析、历时解析和比较解析三种,其中共时解析是最主要的一种,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以声求义’,即通过词的发音推测词义;‘以形求义’,即通过词的拼写推测词义;‘以义求义’,即通过多义词的一个词义推测其他词义”。绝大部分词汇都具有多义性,通过核心词义既可以解析显性词义,也可以解读通过隐喻、转喻等产生的隐性词义,因此,“以义求义”是三者中最普遍的。“历时理据解析,即词源探索,主要从语言学内部通过解释词语演变和人类认知之间的相似性规律,剖析词汇的结构特点和形成机制”(Corson,1997)。比较解析是历时解析的一种,通过解析目标词语与目的语或母语中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使得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加深对目的词语的理解,大大提高对所习得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研究发现,“该教学法尤其适宜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Pierson,1989)。这些认知角度可以运用于各种层面的语言理据认知,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益。 联系目的语文化有助于语言理据研究。第一,目的语文化的内容制约着语言理据的内涵。“语言与人类知识(包括概念结构、社会习俗、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王寅,2006:15),研究语言理据首先要了解语言文化的内容。王俊(2012)从中小学教学的角度将英语文化内容划分为:“英语国家概况(包括政治、历史、地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包括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节日假日、文化体育),干扰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如问候、告别、道歉等有关社交往来的功能意念项目),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表情、体态、服饰),英语文字(包括词汇的文化内涵,如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和地名等,也包括词汇缺项,指在汉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等的说法),语篇结构(包括文体特点、篇章展开方式等)”。 第二,目的语文化层级影响语言理据的表现形式。Stern(1992:65-96)将广义的文化分为三种形态:物质文化—表层文化(如交通工具、服饰、建筑、日常用品等)、制度文化—中层文化(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等)和精神文化—深层文化(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不同层级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强度和持久性不同。表层的物质文化和中层的制度文化可塑性强,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而深层的精神文化韧性较强,不易受其他文化的干扰。语言通常涉及三个文化层次的每一个方面,而与深层精神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以中、英文化对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为例:英语重分析型思维,汉语重综合型思维;英语总体上具有时间性特质,而汉语则基本上具有空间性特质;英语语篇总体上呈直线型发展模式,汉语语篇呈现螺旋形发展模式,等等。这些影响和语言理据存在深层次的相关性。 (四)从语言比较中辨析理据 语言比较有助于辨析理据。第一,对比母语和目的语可以加深对语言理据的认知和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是按照‘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的顺序”(罗发辉、罗爱红,2013)。但是,“语言世界观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取决于操这一语言的群体对现实进行编码时的观察角度;印欧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体现于观察事物时的重时间性,而汉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则表现为对事物的观照往往选取空间这一视角”(徐通锵,2005:9-13)。前者以演绎性思维为主,后者主要表现为归纳性思维;前者突出个体地位,后者强调集体意识…… 第二,语言比较可以区分语言理据的不同载体。徐通锵(2008:50-56)认为:“理据载体指与意义相联系的语音感知单位,在汉语里是声和韵,而在英语中是语素。汉语的理据载体是成分理据,英语的为组合理据”。同时,两类载体性质不同:有成分理据的语言一定有组合理据,但有组合理据的语言不一定有成分理据。以英语的理据载体为例,“英语的语素虽既可生成单纯词又可生成有内部形式的词,而内部形式词虽有组合理据,但单纯符号缺乏内聚力和离散性的特点,而外连的拼合能力却很强,语义对它无制约作用”(李二占,2013)。同时,英语文字迁就语言的变化,成为符号的符号,无法像汉字那样能间接保存语言的理据。 通过对国内近五年8种面向“教学”的主要外语类期刊英语语言理据类文献检索与分析,笔者认为,中学层面研究者总体上对英语语言理据研究的程度不够。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中学层面研究者尚未认识到语言理据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意义,对语言理据的概念本身及其分类缺乏了解,未能主动思考如何将语言理据研究与中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的路径,较少对比母语和目的语的形式和意义产生的过程并揭示其理据。由于检索文献的时间跨度有限,统计数据不能全面涵盖理据研究的现状,有限的分析视角并不能反映理据研究的所有问题。 语言理据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理据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因此,研究过程中需要“详细分析认知方式的解释力,运用心智和大脑的体验性研究成果,建立最具概括性的统一理论模式,进行最广范围的趋同证明”(王寅,2006:16)。研究者需要明晰语言理据研究的意义,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将语言理据研究与中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并指导教学实践,更多地在微观层面探究解释语言形式、语义相关的语言理据的实例与方法。英语动机研究现状分析_英语论文
英语动机研究现状分析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