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现代化建设——学习《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辩证法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和1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战略任务,是我们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完成《建议》规定的各项任务,必须正确分析形势,认识前进道路上的矛盾,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要正确处理涉及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闭幕时所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深刻总结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概括为十二大关系,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这些关系进行了精辟、科学、透彻的分析,提出了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全党同志尤其是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努力处理好各种关系,保证现代化建设顺利地向前推进。
(一)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江泽民同志的讲话运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使我们对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有了新的清晰认识,为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这些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
学习江泽民同志讲话时,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毛泽东同志那篇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论,正确把握了当时的国情,科学地分析矛盾、处理矛盾。1956年,我们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任务顺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一批重点建设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迅速形成,整个国家呈现一片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但是与此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地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受到了抑制;照搬苏联的做法与我国现实严重不相适应,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同志写出了《论十大关系》。他抓住影响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矛盾,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了处理十大关系的原则。这些精彩论述,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不仅在当时,而且对我国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可惜后来由于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作出了错误的估计,背离了唯物辩证法,《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一些正确原则没有得到很好贯彻,使我们走了弯路。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成功地领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告诫全党:“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要“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149页),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正是在实事求是这一唯物主义原则指导下,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从而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运用辩证法处理问题和矛盾的榜样。比如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争取尽可能高的增长速度的同时,又强调将速度建立在高效益的基础上;在提倡并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又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要防止两极分化和过大的地区差别;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如此等等。正是在这些正确原则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较好地处理了《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因此,我国既获得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既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又实现了其它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所提出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今后5年,我们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2000年到2010年,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新局面。这些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能否顺利实现与完成,决定着我们的国家以什么样的面貌进入21世纪,决定着我国的长远发展。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由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由邓小平同志恢复和发展了的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我国当前形势和今后的任务,对现代化建设中必然遇到的重大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分析,通篇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就是要克服困难,解决矛盾。解决矛盾必须认识矛盾,分析矛盾,并且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关系全局的矛盾和问题所作的科学分析,提出的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方法,从理论上武装了全党,这对于我们正确观察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顺利发展,极为重要。
(二)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了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处理现代化建设中各种关系的原则,而且要学习和掌握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首先是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实事求是分析和观察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恩格斯在应马克思的要求,评述马克思所著《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时写道:“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9-40页)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制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思想路线是什么?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2页)
我国幅员辽阔,现代化建设错综复杂,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关系和矛盾。处理好这些关系和矛盾的立足点在哪里?根本指导思想是什么?立足点是中国的实际,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即欠发达阶段。比较过去,中国有了巨大进步。但是,我国底子薄、人口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主要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不高;一部分现代工业同大量落后工业同时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很大的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并存;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状况并存。我国改革开放已进行了17年,触动了旧的管理体制,摸索到了一些适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的管理规律和方法。但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存在许多明显的弊端,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人口素质、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全面协调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就更多更复杂。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力不发展,一切问题都难以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展开。然而,由于生产力基础水平低和各方面严重不平衡,又不能操之过急,饭只能一口一口地吃,路只能一步一步地走。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制定规划,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原则、步骤和方法,处理建设中的多种关系和矛盾,既要大胆积极,又要科学慎重,即必须立足于实际,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实际出发。江泽民同志讲话中论述的十二个关系中的每一个关系,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他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紧紧抓住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注重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联系和发展阶段,而不是拘泥于琐碎的局部和细节。这样,使我们能够既高瞻远瞩,又头脑清醒;既有远大目标,又脚踏实地。这是彻底的唯物论,又是彻底的辩证法。
列宁曾经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列宁全集》第25卷第229页)而“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列宁全集》第37卷第61页)唯物论也就是实事求是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真理,之所以是指引中国取得胜利并长时期起指导作用的法宝,就是由于它坚持唯物论,坚持在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时,立足于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也是这样,通篇贯穿了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新的情况相结合的精神。我们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就要像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所做的那样,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方面,要胸中有全局,有国情,时刻不要忘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刻不要忘记全面贯彻由初级阶段实际决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的同志,在贯彻《讲话》精神和落实中央方针、政策的时候,又要认真地分析研究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当地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进取,创造性地开拓性地进行工作。我国各地、各部门的情况有很大差别,不仅各省、区之间有差别,同一个省区内、县市内,以至企业间、乡镇间、村庄间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别。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按我国基本国情办事,按省情、地情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办事。只有从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出发,把本地区、部门的具体情况及其与全国、全局的联系弄清楚,把本地区、部门在全局中的位置及任务弄清楚,并正确全面地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动员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变成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把《建议》和《讲话》所提出的原则变成活生生的东西,把事情办好,把党的路线、方针落实好,把《讲话》精神贯彻好。在这方面,绝大部分同志做得是好的。但是也有的同志在搞建设的时候,单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忘记了国情、省情,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能力,乱上项目,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结果造成损失和浪费。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主义,这种失误就可能避免。
(三)
《讲话》不仅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论,而且必须坚持辩证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中发展的。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矛盾。现代化建设是在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中前进的。那么,怎样看待和处理这些矛盾和关系呢?
