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透机中间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2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希[1](2020)在《人工肝联合中药灌肠治疗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人工肝联合中药灌肠治疗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乙肝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40例患者内科综合、人工肝及乳果糖灌肠联合治疗,给予观察组40例患者内科综合、人工肝及中药灌肠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TBil、NH3更低,PTA、ALB更高,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肝联合中药灌肠治疗乙肝肝功能衰竭临床效果显着。
邓丽[2](2020)在《DPMAS治疗肝衰竭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探讨DPMAS对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2018年8月-2019年9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共收治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86例,为观察DPMAS(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对ACLF早中期患者的治疗疗效,排除了合并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以及治疗依从性差等影响疗效观察的因素,最后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51例,根据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将其分为观察组(DPMAS联合内科综合治疗组,29例)与对照组(单纯内科综合治疗组,22例),两组治疗前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共行DPMAS治疗48例次,根据病情,每例治疗1-2次,平均治疗次数1.6次,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4-1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MELD评分,以及治疗后第7、14、21、28天肝功能(TBIL、ALT、AST、ALB、PAB)、凝血功能(PT、APTT、INR)、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0)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好转率、实验室指标、MELD评分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分析DPMAS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变化比较:观察组消化道症状、皮肤巩膜黄染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8天好转率比较:观察组好转率为37.9%,对照组好转率为22.7%。两组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343,P=0.246)。(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的TBIL、ALT、AST与治疗前对比有下降趋势,ALB、PAB与治疗前对比有升高趋势,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21、28天的ALB较治疗前基线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TBIL、ALT、AST、PAB治疗后与治疗前基线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凝血功能指标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PT、APTT、INR整体均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28天MELD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ELD评分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38±4.14)分vs.(20.10±7.45)分,t=2.239,P=0.033],对照组治疗前后MELD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0±4.39)分vs.(21.01±5.58)分,t=-0.005,P=0.996]。(6)肝衰竭患者与正常人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肝衰竭患者治疗前TNF-α、IFN-γ、IL-10三种细胞因子基线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人水平[(78.86±38.65)pg/ml vs.(0.67±0.15)pg/ml,(79.67±34.29)pg/ml vs.(0.72±0.26)pg/ml,(44.08±23.80)pg/ml vs.(0.95±0.50)pg/ml]。(7)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细胞因子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的TNF-α、IFN-γ、IL-10与治疗前对比有下降趋势,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1、28天TNF-α、IFN-γ、IL-10整体均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能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可能有利于提高ACLF患者治疗疗效。(2)DPMAS对TNF-α、IFN-γ、IL-10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具有一定下调作用,有可能减轻ACLF患者体内炎症反应。
