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汉教学中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论对外汉教学中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朱光胜[1]2001年在《论对外汉教学中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取文献阅读和经验总结法,从培养外国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界定及相互关系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培养汉语交际能力的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旨在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改进,将培养汉语交际能力的目的落实到汉语教学实践中去。

翟佳瑜[2]2012年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学习者通常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后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交际障碍。这是由于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多,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因此,必须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有效的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采用文献检索、课堂观察、归纳总结以及实际访谈等方法,对泰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进行分析,并阐述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借鉴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尝试提出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提高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策略。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泰国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表现,包括在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等各个方面;二是分析泰国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从社会、个人以及教学叁个方面进行论述;叁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实际教学案例几方面说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是提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个策略。文章着重通过实践案例来进行各方面的分析,希望借助实例说明所提出策略的可行性。

张姚尧[3]2012年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话题选择研究》文中提出口语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常用的言语交际形式。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口语的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等都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留学生基础汉语应用水平与基本交际能力。本文着重考察分析相关教学大纲中的话题内容及功能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分析所选的叁部初级口语教材中话题内容的类型比重、具体内容、编排顺序、文化因素等问题。同时,还对初级阶段留学生口语话题的喜爱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之后,结合分析结果,对初级口语教材中话题内容的选编提出个人思考及建议。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对初级汉语口语教材的话题编写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共分六个部分。主要针对教学大纲的理论研究,结合叁部教材及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提出思考意见及改进建议,综合探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编写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概况,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思路及方法等,对口语教材与话题的关系以及教材中话题分类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分析,说明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对话题选编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第二部分对叁部教学大纲(标准)中的口语话题内容(功能项目)进行考察。系统考察《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话题内容、《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的功能项目以及《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梳理此类大纲对于学习者掌握汉语话题内容(功能项目)的指导与要求。第叁部分选取叁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对教材中的话题选择与编写进行分析。叁部教材分别是《汉语口语教程(北语版)初级A种本》上、下册、《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北语版)》上、下册、《体验汉语:口语教程(高教版)》第一、二、叁册。论文比较口语话题类型,考察话题的类型、具体话题项目、话题的编排顺序以及话题重复情况,并结合对话题中文化因素的分析与考察,总结初级口语教材话题选编上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针对本校初级水平留学生进行了口语话题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留学生最希望掌握和了解的汉语话题,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性别的留学生对喜爱话题的选择情况。问卷内容以勾选话题为主要方式,之后统计处理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掌握留学生对口语话题的喜爱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分类得出不同的话题选择结论。第五部分基于以上分析,指出当前初级口语教材在话题选编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话题陈旧;2.中西对比话题较少;3.学生兴趣话题偏少;4.仍有部分重复话题;5.文化因素选编的随意性大。同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话题选编方面的改进建议:1.话题实用有趣;2.“小”而“热”的话题;3.时代性话题;4.合理的话题编排;5.改进公式化会话语言;6.注重文化项目选编。第六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概括,总结主要内容,同时指出文中存在的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王永涛[4]2010年在《语文新课改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是当前我国汉语教学的两个方向,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发展道路。2001年,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论述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分析了现代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新课改的创新以及新课改之后出现的新问题。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借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口语交际”强调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培养交际能力;2、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汉字集中识字、韵语教学、诵读法教学;4、阅读教学要扩大阅读量;5、教材要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和教学需求,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各阶段配套精品教材的编写。