《讲话》告诉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从全局出发看问题,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辩证观点首先是全局观点。现代化建设错综复杂,各种问题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树立全局观点,树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把握全局,弄清楚事物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及其之间的联系,从全局、全面的观点观察问题,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研究处理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指导现代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6、221页)“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在它们的关系中才会实现”。(《列宁全集》第55卷第166页)江泽民同志正是这样观察分析问题的。例如,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他指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而发展必须以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为条件。因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就把三者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对于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他要求我们必须统观全局,从整体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而不应只抓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些方面。
宏大复杂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各级干部必须像江泽民同志那样学会从全局观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凡事不能仅看局部,而且要看全局;不能只顾现在,而且要预计到将来,预计到下几步。懂得全局才能看清局部,掌握局部;预计到将来,预计到下几步,照顾到左邻右舍,才能明确方向,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地前进。要努力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特别是防止带有全局性质的重大问题上的片面性。有两种片面性尤其值得注意:一种是目无全局,只看局部。局部是重要的,但局部受全局制约,而且必须服从全局。以局部代替全局,离开全局处理局部问题,就会犯脱离整体、盲目乱干的错误。另一种是否认局部,无视特殊,用一般来代替特殊。这样做,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并且必然脱离实际,犯主观臆断的错误。
第二,《讲话》告诉我们,对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又要对矛盾的诸方面作细致科学的分解;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真理总是具体的,不存在抽象的真理。“一切抽象真理,如果应用时不加任何分析,都会变成空谈。”(《列宁全集》第34卷第9页)现代化建设中的任何矛盾和问题,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事关全局的,还是局部的,都是具体的,实在的。不仅不同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而且每一种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方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也有其特殊性,因而不能一律对待。只有具体分析它,研究它,提出具体处理的方针、方法和步骤,才能解决它。例如,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就极为具体和特殊。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东部地区由于基础较好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加上国家政策的一些支持,发展更快一些,因而出现差距扩大的趋势。对此,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进行认识和积极处理。一是要看到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应该看到,发展沿海东部,这是一个大局,我们不能采取降低沿海东部发展速度的办法,来缩小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必须继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继续发展;同时,从现在起,就要采取具体措施,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不然就无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国的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在分析这些关系的时候,不是进行抽象的议论,仅仅提出一般的处理原则,而是针对我国的情况作具体分析,研究我国这些关系的特点和特殊规律,研究这些矛盾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及其发展趋势。由于对客观矛盾作了符合实际情况的辩证分析,因而提出的处理原则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就符合客观规律,切实可行。工作在各岗位的同志,也要学会这种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只有在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内在规律作精细科学的研究,掌握矛盾及其各个侧面的特殊性,即客观规律,才能解决好矛盾,处理好各种关系,把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讲话》告诉我们,要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矛盾的各个方面,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必有主次轻重缓急之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对事物的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不应顾此失彼,只考虑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那样,就会犯片面性、形而上学的错误。但全面不是平均使用力量,不是不分主次。列宁说过: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主要的东西”。(《列宁全集》第47卷第492页)毛泽东同志则指出:“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6页)这是极其重要的。《讲话》对建设中各种关系的分析在这方面作出了榜样。例如:对于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关系,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坚持这条方针,才能使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这条方针包含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但并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条原则。”“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作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他还明确提出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把握好的几个重要方面。同时又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就把问题讲清楚了。再如在谈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关系时,提出二者缺一不可,不应把它们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提出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益,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凡是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同时指出市场的局限性,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等等。
《讲话》中所论述的十二个关系和矛盾,归结起来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性质决定的。因此,发展生产力是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但生产力是不能自动发展的。不改革落后的经济体制,不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生产力也发展不起来。所以,必须深化改革,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是现代化建设中的客观辩证法,必须切实遵循,而不能违背。总之,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观察处理问题,既要全面看问题,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又要会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环节,而不要忙一些次要的、无足轻重的东西,把主要问题丢掉了。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内容极其丰富深刻,意义深远重大。党的五中全会规划了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照亮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方向,鼓舞着12亿中国人民努力奋进。我们一定要按江泽民同志所号召的那样,“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唯物辩证法,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讲话》,并且把它贯彻到各项工作和具体实践中去。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今后5年和15年的宏伟目标,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
标签:唯物辩证法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矛盾处理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