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分析论文_黄萌,徐亚楠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分析论文_黄萌,徐亚楠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436000

摘要:本文在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及植物景观的基础上,以中国古典园林不同的历史分期为线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脉络,从而阐述了植物造景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中的沿革。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其他任何园林构成要素所无法替代和超越的。在这二千多年中,越来越多的植物用于园林中创造植物景观,形成了特有的园林文化。随着古典园林有着相应漫长的演进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即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1]。

1.1商(殷)时代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殷末(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当时称之为囿或猎苑,囿是园林的最初形式[2]。从各种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商朝的囿,多是借助于天然景色,加以人工挖土筑台,掘沼养鱼。在囿的娱乐活动中不只是供狩猎而已,同时也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一种审美场所[3]。观赏树木和花卉在殷时期的各种文字记载中有很多,人们取其外貌形象之美姿,而且还注意到其象征性的寓意,但还没有运用到造园活动中。

1.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诸侯国臣摆脱宗法等级制度的约束,竞相修建宫苑,且大多数是建置在郊野的离宫别苑。其中的观赏对象,从早先的动物扩展到植物,甚至宫室和周围的天然山水都已收摄作为成景的要素了。如:秦国的林光宫建在云阳风景秀丽的甘泉山上,能眺望远近之山景;齐国的柏寝台与燕国的碣石宫建在渤海之滨,可以观赏辽阔无垠的海景;赵国的赵圃,广植松柏,等等。

1.3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前195年)是我国封建朝代传承中第一个长时间的大一统时期,封建的农业经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些不可或缺的条件的具备,使古典园林摆脱了早期主要是利用自然植被景观的特点,开始创造性地根据人们自己的意愿和文化理念将各类园林要素有机集成,使古典园林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这个时期造园的主流是皇家园林,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原为秦国的旧苑,其内森林覆盖,树木繁茂,郁郁葱葱,这从汉代《上林苑》、《西京赋》等文字描写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就秦的上林苑加以扩建,在植物方面,除了丰富的天然植被外,还有由人工栽植大量的树木。上林苑内的许多建筑物甚至是因其周围的种植情况而得名的,如长杨宫、五柞宫、葡萄宫、棠梨宫、青梧观、细柳观、椒唐观、柘观等等。此外,苑内还有好几处面积甚大的竹林,谓之“竹圃”。有专业的种植园,如御宿苑、梨园等[1]。此时,已会简单的运用植物,形成以花木为主题的风景点。

1.4魏晋南北朝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战乱纷纭,建筑和园林艺术却发展很快。这时出现的山水画家,擅画山峰、泉、丘、壑、岩等,并使画意上的构图、色彩、层次和美好的意境成为造园艺术的借鉴。魏晋南北朝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人们在植物配置上很讲究意境。东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四海晏请,八荒率职……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夸,崇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通过这些简单的记载可以解读,通过运用桃、李、竹、柏这些植物营造景观,因为园林植物恰当配植、园林要素合理组织而带来雅俗共赏的意境已经产生。

1.5隋唐时期

隋唐(公元589年-公元960年)时期是园林史上的全盛期。中国园林从仿写自然美,到掌握自然美,由掌握到提炼,进而把它典型化,使我国古典园林发展为写意山水园阶段[1]。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在洛阳兴建的西苑,是继汉武帝上林苑以后最豪华壮丽的一座皇家园林。西苑是一座人工山水园,据文献记载苑内"草木鸟兽繁息茂盛,桃蹊李径翠阴交合,金猿青鹿动辄成群"。足见苑内绿化工程之浩大,且树木花卉绝大部分都是从外地移栽的。园内的绿化布置不仅注意品种,而且隐映园林建筑,隐露结合,是非常注意造园的意境的。唐玄宗李隆基的宫苑:沉香亭前植木芍药、庭院中植千叶桃花、兴庆池畔有醒醉草、太液池中栽千叶白莲、岸畔修竹万竿。唐朝名园华清宫的所在地骊山“春天山花烂漫,重峦叠翠;入夏,一池湖水,凝碧浓绿,凉爽宜人;秋日,枫松相映,灿若云霞;隆冬时节,白雪银妆,娇娆迷人”,尽显自然山水园的艺术特色。华清宫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其随地势高下曲折而筑,是因地制宜的造园佳例。但是,这个时候通过一些文献记录可以看出,随着造园技法的进一步提高,园林对于自然山水的依赖和利用已经不再是兴建的主流。

作为一个园林事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颇为难能可贵的是唐代不仅自上而下重视城市绿化,从“诸街添补树......价折领于京兆府,乃限八月栽毕”这段简要的文字记载可见城市管理者对于长安城的绿化相当重视。而且唐代首开官方营建公共园林之先河,曲江池建于芙蓉园西侧并定期开放,胜景时节,水畔游人如织,杜甫、林宽等多数唐代诗人均有曲江诗词流传于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6宋代