朱俊华[5]2017年在《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在本世纪初就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至今离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相差甚远。论文基于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以及前人相关研究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等缺陷,确定以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欲求展开学科交叉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以期为改善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提供参考。论文以前人相关研究为基础,汲取符号互动论与复杂理论中的合理内核与要素,运用文献法,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基本结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在机制,确立了整个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为前提,设计问卷、访谈提纲等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信度、效度检验确保实证研究采用数据可靠,通过实地观察确保事实呈现的真实性。实证研究表明: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动机、态度等外显的角色互动能力较好,以口语交际为特征的焦点互动能力、以体态语交际为核心的非焦点互动能力,以及表现为文化理解等内隐的跨文化角色互动能力相对较弱。另外,不同性别、不同语言程度、不同年龄、不同国别、不同留学时间的留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数据显示:女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于男生,语言程度越高的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强,40岁以上的留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20-29岁之间的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其他年龄段的学生都强。基于具有大样本数据的日本、韩国、俄罗斯叁国之比较,发现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于韩国学生,韩国学生强于日本学生。本研究全面考察了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师构成、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情况。通过考察发现: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课堂教学互动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课堂操练中的重复、模仿不足和纠错不到位,缺少学生之间一般性的对话、讨论,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的交际实践互动。现有对外汉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比较少,更缺乏不同复杂程度的交际情境设计,供学生适应与学习。教师对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备课时很少参考文化背景方面的资料,在教学方法上较少采用有利于互动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语言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占的比例小、不系统,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正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提高。论文分析指出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对外汉语语言学教学传统的禁锢;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缺乏造成的教师知识局限;以日本、韩国留华学生为主的留华学生学习风格的制约,及其尚未建立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机制。针对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主要对策,即通过借鉴海外教学经验打破对外汉语教学传统的禁锢、倡导教师行动研究突破教师实践知识局限、提高汉语教师重要他人角色意识改变学生学习风格、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弥补教学评价机制的缺失等策略。论文认为,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是:跨文化交际的“意义理解”和“经验的开放性”。追求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新的生长点,构想未来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因此论文尝试性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以“体验课程模式”优化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精心设计以操练、体验、角色扮演为主的各种教学情境作为培养途径;以及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加强对留华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些研究成果,有可能为进一步规划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案,以及提高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提供一种参照系。本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个体再社会化的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是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与课程经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不同经验的交流整合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用于培养对象,并在培养对象的主体建构下才有可能将结果呈现出来。所以,本研究理论分析框架还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化和经过实践检验;本研究也未能建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且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应该说,关于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在诸多方面还有待拓宽和深入。

于海阔[6]2013年在《人类表演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交际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近年蓬勃发展,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但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却并不乐观。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下使用汉语进行自然、得体、流利、有效地交际互动的能力。关于“交际能力”的定义和内容,语言学界及语言教学界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认识和比较可靠的标准。传统的交际能力理论在教法、教材、考试和教学效果评估方面都表现出弱势。以往交际能力的定义过于片面,本文提出的人类交际能力是指人与人之间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景,通过调动全部感官及所有表现手段进行的即时、动态、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信息交流的综合能力。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的所有交际行为都可以视为人类的表演行为,表演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表演与交往一样,处理和面对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过程来看,表演的过程,就是交往的过程,是表演者和观看者以角色为依据的交往行为。同时,交往的过程,也是表演的过程。”语言交际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可理解为人的表演能力。将语言交际能力定义为表演能力,使语言交际更具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对不同年龄人的语言能力获取过程进行模拟训练,全方位地进行语言交际能力训练,比传统教学要完整;合理的重复手段在情景中能更好、更科学地分配刺激量,安排语言学习的频率,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有利于解决人们长期以来关于交际能力的种种争议,将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纳入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范围,使交际能力的训练更为科学和完整。结合人类表演理论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人类表演理论视域下的对外汉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应集中于以下方面进行:(一)交际中把握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人物、不同场景能够随机应变;(二)应把握交际的即时动态性特征;(叁)应能调动人类所有的感官和表现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信息交流。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表演理论指导下进行汉语学习对其交际能力的全面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即时互动能力、针对性的把握和调动全部表现手段的能力也都随着表演能力的提高而获得提高,进一步证明了交际能力与表演能力的同质性。

王明蒙[7]2012年在《人教版语文用书作为对蒙汉语教材适用性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蒙古国一所中小学阶段全日制中文学校汉语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以该校为典型,探讨了海外中小学阶段全日制中文学校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问题,对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和目标、教学内容的范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培养学生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要兼顾思想品德教育和智力等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从理论基础、课文、汉字、词汇、语法、文化、练习、教材配套材料、编校质量、印刷质量等方面,研究了人教版《语文》用书作为对蒙古国中小学阶段的汉语教学综合课教材的适用性。综合《语文》的内部分析和实际使用情况,我们认为《语文》不适用于作为蒙古国中小学阶段全日制中文学校的汉语综合课教材。最后总结了语文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指出语文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够较好地利用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语感、学习能力,使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考虑到了汉语教学的人文性等。《语文》教学的不足在于:(1)不能满足科学性的要求:教材弹性不够,导致大批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的失败;教材体系不够完整;教材内部体例不完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缺乏科学设计和规范。(2)不能满足实用性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3)不能够满足趣味性的要求,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效果;(4)缺乏针对性,很多内容不适用。对学校的汉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重新考虑该校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问题;改善教学管理水平,形成质量控制监督机制,包括汉语日常教学管理规章、汉语课程规范、质量控制制度等;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学方法和观念。

