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21世纪的价值哲学——论21世纪价值哲学的研究方法论模式与哲学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方法论论文,价值论文,世纪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0 )05—0025—03
一、21世纪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模式
20世纪的价值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哲学分支学科,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方法论模式或思维模式来说,有实体说,认为价值是某种实体,如认为价值是人;属性说,认为价值是事物的某种不变的、固有的属性;关系说,认为价值是关系范畴,价值是一定客体相对于一定的主体而言的;系统说,认为价值是系统质,价值是符合系统目的,有助于实现系统目的的东西;解释说,认为价值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意义问题,而意义问题有一个如何理解的问题,解释学是关于意义理解的哲学理论,用解释学研究价值问题是一种合适的方法;观念说,认为价值是情感、意志的产物或情感的表达,或认为价值是兴趣的对象或欲望的函项,或认为价值是使我们喜欢的东西等等。观念说把价值看作某种主观的观念或观念的产物,这是西方许多学者的观点。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价值的存在及其客观性,从而否定了价值哲学研究的客观基础。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不能解释各种客观存在的价值现象,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在中国,主要是前五种方法论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关系说和属性说。这两种方法论模式在90年代我国关于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模式问题的讨论中争论最为激烈。这次讨论主要是主客体价值关系论与人道价值论的争论。主客体价值关系论,持关系说;人道价值论主要持属性说,其中也有学者持实体说,同时在效用价值上又持关系说。除这两种方法论模式外,还有系统价值论或广义价值论,即用系统论观点研究价值问题,认为价值主体不限于人,应包括有生命的系统在内,即包括一切生物在内。广义价值论,有利于解释自然价值,有其合理之处。广义价值论可以看作是主客体价值关系论的推广,与主客体价值关系论是相容的,它也属于关系说,认为价值是系统质,也是关系质。解释学方法运用于价值哲学研究,这是有的学者最近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能解释价值的相对性。从解释价值背景也能有效地说明价值的客观性和绝对性。但是用解释学方法研究价值也存在着困难。解释学是对意义的理解的理论,用这种方法研究价值理论,容易把价值问题看成人们的理解问题,容易忽视价值的客观存在;同时,解释学中的解释性循环也给价值哲学研究带来许多困难。所以,解释学方法确是一种研究价值哲学的重要方法或视角,但很难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21世纪价值哲学的研究方法仍将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东方和西方不同,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采用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就是同一个国家内也会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关系说仍将是一种重要的研究价值哲学的思维模式或方法论模式,相对地说,关系说还是比较切合价值本质的一种方法论模式,比实体说、属性说(即固有属性说)更为切近价值的本质。它能有效地解释价值是因人而异的特点,能很好地解释价值多元性与一元性的辩证关系这一复杂现象;而实体说和属性说都不能做到。到21世纪,关系说将吸收广义价值论、人道价值论的合理因素而充实、发展自己,将承认自然价值的重要意义,承认一切生物体都是主体,而人是最高级的主体。既重视人的贡献,坚持人的价值最根本的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同时,又重视并尊重人的基本价值或人道价值,即尊重人的生命存在、自由、人格、尊严和权利的价值。广义价值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它将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进一步研究自然价值、环境价值、生态价值等,进一步充实自己的内容。人道价值论将进一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突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思想,突出人的自由、人格、尊严和人权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权价值将在价值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的生命价值、自由价值、人格价值,同样是价值哲学中的重要内容。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将与效率、效益、创造一样受到社会关注,也受到价值哲学高度重视。解释学方法仍不失为研究价值哲学的重要方法,同时还会有其他方法引入价值哲学研究。价值哲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它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论模式进行研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将会产生新的研究方法,价值哲学研究也将会运用新的方法。在21世纪,价值哲学将因采取不同的方法论模式而形成不同流派。
二、21世纪价值哲学研究的哲学观
哲学观比方法论模式更重要。一种方法论模式,可以为不同的哲学观的人所持有。例如,价值是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文德尔班就持这种观点。他说:“价值……决不能作为对象本身的特性,它是相对于一个估价的心灵而言……。抽开意志与情感,就不会有价值这个东西。”(注:文德尔班:《哲学概论》,1921年英文版,第215~216页。转引自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5页。)他认为价值不是实体范畴, 也不是属性范畴,而是关系范畴。但由于他的哲学观是新康德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观,他把价值看作是情感、意志决定的。所以,仅仅认为价值是关系范畴,还不能决定这种观点是否能正确认识价值的本质。哲学观不正确,仅仅有正确的方法论模式,也不能正确揭示价值的本质。所以价值哲学研究的哲学观比方法论模式更为重要。21世纪价值哲学要实现科学化,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模式,更要有科学的哲学观作指导。
如前所述,关系说是更为切近价值本质的方法论模式。但实际上它只是揭示了价值本质的一个层次。要进一步揭示价值的本质,还必须依靠正确的哲学观。因为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价值是什么对什么的关系,是关系本身还是关系的产物或结果,这些都不是关系说本身所能解决的。例如,文德尔班说:“每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引起某种快感的东西。”(注:文德尔班:《哲学概论》第251页。 转引自王克千《价值之探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他所说的需要是主观的需要,所谓满足需要即能引起某种快感。所以,他的价值理论是主观价值论,并未揭示价值的本质。
我国许多学者都认为,价值是关系范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这种观点是为了与主观价值论划清界限,坚持价值的客观性。坚持价值的客观性是我国学者研究价值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努力应当肯定。
但这种观点仍不能科学地揭示价值的本质。因为主体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主体需要还有不同层次。社会生活是复杂的,需要也是复杂的。有许多需要是健康、合理、正当的。也有一些需要是不健康、不合理、不正当的。并不是满足任何需要都有价值。这说明以满足主体需要来理解价值,只能解释部分价值现象,不是科学的概括,这种理解不仅不能揭示价值的本质,而且还会导致荒谬的结论。
价值是关系范畴,又是功能范畴。日本学者牧口常三郎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功能,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的状态。应该说,这种观点,比前面用满足主体需要来理解价值的观点更切合价值的实质和特点。
21世纪,研究价值哲学的哲学观仍然将是多种多样的。西方一些哲学,如新康德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新实在论、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人格主义等哲学流派,由于它们的哲学观的局限,都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价值。要正确地理解价值,要建立价值哲学的科学体系,要真正在价值学研究中取得突破,必须以科学的哲学观作为指导。
