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论文_李永刚

平凉市中医医院 骨外科副主任医师 744000

【摘要】目的 探析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7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5月-2018年7月本院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以患者入院单号、双号为依据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各35例,研究组A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研究组B则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A术中出血量及手术之间较研究组B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研究组A与研究组B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术前评估结果实施相应的手术方式,以此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保守治疗不仅延长了骨折愈合时间,而且很容易引发股骨头坏死,长时间卧床休息提高了并发症发生率[1],所以临床上通常采取手术方法治疗。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不可逆髋关节损伤的主要方法,术后患者恢复效果与假体选择存在紧密联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操作繁琐,而且需要操作人员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本院接收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效果进行探析,以下是详细内容。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将本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接收的7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中,根据患者入院单号、双号为依据完成平均分组,每组35例,研究组A中,男患与女患数量比是19:16,年龄62岁-82岁,均值(68.42±9.25)岁;研究组B中,男患与女患数量比为20:15,年龄63岁-83岁,均值(68.47±9.34)岁,组间基础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药物包括鲑鱼降钙素,肌肉注射,每周1次;钙尔奇D,每次1片,每日1次。

1.2.1 术前处理

入院后,予以患者低分子肝素,目的是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实施胫骨结节牵引。术前,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对于伴有肺部疾病、高血压疾病、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来讲,给予患者心肺功能对应治疗药物、降糖及降压药物等。平衡电解质、纠正酸碱度。术前将各项检查工作做好,并对手术风险进行评估。

1.2.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帮助患者选取侧卧体位,患髋位于上方,由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将股骨粗隆视为中心,将皮肤、阔筋膜张肌及皮下组织逐层切开,分离臀大肌,将外旋肌切断,根据倒“T”字形将关节囊切开。将骨折端全部暴露出来,截取股骨大粗隆到股骨小粗隆前大约1.5cm位置的骨头,取出骨头并对其大小进行测量,然后对符合标准的人工股骨头进行选择。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则需要继续修整,将关节囊后侧及外侧切除,截取股骨颈残端,并对髋臼关节面加深,以试模大小为依据对假体植入进行选择,并放置内衬。在股骨颈短实施开髓,然后采用髓腔锉进行扩髓,结束后,对骨髓腔进行冲洗,并将骨水泥填入其中,之后将股骨头假体植入,实施复位入髋臼,活动恢复后采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全面冲洗,将1根负压引流管置入到关节腔内部,然后逐层缝合。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将“丁”字防旋鞋穿入,确保患髋外展。严禁屈曲在90°以上,避免血肿及引流不畅现象的发生,术后1-2天将引流管拔除,并予以患者抗感染药物。术后1天予以患者低分子肝素钠,避免深静脉血栓的产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s)的处理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检验值分别是x2和t,若P<0.05则代表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研究组A较研究组B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与研究组B住院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2.2 比较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研究组B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较研究组A更高,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下表2:

3 讨论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是股骨颈骨折,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常人股骨颈股中存在相对薄弱的Ward三角结构,包括压力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如果Ward三角存在较多的脂肪,则会使其结构相对脆弱[2]。与此同时,年龄越大,骨质疏松越来越显著,股骨颈股功能缓慢降低,在外力的作用下,骨折发生率提高。现阶段,主要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两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

经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A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较研究组B更优,而研究组B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研究组A更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

总而言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治疗期间,以患者术前评估结果为依据,对手术方式进行选择,就术前活动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年龄较大者,适宜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就术前具有较强活动能力及身体质量较好者则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

【参考文献】

[1] 蔡云.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对照[J].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5):140-141.

[2] 杨震.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对比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7):136-136.

[3] 黄勇.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临床效果比较[J]. 中国民康医学, 2016, 28(4):55-56.

论文作者:李永刚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  ;  ;  ;  ;  ;  ;  ;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论文_李永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