何丽,陈金荣[3](2018)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不良事件及护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治疗高胆红素血症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并提出其护理措施。方法DP-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其中肝衰竭38例、药物性肝炎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2例、急性戊肝3例、中毒2例。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的类型、比例,提出护理措施。结果治疗过程中管路压力异常增高19例(31.67%,19/60);过敏9例(15.00%,9/60);血压下降5例(8.33%,5/60);穿刺部位血肿及出血2例(3.33%,2/60);其余25例(41.67%,25/60)无不良事件。结论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DP-MAS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是可以预防及处理的。
郑淑全[4](2015)在《血透机行胆红素血浆吸附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透机行胆红素血浆吸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4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采用普通血透机行胆红素血浆吸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普通血透机行胆红素血浆吸附治疗方便、简单,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苏春雄,雷任国,兰玲鲜,程万里[5](2013)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低置换量(1 000mL)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9例急、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观察其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29例病人均能耐受治疗,其中22例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改善(P<0.01),血小板(PLT)无明显变化(P>0.05),3例病情恶化,4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结论: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能显着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同时血浆灌流对血小板影响极少,是治疗肝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
胡玮[6](2012)在《胶原/丝素纳米纤维材料肝细胞培养与多功能生物人工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工肝主要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反应器是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其性能直接关系到人工肝支持的效率和效果,生物反应器设计必须满足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为肝细胞提供良好的生长、代谢环境;二是为肝衰竭患者血液或血浆与肝细胞作用,进行物资交换提供理想的场所。体外肝细胞理想的培养条件应尽可能模拟体内肝细胞生长微环境,天然细胞外基质的胶原蛋白纤维尺寸为50~500nm.因此纳米尺度、具有合适的孔尺寸、高孔隙率支架能最大程度地仿生体内细胞外基质的特点。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级材料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纳米纤维支架与细胞外基质在形态结构上非常相似,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不仅能够起到支撑细胞的作用,还能发挥模板功能,为细胞提供黏附、生长、分化和增殖的场所。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胶原/丝素电纺纳米纤维膜,观察其对肝细胞体外培养的作用,为其在人工肝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设计完成制作多功能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使其既具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白蛋白透析等非生物人工肝功能,又能与生物反应器配合使用,具备生物型人工肝功能。研究内容如下:1,以HFIP为溶剂,以胶原蛋白、丝素蛋白为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人工肝支架,研究静电纺丝的参数设定,并对材料进行物理、生物性能鉴定,主要包括交联后材料表面、交联特性、力学特性等;同时进行大鼠皮下植入实验,考察材料生物学性能。2,分离提取新鲜大鼠原代肝细胞,以胶原/丝素电纺纳米纤维膜作为基底材料进行体外肝细胞培养,考察肝细胞在材料界面上生长增殖情况。3,用已经成熟的肝细胞系HepG2细胞进行胶原/丝素电纺纳米纤维支架材料体外肝细胞培养,考察已经成熟的肝细胞株在材料界面上的生长情况。4,通过超声振荡方法制备胶原/丝素纳米纤维微载体,将微载体与胶原凝胶细胞培养技术结合,观察纳米纤维载体/胶原凝胶复合体系对肝细胞体外培养的作用。5,按照三重循环方式设计多功能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划分出功能单元分模块进行设计。进行样机制作,制定产品标准,完成样机检测。