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度假区绿色交通系统研究论文

生态旅游度假区绿色交通系统研究

□吴炼

关键词: 生态旅游度假区;绿色交通;精细化设计;交通稳静化;交通模式

生态旅游度假区是以接待旅游者为主的功能相对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能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及康体等需求,涵盖了从小型旅游度假村到大型综合旅游度假区的所有以度假休闲为目的的度假胜地。生态旅游度假区不同于一般城市区域,由于其服务的人群不同、出行目的不同,需要针对性地对旅游度假区的综合交通体系进行研究。

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等一系列要求。作为生态旅游度假区而言,应该响应这一建设要求,将度假区的绿色交通系统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充分重视度假区在周边发展中的定位和职能,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突出、旅游资源丰富等特点,协调好交通系统与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的关系,构建度假区特色化绿色畅达交通设施网络与服务。

交通系统作为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支撑旅游度假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为秉承生态环保、低环境冲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旅游度假区在区域上的可达性和易达性,需要对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在外部交通方面,重点需要考虑与区域高快速路网、客运铁路网络及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高效衔接与转换。在内部交通方面,需要转变传统的“车本位”理念,加强对旅游度假区内“人”的出行舒适度和便捷度考虑,打造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系统,构筑“生态、人本、多元”的绿色交通体系。此外,需要对道路系统进行精细化的设计,提高道路设施建设对人出行的友好性,打造优质、人性的道路交通设施,提升各类设施的使用功能,引导旅游度假区交通向绿色交通方向发展,改善人流出行环境的整体品质。

一、生态旅游度假区绿色交通发展理念

生态旅游度假区关键是要处理好出行者、各类承载设施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人造环境与生态环境可以相互协调、有机融合。以“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构建生态旅游度假区绿色交通体系,引导绿色、集约的出行方式,支撑度假区生态化运营,促使度假区健康、可持续化发展。针对生态旅游度假区自然资源和功能区域的分布,采取“差别化”绿色交通组织理念,做好度假区的内联外接、内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旅快游慢”的低碳、生态、环保的出行模式,实现度假区内部各种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生态、有序发展。

左小龙一把搭住店主的肩膀,道:好了,我也不跟你瞎说了,我不出差,但我得等月底有了钱以后才能取,现在我取不了,你就先帮我装好弄好,然后就锁起来,我也不开走,隔天来看看就成。

1.内外交通高效衔接,构建便捷通达的对外出行网络

依托区域外部交通体系,重点优化度假区内外交通的衔接,即通过对度假区内部交通系统的规划组织,实现与外围各类交通方式的高效、无缝、一体化衔接,增强对外联系的便利性,构建便捷、通达的对外交通出行网络,实现内外交通联系的快速畅达,体现“旅快”的绿色交通发展理念,拓展度假区的辐射范围和服务对象,提升整体的凝聚力和活力。

2.内部交通以人为本,以游客为本,打造宜人活动的交通发展模式

(2)道路空间分配向公交与慢行倾斜。充分保障公交与慢行交通的通行路权,限制机动车道的路幅宽度,建立友好、人性化的通行系统,并打造连续、开敞、安全的慢行通行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思路。

3.出行空间舒适宜人,营造“可逛、可游览、可欣赏”的交通运行环境

(2)借力既有及规划区域交通系统,重点优化大流量方向上的对外交通接入,做好小流量方向上的可达保障。以生态旅游度假区辐射范围内的空港枢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为载体,局部优化与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接入方式,使生态旅游度假区更好、更快地融入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中,提升度假区的可达性和易达性。

二、生态旅游度假区绿色交通规划要求

1.外部交通

(4)公共客运交通优先发展。发展多样化、高品质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为游客提供了便捷、舒适、专业化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现“以游客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

(1)宏观分析生态旅游度假区客流的流向、流量构成。根据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功能构成,一般涵盖人群主要包括居住人群、短期旅游休闲人群、长期康养人群等。根据不同人群对生态旅游度假区的需求特征,分析平日、节假日的宏观客流流入、流出的规模及方向构成,以此作为对外交通系统优化的依据。

这十年的时间里,王宝生因为长期居住在这种潮湿环境当中,他患上了风湿关节炎和腰间盘突出,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也没有因此偷懒,清理防火线的杂草和落叶也是王宝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几乎每隔几天他就会拿起扫把沿着近两公里的防火线进行清扫。在中军帐景区内有七棵古树是“文物级”的宝贝,一旦下雪,王宝生也会下山及时清理松枝上的积雪。