21世纪,将是科学的哲学观大放异彩的世纪。科学的哲学观是对科学的哲学的本质、精髓的基本看法。当今世界哲学流派很多。各派哲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相对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吸收各派哲学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是更为科学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也有争论。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根据邓小平的论述,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科学的哲学观就是实事求是的哲学观。用实事求是的哲学观作指导,就能加快价值哲学研究前进的步伐,有力地促进价值学理论的科学化。这是20世纪价值哲学发展的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0世纪是价值哲学兴起的世纪,也是价值哲学基本理论争鸣、探索的世纪。各派哲学都提出了自己对价值哲学理论的见解。在众多的关于价值哲学的理论中,很难找到一种理论能科学地理解复杂的价值现象。唯有邓小平关于价值、价值评价与价值标准、价值与事实的关系的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特别是他关于价值、价值的本质、价值标准的论述,使人们在迷茫中找到了一条科学的思路,开辟了价值哲学研究的光明前景。
早在1962年7月7日,邓小平在谈到有关“包产到户”、“责任到田”的争论时就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就看“哪种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看“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根据什么去判断哪种形式有利于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哪种形式更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呢?邓小平说:“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邓小平在这里论述生产关系以什么形式为最好(即最有价值)时,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即生产力标准;二是是否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实际是人民利益标准。根据什么去判断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有利于调动群众积极性,要看实际效果,即实效标准或实践标准,这是第三条标准。邓小平特别强调要通过实际效果或实践结果看有无价值:经济工作的价值要看经济效益如何;在政治领域,一项政策措施是否有价值,要看是否有利于政局稳定、人民团结、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干部的价值,主要看实绩;对思想文化教育卫生工作,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在邓小平看来,价值就是事物对人的效益、效果、影响。用哲学的语言来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益、效果、影响。邓小平的价值观,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在他看来,价值的本质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的效益、效果、影响,在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使社会更美好。邓小平的论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值的本质、价值标准是什么等价值学中的重要问题,解决了价值与价值标准的客观性问题,揭示了价值本质在于促进社会发展、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人们全面发展,从而确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为价值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价值哲学发展的里程碑,是价值哲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开辟了价值哲学发展的科学途径。
邓小平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用实事求是的思想作指导,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去分析事物,因而能够客观地科学地解决价值、价值的本质、价值评价和价值标准等复杂的问题。邓小平在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时,也强调要重视实践。他说:“人民,是看实践。”(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1页。)“我们改革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82页。)他讲“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表现出他既重视实践, 强调实践,又强调实事求是。但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从他的这个论断来看,他更强调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重视实践和实践标准是实事求是的重要内涵和内在要求,但实事求是首先要求从实际出发。所以,实事求是的内涵比实践更丰富,实事求是精确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而实践要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作指导。
国内国外都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实践,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范畴是实践。有的人甚至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大家知道,实事求是首先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以坚持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为前提的。上述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否认了实事求是,更不要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了。有的人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讲实践的重要性,而不讲实事求是,这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实践这个范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是否引入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分水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实践范畴,但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流派对实践范畴有不同的理解,对实践范畴的科学理解需要实事求是思想指导。实事求是本身包含辩证的思考。离开实事求是思想指导,必然产生片面性。离开实事求是思想指导的实践观,往往只强调主体性、能动性,而忽视客观性、客体性、受动性,不能全面地、客观地理解实践范畴。有不少学者大力倡导实践思维,这对于克服忽视主体性、能动性的缺点,有重要意义。但真正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思维,因为实践思维只有在实事求是思维的指导下,才是科学的。邓小平之所以在价值哲学理论上作出突破性的重大贡献,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他把实事求是思想从认识论或真理观运用于价值论或价值观。21世纪价值哲学理论要实现科学化,也必须依靠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21世纪研究价值哲学的哲学观仍将是多种多样的,但真正能使价值哲学实现科学化的只有实事求是的哲学观。用实事求是思想作指导,价值哲学的许多争论就不难解决。例如,用实事求是思想来分析,既然主体需要并非天然合理,那么就不能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因为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主体需要有有价值与无价值之别。现在许多学者都承认需要有正当的与不正当的之分,如果用实事求是思想去看,这个问题就不难得到解决。真理观与价值观是统一的。真理观指导价值观,价值观体现真理观。在价值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反映了真理观、哲学观上的问题。21世纪价值哲学要取得新的突破,关键在于要有科学真理观,特别是要有科学的哲学观作指导,关键在于要有实事求是的哲学观作指导。21世纪研究价值哲学的各种哲学观仍将互相争鸣,彼此竞争。实事求是的哲学观将以其科学性赢得更多的读者,在价值哲学研究中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21世纪将是实事求是思想大放异彩的世纪,也将是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价值哲学实现价值哲学理论科学化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