研究结果显示:1,以HFIP为溶剂,在溶液浓度为10%,电压为16kV,喷速为2ml/h,接收距离为12cm的条件下,胶原蛋白与再生丝素比例分别为10:0,7:3,5:5,3:7,0:10,电纺五种配比的胶原/丝素溶液,制备的复合纤维直径在550-1100nm之间,其中纯胶原和纯丝素的纤维平均直径分别为569±99nm和1058±240nm,纤维平均直径随着丝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2,大鼠原代肝细胞培养结果显示,常规培养组在第二天细胞数量与细胞功能达到高峰,之后迅速下降,而胶原/丝素纳米纤维支架组在第二天达到高峰后,之后3-5天内维持平稳缓慢下降状态,其尿素合成、蛋白分泌与常规培养组有明显差别。3, HepG2细胞培养结果显示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状态良好并与支架材料紧密结合。随培养时间延长,常规培养组细胞在第5天后逐渐死亡,失去细胞功能,胶原/丝素纳米纤维支架组细胞在4-9天内能够维持稳定状态,其尿素合成、蛋白分泌与常规培养组有明显差别,其中丝素含量为50%组的细胞状态和细胞功能高于其它组。4,纳米纤维载体/胶原凝胶复合培养观察结果显示,培养12d,纳米纤维载体/胶原凝胶复合培养组白蛋白分泌功能稳定,持续增高,于第9天达到峰值,之后缓慢下降;而胶原凝胶培养组培养液中白蛋白含量至第3天达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至第6天大部分细胞死亡,失去白蛋白分泌功能。镜下观察纳米纤维载体/胶原凝胶复合培养组细胞聚集于纳米纤维载体周围生长,形成聚集体,细胞维持稳定状态至12d;胶原凝胶培养组中细胞均匀分布,至培养第3天细胞数量到达峰值,之后细胞逐渐萎缩死亡。5,多功能生物人工肝设计图、产品标准见文章第三部分。综上所述,采用静电纺方法能够制备出纳米级别胶原/丝素复合纤维膜,而肝细胞在胶原/丝素电纺纳米纤维膜表面贴附牢固,生长状态良好并维持功能,部分细胞向膜材料表面孔径内迁移,较之常规培养细胞增殖效果明显,维持功能表达时间延长,丝素含量为50%组细胞活性最好,电纺胶原/丝素纳米纤维制备成微载体后,与胶原凝胶培养方式结合,能够进一步增强细胞培养功能,复合培养组细胞围绕微载体聚集生长,形成细胞聚集体,依附于微载体上肝细胞微囊包载体肝细胞形态,12d培养周期内细胞生长状态良好,12d后依然维持三维形态,细胞形态良好。胶原/丝素纳米纤维材料有望用于改善人工肝生物反应器中的细胞活性,维持细胞功能表达。多功能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既具备多种非生物人工肝功能,又能与生物反应器配合使用,具备生物型人工肝功能。
袁素娥,周阳,谭德明,李丹,周涛,谢群英,范娟[7](2011)在《肝素在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肝衰竭中的应用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MARS)治疗肝衰竭时无肝素和肝素循环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价2种抗凝技术的安全性。方法:对174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的肝衰竭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进行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根据抗凝方式不同分为无肝素组92例次,肝素组82例次。选择治疗0,0.5,1,2,3,4,5,6 h共8个时间点动态观察凝血指标变化,统计管路/滤器凝血、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之间凝血酶原时间(PT),PTA,国际标准化数值(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组使用首剂抗凝后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迅速升高,30 min即达峰值,无肝素组略有上升,2组治疗中各时间点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组纤维蛋白原(Fbg)曲线趋于平稳,无肝素组逐步下降,在治疗的2.5 h出现交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素组2例(2.44%)术后严重出血,无肝素组1例(1.09%)Ⅲ级凝血治疗中断。结论:血液与MARS循环管路接触时发生Fbg吸附,抗凝支持可减少吸附。PTA≤40%肝衰竭患者MARS治疗前应根据凝血参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检测、临床症状等综合评估凝血状态,高凝期选择肝素循环有助于MARS顺利完成的同时改善高凝状态,防治DIC;低凝期选择无肝素循环能有效避免出血,理论上可通过降低血液中类肝素样物质等改善患者凝血机制。
袁金忠[8](2010)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支持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亚低温条件下离体大鼠肝细胞悬浮培养后的完整性和功能,为将来生物人工肝临床应用时培育生产足量功能完好的肝细胞作参考。[方法]离体肝细胞悬浮于添加有葡萄糖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碳酸氢盐缓冲介质内30℃下孵育48h,期间及其后测定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指标。[结果]30℃条件下离体0、24及48h内白蛋白合成及Ⅰ相药物生物转化能力无显着差异;培养24h后流式细胞仪活细胞计数和苔盼蓝清除率与新鲜肝细胞比显示细胞完整性无显着差异。[结论]亚低温30℃下悬浮培养可以使肝细胞较长时间内存活,肝细胞混悬液内的离体肝细胞在亚低温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活力。[目的]回顾性分析合并急性肾衰的肝移植受体移植术前的危险因素及肾脏替代治疗作为其移植前过渡措施的价值。[方法l研究在近年本研究组因为急性肾衰而接受了RRT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肾脏替代治疗)(血透或血滤)的肝移植受体患者。将各种不同预后的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特征分组对比分析;将接受了不同种类RRT治疗的肝移植受体临床特征分组对比分析;用逻辑回归方法分析能预测合并肾衰的肝移植受体死亡率的指标。[结果]在接受了RRT的病人中,有30%因为肝移植而存活或者出院。67.5%的患者在等待移植期间死亡。死亡患者比成功手术患者有更高的MODS评分、更低的平均动脉压,RRT的平均治疗天数在CRRT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组和血透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与血透组相比,CRRT组有着更高的MODS评分,更低的平均动脉压,更低的血肌酐浓度。