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忠[1]2003年在《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是当前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学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相对滞后,对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阻碍日益彰显。而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的课堂教学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严重地制约了教学改革的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力图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吸取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新养分,针对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系统研究,为提高新时期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的教学质量而服务。 本文首先对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课堂教学师范性、地域性的特点,界定了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在对课堂教学要素及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重视课堂交往与合作,促进知情交融的课堂教学质量意识。明确了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评价的主客体、评价的范围及评价的内涵和外延,并总结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其次,本文从教育评价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基础理论发展及实践探索、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课堂教学及其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和依据。 本文还对内蒙古几所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的部分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掌握了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问卷调查还为确立适合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教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核心问题,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进行了重点张立忠内,查鱼塑竺些塑型些塑些囊熏熏蕊黔靛拿戳矍墨专科院校课堂教学实际具有叁个层次两个区域,并表现岑是赞竺默谍纂粼暴蕊黔霎凳擎猛蕊狱嚣薰薰鬓蘸嘿默默器.向。
张立忠[2]2007年在《复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用研究之二——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文中指出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既要有清晰而独特的理论视角,也需要深入地关注实践。本系列研究力图在理论探讨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教育课堂教学实际的复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本文综合运用单元分析和内涵分析法,提出了适合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教育课堂教学实际,具有叁个层次两个区域,并表现出复合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张立忠[3]2006年在《复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用研究之一——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本系列研究力图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吸取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新成果,针对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教育的复合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笔者主要对内蒙古几所高等师范专科教育院校的部分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相关研究,为确立适合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教育、教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提供实证依据。
石天英[4]2014年在《内蒙古高等专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近十几年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由区域联合迈向世界统一市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差异不断缩小,旅游业的竞争进一步国际化等新的趋势。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对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国旅游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管理人才的竞争。一个旅游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能否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高水平的管理人才。而主要承担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我国高等旅游院校旅游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缺陷,教学内容与旅游管理的实际差距较大,学生毕业后用所学知识无法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目标制定者未必真正清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究竟需要哪些专业性素质。从内蒙古高等专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看,主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习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共性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及其发展,尤其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对旅游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如何改革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旅游业发展,尤其是为内蒙古地方经济旅游业发展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项重要课题。关于高等专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国内和国外文献来看,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它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现阶段的探索只停留在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习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一些具体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习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从叁个方面,对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这几所院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主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习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借鉴全国高校好的经验做法,并在结合内蒙古部分高等专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基础上,提出了有效促进改革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专科院校领导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和重视,为内蒙古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提供更多的支持。
刘一帆[5]2018年在《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师范院校是培养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与未来幼儿工作者的摇篮,随着国家对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视,升格为专科院校的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教学问题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幼儿师范学校。随着教育改革,从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改革建议。认为,钢琴、声乐、视唱、乐理、音乐欣赏等都是幼师学生音乐学习中最主要的课程,且作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师范院校,要彰显民族特色,重视蒙古族音乐及其民族音乐理论的学习。音乐知识学习的效果不仅直接关系到幼师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更关系到幼儿音乐的基础培养。幼师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钢琴、声乐技能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进而具备熟练的自弹自唱、儿歌即兴伴奏能力等较高的综合音乐素养,能够胜任民族地区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本文采用描述与阐释的写作方式,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相关文献为论证,构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佚名[6]2005年在《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文中指出[阿不拉·买买提]阿不拉·买买提,新疆焉耆人,1958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卫生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高级讲师、教研室主任。致力于卫生职业教育。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培养了上千名各族卫生专业人才,在新疆各地卫生医疗战线上发挥着各自的骨干力量。撰写的教学、科研论文《版画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谈卫校解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师情况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浅
