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激趣”三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三法论文,激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已占到一定的比重。然而,由于文言文词语古今涵义变化较大、文言文本晦涩难懂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感到“头疼”。钱梦龙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于教学中摸索、于摸索中反思、于反思中总结,归纳出三种较为有效的“激趣”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入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会感到十分新鲜。此时,培养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尤为重要。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兴趣能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在从事与兴趣有关的活动时,能够用意志去克服困难且不感到疲倦。要想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以学习文言文为乐,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导入。 (一)讲述故事 在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中,有些文本的故事性很强,情节新奇生动。对这类文本的教学,可采用故事激趣法。比如,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愚公移山》一课时,笔者首先讲了民间传说中的“愚公移山”故事,然后借机引导学生:“有人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会始终平坦,总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其他像《狼》《宋定伯捉鬼》《口技》等故事性比较强的文本,都可采用此法。 (二)引入成语 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自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对这类文本,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一文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说出或查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意义,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桃花源记》。”接着,笔者范读课文,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熟悉课文。此时,学生对成语的真正涵义就会很清楚了。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篇目可采用这一方法,如《岳阳楼记》可用成语“先忧后乐”导入,《曹刿论战》可用“一鼓作气”导入,《〈论语〉十则》可用“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导入等。 (三)讨论话题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像《马说》《爱莲说》《陋室铭》《出师表》等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教学时,可以采用讨论话题导入法。比如,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马说》一课时,笔者先抛出几个相关话题并引导学生讨论:(1)你对伯乐有哪些了解?对千里马有哪些了解?(2)据说伯乐发现千里马时,千里马正被人使唤,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对千里马的如此遭遇,你们有何感想?……大部分学生讨论的结果,实质上已触及到了文章的中心。针对学生形形色色的看法,笔者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顺势导入课文:“大家的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唐朝文学家韩愈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又有何感想和评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马说》。”在学生兴致正浓时开始导入课文,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 (四)实验演示 有些文言文如果可以现场演示,就不要错过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操作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活板》是一篇说明活板制作和使用程序的文本,学生对活板制作的相关内容很生疏。因此,教学此课之前,可要求学生准备好黏土、小刀、金属皮、松脂、蜡、草木灰等物品,然后指导他们制作字模、铁框,再进行排版、试印。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原文,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及内容。 总之,每篇文言文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作为教师,要用心发现,精心设计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文言文学习。除以上四种方法外,其他的像引用式、描述式等方法也可试用。教师只要能够根据文言文内容本身的特点,设计具体适宜的导入方法,相信学生一定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文言文。 二、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使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反应的形象整体。在教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实际需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教师要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具体来说,在文言文教学中,尽管文中叙写的人或事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但只要教师以趣味性为导入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就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狼》为例,笔者曾这样组织教学: 首先,模拟情境,上台表演。笔者邀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屠户和两只狼。学生生动地再现了屠户晚归,遇狼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情景。他们表演时还添加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尤其是对屠户的动作与狼的神态的夸张演绎,入木三分地展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狼的狡诈阴险。 其次,分析情境,揣摩心理。当分析到屠户背靠草垛,手拿屠刀准备拼死一搏时,笔者引导学生揣摩两头狼的心理并交流发言,由此将两只狼分工合作,一只在前面迷惑屠户,另一只意图绕到草垛后面打洞,企图偷袭屠户的狡诈嘴脸暴露无遗,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为进一步理解文本主旨做了铺垫。下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不是在学习一篇文言文,而像是在观看一部话剧,而且是我们自己演的话剧,很有趣,很新奇。”其他文本如《晏子使楚》《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教学时也都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三、注意比较归类 心理学原理表明: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起促进作用的,是顺向的正迁移。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文言字词的畏惧,如果能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问题就能解决大半。例如实词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比如,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岳阳楼记》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对文中的两个句子加以关注:“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学生关注后,明确这两句都出现了“或”字。这时,我告诉他们:这两个“或”的涵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或”的意思,他们便发现此意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学生便对“或”字的意思一目了然,印象也更为深刻,便于复习。 又如,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点,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把这些词列入表格并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另外,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它们完全可以作为学生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巧借成语积累义项,如“是”字在“唯利是图”“混淆是非”“是古非今”“一身是胆”等成语中意思各不相同。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迁移理解。这样的训练会缩短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文言知识并非遥不可及。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古汉语“激发兴趣”的三种方法_初中语文论文
古汉语“激发兴趣”的三种方法_初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