肾衰受体术前平均动脉压越低,则死亡风险越高。[结论]对患有急性肾衰的肝移植受体应用RRT是可取的。尽管死亡率仍高,但使部分(30%)病人得以肝移植而存活。考虑到肾衰不接受肝移植者死亡率极高(成活率小于10%),这种治疗对急性肾衰的肝移植受体是值得推广的。[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成功率的危险因素,总结在肝移植术前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ycling System, MARS)的支持对术后早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肝移植病人术前80次MARS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有关临床指标进行排序分析;术后存活30d的28例为生存组,死亡6例为死亡组,对部分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50例患者免除移植出院8例,移植前死亡8例,34例过渡到移植,移植后死亡6例。单次6小时MARS治疗较大幅度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肌酐、尿酸、血氨和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和IL-10 (Interleukin-10)水平,伺时显着改善SOFA(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评分(P<0.05);移植手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与术前SOFA、肌酐、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率)和TNF-α和IL-10等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术前SOFA、肌酐、INR、TNF-α和IL-10水平是移植后早期死亡的主要术前危险因素,术前MARS支持可以显着改善这些危险因素,从而可以有效改善移植成功率,甚至避免移植手术。[目的]探讨MARS在PBLT术中的应用和简化的静脉转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l研究组43例PBLT术中采用MARS人工肝及简化的静脉转流,与对照组30例未采用静脉转流的病例对照研究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无肝期时程、术中输血制品量、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1月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PBLT术中采用MARS人工肝及简化的静脉转流可改善预后。
郭利民[9](2008)在《肝衰竭的体外血液净化治疗》文中指出人工肝(artificial liver)意指能够替代肝脏功能、用以治疗肝衰竭的体外人工器官装置。与"人工肾"(肾透析)曾给肾功能衰竭治疗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不同,人工肝仅能暂时替代部分肝脏功能,帮助病人渡过肝衰竭危险期,等待肝细胞再生;或维持病人生存至得
郭利民[10](2008)在《肝衰竭的体外血液净化治疗》文中研究表明
二、血透机中间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透机中间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2例(论文提纲范文)
(2)DPMAS治疗肝衰竭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设备及材料 |
1.2.2 治疗方案及流程 |
1.2.3 研究内容 |
1.3 疗效评估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临床症状比较 |
2.2 28天好转率比较 |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8天内实验室指标比较 |
2.3.1 治疗后28天内肝功能指标比较 |
2.3.2 治疗后28天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
2.4 治疗前后MELD评分比较 |
2.5 DPMAS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第二部分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设备及材料 |
1.2.2 检测方案及流程 |
1.2.3 研究内容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患者细胞因子基线水平与正常人比较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水平比较 |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28天内细胞因子比较 |
2.3.1 治疗后28天内TNF-α对比 |
2.3.2 治疗后28天内IFN-γ对比 |
2.3.3 治疗后28天内IL-10对比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绩 |
致谢 |
(3)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不良事件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设备与材料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DP-MAS不良事件及处理 |
2.1.1 血压降低 |
2.1.2 过敏反应 |
2.1.3 管路压力异常增高 |
2.1.4 穿刺部位血肿及出血 |
3 讨论 |
(4)血透机行胆红素血浆吸附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建立血管通路 |
1.2.2 安装并预冲第一套管路及血浆滤过器 |
1.2.3 安装并预冲第二套管路及血浆胆红素吸附器 |
1.2.4 血浆吸附 |
1.2.5 抗凝 |
1.3 护理 |
1.3.1 吸附前的护理 |
1.3.2 吸附过程中的护理 |
1.3.3 体外循环的护理 |
1.3.4 并发症的护理 |
1.3.4. 1 灌流综合征 |
1.3.4. 2 低血压 |
1.3.4. 3 出血 |
1.3.4. 4 低体温 |
1.3.4. 5 血浆分离器破膜 |