段胜峰[8]2014年在《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主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全球汉语学习热潮持续增温。伴着这股热潮,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了学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并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发端至今,已经走过叁十多年的历史,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就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诸多层面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国家对非洲大陆外交政策的调整,非洲留学生成为我国外国留学生中规模增长最快的主体。学界对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做了一些相关研究,但从规模和成果来看远不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研究。此外,现有研究主要的侧重点是对非洲本土的教育方面的研究,在国别和领域方面也具有局限性,很少关注留学生本身以及其学习方面的研究。对非洲教育的研究,从国别来看,侧重于埃及、南非和尼日利亚等少数几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从研究论文来看,大部分国家几乎未曾涉及。从区域来看,侧重于经济较发达、政局相对稳定的南部非洲和北部非洲,西非、东非地区则较少。从研究领域看,侧重于高等教育和非洲教育的综合介绍,而对于非洲学生的文化特点、情感因素、专业选择、教材、教学模式、任课教师的素质等领域的研究尚有待加强和深入。至于说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研究认为,非洲来华留学生群体具有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征,随着非洲来华留学生学习人数逐年递增,为了回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宏伟战略目标,如何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应该被提上日程,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紧迫性。本研究首先对我国叁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以及针对非洲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基于跨学科的视角,通过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汉语学习特征的归纳分析,对其汉语学习的情况进行实证调研和分析,总结描述了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特征;借鉴吸收语言学、教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有价值的成果,结合非洲来华留学生的群体特征,提出了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用策略。本研究将非洲来华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针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汉语高效教学原则及策略,推而广之,有利于提高汉语二语教学的效率,提升汉语二语学习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完善及丰富汉语二语学习理论,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和学科发展添砖加瓦。全文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对与本研究有关的几组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比较和辨析。内容涉及到“汉语”、“二语学习”和“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概念界定以及“母语与目的语”、“学习与习得”和“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叁组相关概念的辨析。在充分梳理、分析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非洲教育研究以及对非洲留学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实际经历和调研,本研究发现:第一、关于汉语二语学习认知过程的研究缺乏实证力度,因而研究结果指导性不强。第二、缺乏对汉语二语教学语料库的针对性研究。第叁、关于汉语二语教学的本质内涵、特征、功能及其理论基础等都还不够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汉语二语教学的生成机制、评价机制等几乎是一块空白,汉语二语教学的课堂设计方面的研究仅有一两篇文献,而且论述的角度相当有限。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以引介、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为主,缺少立足于汉语自身特点与规律的系统性研究。第四、国内外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二语学习方面的研究涉猎较少,成果不多。已有研究偏重对非洲本土的教育研究,而且在国别和领域方面具有局限性。本研究以非洲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对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二语教学与学习这一领域作粗浅的探究,并就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出有针对性的原则、方法、策略和建议,完善和丰富了汉语二语学习理论,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发展。第二部分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本部分对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研究,同时,归纳了非洲来华留学生的群体特征及其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他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追本溯源,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本研究将其分为叁个阶段,即初创阶段、起步阶段以及发展阶段。在考察和总结非洲来华留学生的群体特征、学习特点以及汉语学习主要难点后,本研究提出:就汉语教学而言,非洲来华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有别于来自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我们必须了解、掌握学习者自身的特征以及教学的特点和难点,才能“对症下药”,做好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第叁部分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需求分析基于对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溯源与考察以及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群体特征的归纳分析,本部分通过对来自非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课堂内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师生进行访谈、观察和统计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情况以及对学习者、用人单位、管理部门进行调查等手段,探讨总结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得出结论: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以工具性动机为主,以职业需求见长。第四部分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理论依据本部分从学科层面讨论汉语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包括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叁个方面,主要从语言学之本体论的角度分析汉语二语习得的中介语体系,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从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工具性作用,解决“用什么技术手段”的问题;从心理学之认识论的角度分析语言学习的心理学机制,解决“如何学”问题;从教育哲学之方法论分析语言教学的建构机制,解决“怎么教”问题。第五部分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目标根据对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需求分析结论,结合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要求,本部分探讨了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根据布卢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本部分分别按照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的分类标准对国家层面的对外汉语教学目标以及对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更为细化、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第六部分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教材研发本部分回答了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以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需求分析结论作为前提,本研究认为,为了满足学习者的职业需求,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二语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教材研发原则上应该主要朝着“专门用途汉语”(Chinese for Special Purpose,文中略作CSP)的方向发展,为此,本研究提出: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课程应该按照有别于通用汉语(Chinese for General Purpose,文章略作GSP)而言的“通用汉语+专门用途汉语”的体系构建。教材研发应该以学生的职业化选择为背景,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第七部分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策略与路径本部分主要讨论了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具体物理课堂教学所选择的的策略与路径,指出: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在教材选择、教学法运用、课堂教学技巧等方面应符合非洲来华留学生外向型性格倾向、好表现、易满足等个性特征,适宜采用以视听说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应遵循生成性思维,共创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第八部分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质量监控要考察教学效果如何,需要经过质量监控与质量检验。本部分提出: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语言测试和教学评估两个方面。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以常规性教学评估为手段,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能为汉语二语教学提供修正性反馈信息。对于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而言,语言测试只能充当教学评估的一种手段,对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质量的监控需要管理部门、留学生培养单位、教师、校企合作企业方、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部门等等的联动配合,才能大大提高监控、组织与管理的效率和作用。第九部分结语非洲来华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本身就很少,关于其汉语学习以及针对性地对其开展高效汉语教学的研究就更少。本研究综合分析了这一群体的总体特征,结合最新语言教学的成果研究了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汉语教学,提出了系列的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此外,本研究基于汉语语言的特色,将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二语学习过程与高效率教学纳入到认知语言学、教育学、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有效结合的分析范式之内进行研究,从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汉语教学的角度来研究非洲来华留学生,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今后希望能够针对更为广泛的汉语二语学习者和对外汉语教学语料库开展后续研究。

