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打造贵州山地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构想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樊伟春
摘 要: 第十一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坚持山地旅游战略定位。从市场逻辑来看,发展全域旅游既是资源与服务优化的需要,又是管理与利益优化的必然,贵州具有旅游气候与旅游资源等优势,为了更好地坚持全域旅游,实现对贵州山地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当地应培育核心竞争力品牌,在旅游发展中注入山地民族文化灵魂,协调发展“旅游+”,同时,优化山地旅游服务与配套设施质量。
关键词: 全域旅游 贵州 山地民族文化 旅游目的地
2016年5月10日,在第十一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贵州省省长孙志刚表示,贵州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逐步重视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以及全区域管理,并不断优化环境,美化景观和提升服务,为了打造“一山一水总关情,一景一物都入心”的体验,贵州将全域打造为公园、处处打造为景观、村村打造为景点,加速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除此之外,孙志刚省长还进一步提出,贵州将加大力度对旅游供给侧改革予以推进,坚持山地旅游战略定位,进行“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的强势培育,以此促进贵州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1 全域旅游符合长久发展态势
从市场逻辑的视角分析来看,全域旅游战略的发展基础相当广泛,与长久的大战态势相吻合,可提供强力支持于当前发展问题的解决,具体理解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1.1 资源优化所需
现如今,旅游业正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时机,旅游业需求变化的提及率最高,这预示着旅游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大众旅游的时代已经悄然降临,亦对旅游需求个性化特征的凸显予以涉及,“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现象非常常见,各个目的地的要素均有成为游客旅游兴趣点的可能。此种发展态势下,更加丰富的资源成为市场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为适应个性化需求,需要对要素的价值进行重新挖掘,由此,资源的框架限制与价值限制应得到应有的突破,此即资源全域化,可奠定全要素基础于全域旅游发展。在转型发展旅游业之时,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具有震撼力的景观,它应对独具浸润力的环境予以涉及。对于旅游发展而言,任何放对了位置的要素均可成为资源,资源的遍在化正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内容。
1.2 服务优化所需
出行模式由团队出行向散客出行的转变是旅游消费转型的一大特征。与传统的被规范于典型节点和线路上的空间分布式的团队旅游相比较,散客出行可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一些旅游目的地虽然名气小,但是在当今却可以一夜爆红,原因在于那些“不走寻常路”散客的探索、发现与宣传。无框架的旅游空间对旅游服务的遍在供给提出要求,适应于传统围绕团队游客点线旅游的节点式服务应为适应于散客化广域旅游的全空间式服务让位。此种全空间、便在性的旅游服务不能以传统物化的、以物理空间为载体的模式为依赖,它应不断创新,对物理空间约束予以突破,尝试以虚拟空间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为支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空间无框架、服务便在性其实就是全域旅游。
1.3 管理与利益优化的必然
以管理为视角,旅游的综合消费特征与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以巨量流动旅游市场为对象的监管系统机制的调整,游客的流动摆脱了传统行政管辖范围的束缚。行政无框架引起管理遍在化需求的出现,要求以游客流动规律与要求为基础,对更多的行政管理资源进行融合与不断优化,这自然而言地衍生出了全域旅游在管理体制改革上的要求。以利益为视角,游客流动范围的扩大使旅游业发展涉及的利益相关方更加广泛,进一步引起了旅游业发展利益诉求的改变。在此过程中,游客利益、旅游地居民利益等各个利益主体的相关利益均应得到有效的保障,旅游业在发展中应进行更多利益的配置,在做大旅游业“蛋糕”的同时确保各利益主体能够共享利益。此即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所倡导的主客共享理念背后的逻辑。
2 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 贵州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
背景介绍:2018年11月14日,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文津厅召开。邢先生的老朋友陈章太、戴庆厦、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李宇明、《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等出席,陆俭明、张振兴、周海清、田小琳等知名学者发来视频或书面发言。座谈会由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主持。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及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
2.1 旅游气候优势
选取农户1亩路边田为试验示范地,使用云天化“镁立硼”+“四全水溶”系列复合肥,定为示范田;示范田周围田地使用其它厂家的复合肥,面积也为1亩,定为对照田。观测樱桃今年前期的长势和后期的产量、品质以及果园的土壤情况,与周边的种植户作对比。周边的种植户在使用复合肥的同时还补充了其他中微量元素肥,而使用“镁立硼”和“四全水溶”系列并没有额外补充其他中微量元素肥。果园管理均根据农户常年种植习惯与用肥习惯进行相同施肥与管理。
贵州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多以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主,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多数地区的年平均温度维持在约15℃的水平,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贵州年相对湿度为82%,在不同季节,湿度的变化幅度并不高,各地湿度值之大与年内变幅之平稳,在相同纬度的东部平原地区很少见到。另外,贵州气候在垂直方向上有较大的差异,立体气候相对显著,当地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旅游气候条件得天独厚。
2.2 旅游资源优势
(1)旅游资源类型多。贵州兼备各种地形,有很多江河湖泊,生物品种丰富、自然景观壮美。此外,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当地风俗风情古朴浓郁,文化底蕴的积淀非常深厚,遗存古迹神奇而珍稀,人文景观大放异彩,称得上是中国甚至世界的“旅游资源宝库”。
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乃至今后特定的时期内,贵州应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进行“登高望远、精益求精、勇于争先”FAST精神的大力弘扬,加大力度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对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与山地旅游战略的定位予以坚持,将旅游业视作生态贵州建设的助推器以及当地脱贫攻坚的主抓手,尽全力将贵州打造为国际山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业“好花更红”的发展目标。
贵州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自然景观、山地物产、红色革命文物等,共同完成了对全域旅游发展优势的打造。