1.3.4. 6 血管通路的护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6)胶原/丝素纳米纤维材料肝细胞培养与多功能生物人工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胶原/丝素纳米纤维的制备与性能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2.1 纤维直径检测结果 |
1.2.2 材料孔径检测结果 |
1.2.3 交联度观测 |
1.2.4 力学性能检测结果 |
1.2.5 皮下埋植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胶原丝素纳米纤维体外肝细胞培养研究 |
2.1 胶原丝素电纺膜大鼠原肝细胞培养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胶原丝素电纺膜体外肝细胞培养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实验结果 |
2.2.3 讨论 |
2.3 胶原丝素纳米纤维微载体体外肝细胞培养 |
2.3.1 材料和方法 |
2.3.2 实验结果 |
2.3.3 讨论 |
2.4 结论 |
三、多功能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设计研究 |
3.1 生物人工肝治疗模式讨论 |
3.1.1 循环模式 |
3.1.2 硬件配置 |
3.2 生物人工肝应用范围讨论 |
3.2.1 血浆置换 |
3.2.2 血浆或血液吸附 |
3.2.3 血液透析、滤过加吸附 |
3.2.4 MARS |
3.2.5 单纯BAL |
3.3 生物人工肝硬件设计 |
3.3.1 血液净化装置部分 |
3.3.2 人工肝装置部分 |
3.4 多功能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标准研究 |
3.5 总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人工肝支持装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7)肝素在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肝衰竭中的应用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MARS循环系统 |
1.2.2 分组 |
1.2.3 标本收集 |
1.2.4 凝血分级标准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不同抗凝技术组出/凝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不同抗凝技术组凝血参数动态变化比较 |
2.3 不同抗凝方法组对血细胞影响的比较 |
2.4 不同抗凝方法组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 论 |
(8)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支持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生物人工肝的基础研究——亚低温离体大鼠肝细胞悬浮培养后的功能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合并肾衰的肝移植病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价值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MARS人工肝的移植前支持及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成功率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章 MARS在PBLT术中的应用和简化的静脉转流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综述二 |
致谢 |
攻读硕博学位期间科研论文 |
(10)肝衰竭的体外血液净化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生物人工肝的历史沿革 |
1.1 血液透析 (HD) |
1.2 血液/血浆灌流 |
1.2.1 血液灌流 (HP) |
1.2.2 血浆灌流 (PP) |
2 肝脏体外血液净化的进展 |
2.1 血浆置换与血液透析滤过联合治疗 |
2.2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
2.3 连续白蛋白净化系统 |
2.4 重复通过白蛋白透析 |
3 新型肝脏体外血液净化技术 |
四、血透机中间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肝联合中药灌肠治疗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 王希. 中国医药指南, 2020(30)
- [2]DPMAS治疗肝衰竭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D]. 邓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不良事件及护理[J]. 何丽,陈金荣. 安徽医药, 2018(10)
- [4]血透机行胆红素血浆吸附的效果观察[J]. 郑淑全.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5(03)
- [5]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J]. 苏春雄,雷任国,兰玲鲜,程万里.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05)
- [6]胶原/丝素纳米纤维材料肝细胞培养与多功能生物人工肝研究[D]. 胡玮. 天津医科大学, 2012(12)
- [7]肝素在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肝衰竭中的应用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J]. 袁素娥,周阳,谭德明,李丹,周涛,谢群英,范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9)
- [8]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支持治疗的研究[D]. 袁金忠. 中南大学, 2010(11)
- [9]肝衰竭的体外血液净化治疗[A]. 郭利民. 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
- [10]肝衰竭的体外血液净化治疗[J]. 郭利民.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