陈卫亚[7]2013年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少数民族语言是我国拥有该少数民族语言人民群众的重要信息和思想交流工具,是该民族独特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的重要体现,承载着该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蕴含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往往是该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然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在迎来难得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从国家政策的高度审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问题,进而从国家政策创设、完善和执行的角度,借助国家政策的保护、扶持和促进来破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困局,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针对以上重要问题,本论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以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已有语言本质理论的探讨与分析,阐明了笔者对语言本质的实践人文文化论观点,之后结合对文化、民族等重要概念的重新认识,以语言实践人文文化论的视角论述了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诉求。进而本文概括性地回顾和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重要政策,并对以上两阶段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的所呈现的特征进行了概要性分析。接下来,本研究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在取得较为翔实丰富数据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的成效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通过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所存在的缺失进行了归因分析,力求探明影响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性因素。最后,本研究以语言实践人文文化理论为依据,结合理性选择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等叁大社会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导向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探讨,并结合以上理论针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政策导向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政策性建议。第一章:绪论。本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背景及缘起、选题目的及意义,综述了与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设计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框架,明确了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现存不足及今后的研究设想。第二章:从语言本质看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诉求。本部分通过对现有典型语言本质理论的述评,结合对文化、民族等重要概念的重新认识,提出并阐明了笔者语言实践人文文化论的观点,进而运用实践人文文化论的观点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诉求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叁章: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发展历程概览。本部分主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及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进行了概括性回顾与梳理,勾勒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的发展历程,并对呈现特征了概要性分析。第四章: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成效分析。本部分在对我国语言使用状况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基本态势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成效归因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及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现实状况的深入分析,探讨了民族学校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民族学校教学评价与升学考试、教师及公务员等公职考试和录用、干部选拔与职称评审、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诸领域所存在的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性因素。第六章: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政策导向探讨。本部分基于语言实践人文文化本质理论及理性选择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等叁大社会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政策导向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最后针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政策导向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政策性建议。结语。本部分主要对本论文所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情况进行了概括性总结,进一步指明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并表明了本论文对研究主题的基本看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是在于在对语言本质理论的探讨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阐明了语言实践人文文化论的观点,并以此为视角,结合理性选择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等叁大社会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诉求及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政策导向原则进行了理性探讨。二是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及数据统计分析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现实状况进行了反映和揭示并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各方面政策性因素。叁是结合理性分析与实证研究,针对相关具体问题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有助于实现我国语言和谐、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刘汭雪[8]2016年在《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础,探索大学语文教育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失衡表现与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分析其良性生态因子和生态特征,从系统的解构角度开展大学语文教育宏观生态研究;以生态学思维为研究工具,探讨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良性因子,引入迪克与凯里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提出生态课程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从课程的建构角度展开大学语文教育的微观生态研究。大学语文教育在文化传承、学生健康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与之对应的是大学语文教育长期处于不受重视、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课程开设随意、课时太短,课程地位较低;教材版本混乱、内容重复,对学生吸引力不足;教师良莠不齐,地位不高,工作和研究的动力不足;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没有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用更具发展性的生态视野来关注大学语文的教育。生态学与教育理念的交融,催生了教育生态学,这为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突围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对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的研究,无论是丰富大学语文的教育理论体系、实现教育目标,还是改善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提高课程实效,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大学语文教育危机在生态学视阈下就是失衡,且在不同的生态位上其失衡表现有所差异,对失衡表现和原因的探究为大学语文宏观生态研究与微观课程建构奠定基础。本文将大学语文教育视为教育生态系统,探讨“两个基本理念”——生态系统理念和动态平衡理念,“叁个基本理论”——生态圈理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叁个基本观点”——整体观、和谐观和系统展观,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表现和运用。教育生态系统的因子繁多,本文认为对大学语文教育影响较大的良性生态因子,主要是“两个主体”和“叁个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然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环境、个体内在环境;“两个关系”和“叁种规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教育规律。教育生态可以分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的最大范围就是整个人类世界的生态圈,其次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系统,微观则是指具体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构建。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本文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对教育生态学和大学语文教育两方面的着作和学位论文、期刊等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将大学语文生态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生态、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研究和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作了简单区别,将研究聚焦在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的失衡与优化上。第二部分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宏观生态研究,包括第二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失衡,第叁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学探究。从不同生态位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和语文教育大系统中的失衡现象,分析原因。运用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因子理论,分析大学语文教育宏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良性因子,明内涵、找特点。第叁部分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微观生态研究,包括第四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课程建构、第五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化教学设计。从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育主体、教育关系几个方面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良性生态因子。