结合旅游度假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重点考虑交通系统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和谐发展,倡导低速、一步一景的交通发展模式,将旅游融入交通,用交通路线把旅游区域内部各资源点和不同的旅游功能区串联起来,强调出行过程中的游览性和可观赏性,突出“慢游”的绿色交通发展理念,在服务客流交通联系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提供覆盖旅游活动各个环节、各种方式的旅游交通服务,尽量让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旅游服务享受和精神满足,打造舒适宜人的休闲旅游交通,营造“可逛、可游览、可欣赏”的交通运行环境。

如图5所示,漂烫时间与切片厚度交互作用显著。随着漂烫时间一定时和切片厚度的增加,等高线密集,有利产品呈形,标准化综合得分值增加,当厚度超过4 mm,漂烫时间大于4 min时,产品品质较差,标准化综合得分降低。

(3)完善旅游度假区的交通枢纽布局,实现区内区外交通的高效转换和交流。依托区域对外交通系统,构建多级枢纽体系,整合各类客运交通出行方式,由枢纽实现无缝换乘,同时枢纽可以整合一部分社会停车场功能,引导对外交通在枢纽内换乘度假区内部客运交通系统,从而减少外部交通进入度假区核心区,提升度假区内部的环境品质,改善人的出行环境。

2.内部交通

(1)打造宜游、宜居的道路系统布局。采取“低尺度、易通达”的道路系统配置,强调生态城各功能区的可达性和相互间的可交流性,各功能区实现一种“若即若离”的交通联系模式。生态城内道路系统以低尺度的道路为主体,集约道路资源的建设,强调道路交通与环境资源的融合,建立适于居民与游客休闲活动的道路交通系统。

构建规划区快捷、顺畅、高效通达的对外交通系统,形成以枢纽体系为核心、特色化、多样化的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体的内部交通系统,构筑规划区“生态、人本、多元”的绿色交通体系。在外部交通系统组织上,利用双快系统(区域轨道、快速路)对接区域交通,实现与外部区域的快速、顺畅、高效联系。在内部交通组织上,以枢纽体系为核心整合区内公交、慢行等多样化交通,打造规划区客流枢纽体系,以此为核心,整合区内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多种方式,有效衔接对外交通,为规划区内部不同组团提供直接便捷的接驳服务,提升区内绿色交通服务效率和水平。

传统的交通模式是以车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过分突出机动车尤其是小汽车的作用,忽视了步行者的权利,消耗过多的城市空间资源和能源,增加交通成本和污染程度,极大地影响着交通设施资源。在旅游度假区内部,应倡导“以人为本、以游客为本”的交通设施供给模式,给予人尤其是步行者及其活动空间充分的尊重,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公共客运服务与特色旅游交通产品,在交通移动中体验旅游、感受旅游,实现游在途中、乐在途中的目标,构建“旅游+交通”一体化的内部交通发展模式,引导区内交通向生态、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3)交通稳静化组织。交通稳静化是城市道路设计中减速技术的总称,又被称为交通宁静化或交通平静化。交通稳静化主要有3个减速措施:①水平速度控制措施;②垂直速度控制措施;③设置中央隔离岛。在生态旅游度假区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区域、路段、交叉口进行稳静化处理,以降低行车速度,保障慢行交通安全,提升街道品质和吸引力,同时增加游览趣味性。

以构建层次清晰、服务分工、优势互补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激发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活力,扩大度假区的辐射范围、增强度假区的中心凝聚力。在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对外交通体系构建上,重点要求关注以下几点。

三、中铁黑龙滩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绿色交通系统介绍

中铁黑龙滩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正南,在成都市南向发展轴线上,度假区距离成都市中心城区直线距离约为65公里,未来将以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融合,以湖泊资源为基础,贯彻生态环保的低环境冲击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理念,打造立足于“大黑龙潭”的国家休闲区,涵盖主题乐园、文化演艺以及特色酒店等主导产业和高端运动、健康养生、国际教育等特色产业。

1.绿色交通模式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均显著影响美丽兜兰的生长过程(P<0.05)。由图1可知,美丽兜兰生长幅度,遮荫处理均比全光照处理大。其中以P1处理生长幅度最大,南北方向生长平均宽度达到42.3 cm;而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美丽兜兰生长幅度显著降低,P3处理比P1处理降低28.61%。叶面积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美丽兜兰的叶面积生长差异显著(P<0.05)。其中P1处理的叶面积最大,达到37.15 cm2,比CK、P3处理高出91.26%、34.84%。可见适当的遮荫有利于美丽兜兰的生长,全光照抑制美丽兜兰的生长,而过度遮荫也不利于美丽兜兰的生长。