北宋和南宋(公元960年-公元1217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的第一个阶段。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了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1]。

宋代的皇家园林的规划设计精致。园林的内容比之隋唐较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于私家园林。“寿山艮岳”是北宋有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先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的。全园以山石奇秀,洞壑幽深的艮岳为园内各景的构图中心。园内植物不少是从南方引种驯化的,它们漫山遍冈,沿溪傍陇,连绵不断,甚至有种在栏槛下面、石隙里的,几乎到处都被花木淹没。

植物的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混交,大量的则是成片栽植。园内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都是以植物之景为主题,如:植梅万本的“梅岭”,在山冈上种丹杏的“杏岫”,等。因而到处郁郁葱葱、花繁林茂。在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主要集中在中原和江南,中原以洛阳为代表,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如竹林、梅林、桃林、松柏林等,以竹林为多。某些游憩园的花木特别多,以花木成景取胜,相对而言山池、建筑之景仅作为陪衬。江南以临安(今杭州)为代表,其西邻西湖及其三面环抱的群山,东临钱塘江。在山水秀丽,绿荫丛中,到处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和岚影波光,丰姿绰越,确实使人有“古今难画亦难诗”园林艺术好景。宋代城市中的公共园林还有不少,如东京的城市街道绿化很出色,市中心的天街宽二百余步,当中的御道与皇帝的行道之间以“御沟”分隔,两条御沟“尽植莲荷尔蒙,近岸植桃、李、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其他街道两旁一律种植行道树,多为柳、榆、槐、椿等中原乡土树种,“连骑方轨,青槐夏荫”,“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荫”。护城河和城内的四条河道的两岸均进行绿化,由政府明令规定种植榆、柳。(可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看出)

这一时期的造园中已非常注意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并注意一年四季的不同观赏效果。乔木以松、柏、杉、桧等为主;花果树以梅、李、桃、杏为主;花卉以牡丹、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临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丛等植物配置,不仅起绿化的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

1.7元代

元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属于北方异族的统治,主要是靠强兵行武力镇压,文化方面没有取得更大的进展,造园方面也多继承宋代的传统,没有多大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太液池(北海)。

1.8明清时期

明清(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的宫苑都为艺术水平很高的山水宫苑,是我国古代造园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总结[1]。

这个时期的皇家园林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御苑类型不同,植物景观营造的方式不同,兼有写实与写意。在多数的大内御苑中,建筑偏多而植物偏少,所以多数仅是取其意境或者内涵,以疏朗种植为主,如在四合院式建筑的中庭植玉兰、牡丹、石榴等,取玉、富、多子多福之意。在庭院中布置盆栽佳卉于台阶回廊两侧,或置于客厅、书斋内,使园景更加美丽而丰富季相变化。行宫御苑大多在原有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兴建,借自然山脉之地势、将原有之水系稍加改造,适当地营建建筑形成园林景观,因为一般这类园林选址于自然植被丰富地区,所以在植物景观上,保留的和重新营建的绝大多数植物景观能够表现出该园的景观特色,多数的景点名称,来源于植物。

远在塞外的避暑山庄是离宫御苑的典范,山庄原址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华自然地貌的缩影。西部平原区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景象,这些都是满清王朝龙兴之地的迹象。这个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遂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写意为主的园林植物景观及山水意境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全面地体现。在植物配植方面,江南的私家园林中的建筑物增多而占用地面,植物由密植改为对同种植物少数植株进行丛植,如丛桂之内,不以其它花木杂之。或采用几种花木少数植株进行群植,如在粉墙前面竖以湖石,再配置芭蕉、翠竹和其它花木,使富于诗情画意,或在大树周围用砖石砌成花坛,杂莳各种花卉,或在漏窗、景窗前配置园林植物,使之构成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图画,在庭园中还运用盆栽花木以弥补永久性灌木景观缺乏变化的不足,开花季节,选择佳种,置于台阶回廊两侧,或置于客厅、书斋内,使园景富有季相变化。

明清时的寺观园林兴盛,一般寺观即使没有单独的园林,也要把主要庭院加以绿化或园林化。有的以庭院花木之丰美而饮誉京师,如外城的法源寺;有的则结合庭院绿化而构筑亭榭、山池的,如西直门外的万寿寺。

2结论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学会了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许多植物用于园林中创造植物景观,形成了特有的园林文化,随着古典园林有着相应漫长的演进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特点。

总体说来,植物景观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园林基本功能发挥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同时,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力度和方式也代表了其所处时代的园林艺术发展水平。植物造景要与园内的总体布局相一致,与环境相协调,保持好园林植物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对于指导当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3]安怀起.中国园林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论文作者:黄萌,徐亚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  ;  ;  ;  ;  ;  ;  ;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分析论文_黄萌,徐亚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