引入迪克与凯里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对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建构和示例。研究大学语文宏观教育生态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以及各种教育关系、教育规律的影响,对教育的科学有效配置提出理论依据和指导,以生成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研究大学语文微观教育生态则实通过探讨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关系这些可控性较强的因子如何调整、改善和优化,建构生态课程、完善教学设计,追求大学语文课程的和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徐蕾[9]2016年在《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厘清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混合研究法,对六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学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分别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科研质量保障和社会服务质量保障叁个视角切入,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并探讨了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明了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策略。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概念虽然是在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具有中国特色。在办学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要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在办学方向上,要以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突破口;在办学目标上,要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走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标准是由人才质量标准、专业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科研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构成的标准体系。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以国家政策、域外经验和学校现实为依据,在突出应用型特征的基础上,坚持多样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科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教学质量标准单一、教学计划制定随意、实践教学实效不足和教学质量监控不够等问题;在科研质量保障上,问题集中表现在科研理念相对落后、科研资助力度不够和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在社会服务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社会服务质量观念淡薄、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缺位及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在关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建构: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需要从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入手;在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需要从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构建科研资助体系和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新制度着手;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应当从完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加强社会服务制度建设叁方面入手。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要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分类评价、坚持评价指标的多元理念、重视评价指标间的差异。这一评价体系具有评价方法的创新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运用范围的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科研经费投入评价、科研管理机制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咨询与技术服务质量评价、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评价、文化与资源服务评价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机制、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科研水平的提升机制和科研制度的优化机制;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服务的导向与动力机制、管理与激励机制、人才培养与培训的监控机制和社会服务队伍的提升机制。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一方面,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协调整个战略改革:面向未来,加强质量保障的目标设计;提升效率,优化质量保障的组织设计;全程监控,完善质量保障的过程设计;注重规范,改进质量保障的制度设计;营造氛围,提升质量保障的文化设计。另一方面,注重强化自身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凸显质量保障的科学性与发展性,兼顾质量保障的标准化与特色化,正确认识全面保障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恰当处理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合理协调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估的关系。
赵剑宏[10]2013年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语授课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方法,考察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分析基础教育阶段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学习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蒙古族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现行蒙汉双语教育政策指导下,蒙古族中小学全面开设了英语课程,蒙古族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英语。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政策沿革,并在蒙古族聚居程度较高的锡林郭勒盟开展个案调查,从主体与客体评价、外部与内部对比等层面,综合研究不同性别、学段和学业程度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特征和需求,分析影响蒙古语授课学生英语学习的教育政策、语言环境、英语师资、英语学习条件等因素,探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与多语掌握程度的关系。从教育政策的动态发展角度分析,内蒙古双语教育的语言能力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外语成为蒙古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课程的地位逐步确立,课程目标和评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英语学习的现实环境因素分析,蒙古族中小学英语师资较为薄弱,英语学习的客观条件不理想,蒙古族学生需在汉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学习成效看,英语起始学段下延后,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仍然偏低,多数中学生存在英语学习困难,英语成绩两极分化明显。从语言能力看,作为不平衡双语者,绝大多数蒙古语授课学生需借助蒙古语和汉语学英语。不同性别、年龄的学生在语言使用情况、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高,更多借助汉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成效也更高。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上学前习得汉语的人数比例增加,英语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自我评价相对更高。在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内蒙古民族中小学英语教学快速发展。从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改善,学生的汉语水平不断提升,英语学习成效也将随之提高。然而,实现“母语作为基本要求,汉语作为必备素质,外语作为发展能力”的双语教育目标,需要协调发展多语能力,解决现存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为促进蒙古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本研究在探讨英语起始学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蒙汉双语教育体系中英语课程的定位,分析英语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并从外语课程发展规划、师资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 张立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2]. 复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用研究之二——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J]. 张立忠.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3]. 复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用研究之一——内蒙古高等师范专科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实证研究[J]. 张立忠.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4]. 内蒙古高等专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石天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5].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学调查研究[D]. 刘一帆.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6]. 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C]. 佚名. 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2005
[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D]. 陈卫亚.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8]. 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D]. 刘汭雪. 西南大学. 2016
[9]. 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D]. 徐蕾. 武汉大学. 2016
[10]. 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D]. 赵剑宏.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专科院校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张立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