2.便捷、复合、畅达的外部交通系统

构建“双重功能环路+复合交通廊道”,打造快捷、顺畅、高效通达的对外交通系统。由成都市域“高速公路环+联络线”形成规划区的交通保护环,快速分离广域、周边区域的过境交通,满足规划区的快速集散需求,实现规划区与眉山市、仁寿县半小时通达、1小时通达天府新区、90分钟通达成都市区及机场、高铁站等主要交通枢纽。依托交通环路梳理沿线旅游资源点,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与区域资源融合,发挥全域旅游优势。在成都市南向发展轴线上,构建由快速路(站华路南延、天府大道南延)和轨道(成都地铁1号线南延)双快系统组成的复合交通廊道,支撑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强化轴线上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外部交通系统布局示意图

3.绿色、多元、人性的内部交通系统

(1)精细化道路系统和路权设计。与地形地貌相协调的道路系统设计,结合环境资源塑造道路景观,显山露水,强调道路体系与环境资源、自然生态的融合。道路路权分配向公共交通和慢行倾斜,充分保障公交与慢行交通的通行路权,倡导“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在:①差异化路网布局。在用地布局相对分散,开发强度小,环境氛围静谧。道路线形自由灵活,形态依山就势,体现生态特色,路网间距大、密度低;在用地布局相对集中,开发强度大,环境氛围热闹,通勤、生活、娱乐、商业等各类活动频繁,沿街活力较强。道路线形相对规整,布局形态体现组团感,路网间距小、密度高。②自由灵活的道路线形和断面设计。以中铁生态大道为例,采取分段差异化、精细化设计,上下行道路可采用不同竖向,根据沿线地形高差特征上下行分幅、错落布置,即采用分离式路基,塑造沿线道路景观;断面形式灵活多样,充分考虑慢行和绿化,可结合沿线两侧用地功能统一考虑断面布置(如图2所示)。③道路稳静化设计。选择居住区、旅游休闲区部分次干路、支路采取稳静化设计,以范例路段为例提出稳静化设计指引要求。主要包括纹理路面、减速丘(带)、曲折车行道、交叉口渠化、隔离岛、出入口改造等(如图3所示)。

图2差异化路网布局及道路灵活设计示意图

社区巴士站 曲形路线 指示牌与信号灯 街头绿化

图3 交通稳静化设计指引示意图

图4 公交及慢行交通规划示意图

(2)构建以枢纽为核心的特色化公交服务网络。依托区域轨道交通站点、重要功能地块,以及内外交通衔接节点和公交站点布局,构建规划区内由一级(综合)客流枢纽、二级客流枢纽和三级客流枢纽(一般换乘站点)组成的三级枢纽体系。以枢纽体系为核心,整合设置多种绿色交通方式(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并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换乘,为不同人群提供便捷、多样化、特色化的交通服务。打造园区多样化、特色化的公共交通系统,成环、成网,有机衔接规划区枢纽体系,有效串联各功能组团和节点,构建游旅合一的绿色交通模式。选择绿色公交、环保公交、清洁能源公交车,社区公交巴士站点设置保证其300米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以利于社区居民的便捷出行。

(3)打造多样化、多层次、人性化的慢行系统。充分结合现状资源,集约利用既有道路空间,优化补充规划区慢行交通通道,完善慢行交通设施,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连续、生态、宜人的慢行交通系统。依山就水、灵动组织,建立布局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交融的特色绿道系统,集环湖、滨水、沿山、穿林、临路绿道于一体,凸显开敞、舒适、安全的慢行通行环境,引导规划区低碳出行方式,支撑生态型园区的打造(如图4所示)。

四、结语

发展生态旅游度假区,要更好、更广、更便捷地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冲击最小,就必须在交通体系构建走绿色、低碳、友好发展之路。为了发挥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和扩大服务范围,要重点关注与区域快速通道的高效衔接转换,提升生态旅游度假区在广域上的易达性和服务效率。此外,生态旅游度假区内部交通系统应因地制宜,构建灵活、多元、差异化、人性化的以公共客运和慢行为主的区内交通体系。结合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布局,有机植入绿色交通体系,支撑度假区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在数学模型研究及试验验证方面,波兰科学院[22]建立了蓄热换向流动反应器(TFRR)的一维模型的2个不同版本(①带反应器壁蓄热与②无反应器壁蓄热),并通过大尺寸反应器上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认为壁面蓄热并不会直接影响反应器内填料温度分布规律。

为判断上述两种连接方式的优劣,采用SAP2000 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两种连接方式分别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高架桥和地铁站同位合建结构如图6所示。

DOI: 10.3963/j.issn.1006-8864.2019.06.027

(作者单位: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标签:;  ;  ;  ;  ;  ;  

生态旅游度假区绿色交通系统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