徐海艳[9]2017年在《初级汉语综合课《你喜欢吃什么》教学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汉语在全球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外国友人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也越发迫切。在此背景下,汉语教学的实践活动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蒸蒸日上,学界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综合来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较多的缺失和不足,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就汉语综合课而言,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它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自身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还会对其他分项技能训练产生影响,所以综合课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的性质、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具体教学方法等理论方面,就目前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和现状来说,基于海外汉语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研究仍然显得不够充分。而对外汉语综合课不但会影响到语言知识的获得,还关系到语言技能的训练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关乎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的实现,因而更加凸显了海外教学活动迅速发展与理论研究相对不足的矛盾,由此可见对综合课课堂教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综合以上分析,本文以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对外汉语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泰国四色菊府慧塔坛中学的教学为实践基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以《体验汉语》初中版下册第叁课《你喜欢吃什么》为例,试图对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的一个具体案例展开研究,以期给相关教学设计提供一个鲜活的案例。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现状、对外汉语综合课的研究现状、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和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分析了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原则。其中理论基础主要为学习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对外汉语本体研究中的总体设计理论。第叁部分是《你喜欢吃什么》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主要是对教学设计中基本要素的分析,包括教学背景、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辅助的分析、教学时数的安排等。第四部分是《你喜欢吃什么》教学设计方案,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为本课教学设计的准备分析;第二小节为生词、课文、语法、汉字、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教学和文化活动的展示。第五部分是对本文的评估与反思,对本文教学设计环节中的创新之处和欠缺之处以及最终达到的教学目标做了客观具体的评价和反思,思考了能够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改使以后的研究更加科学、严谨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高雅[10]2013年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的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进入了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地球村”的概念已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在这样的人类生存背景下,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接触与合作日益增多,而交流的第一手段就是语言。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从开创到现在,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其理论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实践研究也获得了较大的进展。从80年代开始,确立了以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目的。本文采取文献阅读法、观察访谈法和经验总结法、从培养外国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对交际能力、口语能力的界定及内涵进行论述,借鉴了国内外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学技能的研究成果,对对外汉语口语交际能力中的技能进行归类和描述,探讨了应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语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些具体的教学技巧,旨在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改进,将培养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落实到汉语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论对外汉教学中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 朱光胜.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1

[2].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 翟佳瑜. 广西大学. 2012

[3].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话题选择研究[D]. 张姚尧. 安徽大学. 2012

[4]. 语文新课改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 王永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 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 朱俊华.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6]. 人类表演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汉语交际能力研究[D]. 于海阔. 厦门大学. 2013

[7]. 人教版语文用书作为对蒙汉语教材适用性研究[D]. 王明蒙. 吉林大学. 2012

[8]. 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研究[D]. 段胜峰. 西南大学. 2014

[9]. 初级汉语综合课《你喜欢吃什么》教学设计[D]. 徐海艳. 安阳师范学院. 2017

[10].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 高雅. 苏州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论对外汉教学中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