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采用学习策略都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学习时,学习者先要分析学习任务和自己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对于较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总是在有意识、有目的地思考着学习过程的计划。只有对于反复使用的策略才能达到自动化的水平。所谓策略,实际上是相对效果和效率而言的。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终也可能达到目的,但效果不好,效率也不会高。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策略,它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好的学习策略。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探究式学习作为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已经进入了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视野,成为当前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这样的探究式教学,那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一、探究情境应化繁为简
创设有趣乐学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动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探究情境的创设,我们有的教师仅关注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有趣、场面上的热闹,而忽略了“情境创设是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内在本质,偏离了数学教学目标。有时情境进行了十分钟还没进入主题,后面的时间紧,那探究就会变成形式主义。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情境呈现形式更应趋向理性、简约、抽象,通过对情境呈现形式的精简、弱化,突出其中的数学因素,提升探究情境的数学味。
二、探究空间应化小为大
尽管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是已知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已知不断向未知转变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参与的、充满丰富的思考活动、经历实践与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先让每个学生思考,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后再组际交流,最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引导、点拨,最后达到完善,这样教学学生真正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探究内容应化多为少
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是曲折、艰辛的,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片面追求面面俱到,凡事都让学生去探究一番,势必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产生“探究课,难上完”的感叹。其实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有探究的价值,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什么样的内容值得探究?就一节课的内容而言,有没有可以让学生探究的知识?哪些知识值得探究?有几个探究点?哪个点作为探究的重点?这是值得我们老师思考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学生的基础才能把握好。我认为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都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只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在探究内容上做出相应的选择。
四、探究方式化“听”为“做”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总是以特定的方式探究数学世界。对他们而言,“做”数学远比“听”数学有效得多,因为前者更能获取直接的探究体验。因此,在探究活动的指导中,我们教师要跳出教材、教师、专家的框框,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审视数学,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触摸数学,获取丰富、直接、鲜明的探究体验,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五、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误区
在与一些老师交流中发现,老师们认为探究式学习合作、讨论就得个热闹,上完回去还得补课,没有什么实效性,合作学习时一些学困生并没有参与到其中来。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这样的,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或是一节课就能形成的,它得靠我们老师坚持不懈、正确地指导。而我们有些老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走入了误区:
1.忽视教师的主导主用,走入片面追求自主探究的误区。现在倡导探究式,造成老师在课堂上该说、该引导的不敢说、不敢引导,怕说多了就变成接受式学习了,其实有些教学内容还是得采取接受式学习的。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但学生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学生自主学习陷入了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这时老师的引导就很有必要。
2.忽视了教学内容和全员参与,走入了一味强调小组合作的误区。探究式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使合作学习变成形式化,为合作而合作。对于合作学习,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乐于参与。
3.忽视讨论交流主题内容,走入单纯追求气氛的误区。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讨论交流是较有效的途径,有些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学生的相互交流便可迎刃而解。要使课堂讨论交流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有发现,我们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讨论,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讨论,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讨论,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论文作者:马秀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7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