(2)旅游资源地位无可替代。贵州民族文化与民俗艺术形式精彩纷呈,既有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又有誉为“东方的咏叹调”的侗族大歌,既有台江苗族的反排木鼓舞(东方迪斯),又有水族的“铜鼓舞”等。各种民族文化与民俗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形成贵州的人间瑰宝,这些旅游资源既有颇高的品位,又有很强的垄断性与独特性。
整合贵州山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知名旅游区的重点打造,同时,以荔波漳江景区、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安顺市黄果树大瀑布景区以及安顺市龙宫景区等国家5A级景区优势为依托,提质打造形式多样化、特色鲜明化的自然景观旅游产品,树立核心竞争力突出的自然山水旅游品牌形象;整合贵州天文地质旅游资源,进行以天文科普为主题的旅游经济带的打造,以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为依托,将平塘大射电——天坑等景区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胜地,有机结合天文科技与旅游业,强势建设以天文地质奇观探秘、科普以及自然生态观光体验、高端休闲度假、康体健身运动为导向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将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下去。
3 坚持全域旅游,更好地打造贵州山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343 Effect of canalith repositioning combined with drugs on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油菜高产是一项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涉及到种子、土肥、植保、农技、农机等部门。具体责任是: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局属各站所、乡镇、农业中心、村委会、样板点的落实等工作。项目技术组负责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落实各项技术措施、高产攻关、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展示、观察记录和资料的收集总结等工作。
3.1 加强对核心竞争力突出品牌的打造
(3)原始而神秘的旅游资源丰富。迄今,贵州地理位置偏远,这也就造就了分布在这一地理位置的哈斯特自然保护区受到了良好的原生态保护。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就位于贵州境内,是我国首个生态博物馆,除此之外,还有花溪镇山村、锦屏隆里、黎平堂安村民族生态博物馆,均将民族文化的原生态良好地展示了出来。
3.2 将山地民族文化灵魂注入到旅游发展之中
基于山地旅游战略定位,进行贵州儒释道文化、古城文化、生态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的大力挖掘,加快山地民族文化同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以民族文化产业各项目的建设作为重点推进内容,深化民歌节、水族端节、卯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进行演艺、音乐与影视等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从多样化业态方面对层次与类别各不相同的游客需求予以满足。
3.3 协调发展“旅游+”
在进行山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打造之时,要加强区域合作与产业融合,使贵州省内各景区同省外景区实现联动发展,以贵州中南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将荔波大小七孔、独山静心谷、三都万户水寨、都匀茶文化博览园、福全古城以及贵定阳宝山等知名景点串联起来,让其以线的形式助推北部环贵阳乡村休闲度假游、中部儒释道特色文化游以及南部天文科普生态游等优质旅游线路的打造,最终完成对以天文科普为主题的旅游经济带等精品旅游带的建设。此外,贵州山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打造还应始终对“旅游+”理念予以坚持,不断追求跨界整合与融合发展。具体地,以“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础要求以及“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要素为出发点,构筑文旅、农旅、茶旅、体旅以及城旅等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建立山地旅游与休闲娱乐、养生养老、运动康体以及天文科普等新兴领域的联动发展关系,优先建设一批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示范区的带动作用丰富化、多元化贵州山地旅游产品体系。
3.4 强势优化山地旅游服务与配套设施的质量
进行贵州“快旅慢游”体系的建设,以高标准打造中心城市、干线公路、航空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支线公路。进行以步道、行车道、索道、现代有轨电车以及观光电梯等为主的山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内部交通体系的改造与完善。加大力度建设景区、酒店、车站、码头、机场、农家乐等地的厕所,并对其实施人性化管理。此外,对自驾游服务体系予以完善,加快以导览图为重点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的研发。确立各县(市)建成2个或大于2个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启动2家4星级酒店建设、完成2家或大于2家特色酒店创造的任务与目标。进行高素质、高水平的山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优秀导游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贵州之美在于山地,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以及类型完备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贵州应将山地视为自身全域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审时度势,进行山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在以自身优势为立足点的同时,对与其他地区的差异予以彰显。建议今后贵州在进行全域旅游发展之时,对山地这一平台进行充分的利用,真正将“山”这篇文章念好,加快避暑度假、休闲养生、文化体验、山地观光、户外运动、汽车露营以及科普探险等山地民族特色突出的新业态的开发速度,实现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山地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打造。
首先,从人口结构来说,我国现如今实行二胎政策,鼓励生育的政策虽然会扭转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但是会导致河南省青壮年人口赡养负担加重,原因是河南省原本就是人口第一大省,二胎政策增加了新生人口,但老年人口并没有减少。那么所有两端的赡养压力都会集中在中间的劳动年龄人口,这对于河南省广大的工薪阶级而言其实存在非常大的抚养压力。
参考文献
[1] 刘立,王川.“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策略——以黔西南州兴义市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9).
[2] 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
[3] 魏玮.贵州全域旅游发展的探讨[J].质量探索,2018(2).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98(2019)09(a)-074-02
DOI: 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17.074
作者简介: 樊伟春(1966-),女,浙江宁波人,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旅游地理等方面的研究。
标签:全域旅游论文; 贵州论文; 山地民族文化论文; 旅游目的地论文;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