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特论文,学生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实践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窗。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新课程理念正成为教师们努力实践与探索的热门话题。然而,走进时下的课堂,我们发现部分老师对“何谓学生的独特体验”“如何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等问题缺乏理性与辩证的思考。简单模仿、机械照搬,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出现“散乱的活跃”“异化的多元”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为此,我们有必要对“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新课程理念作进一步的思辨。
一、解读“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之“独特”
“独特”顾名思义就是“独有的、特别的”,但我们教师不能因此就简单地把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理解成为只要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反映出“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意见或感悟就是“独特的体验和理解”。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有失偏颇的。观照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1.“独特”体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后的直觉或顿悟,不应该是“信天游式的独白”。阅读是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因此,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不管有多么独特,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只有首先整体把握文本,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然后通过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才能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所以,要想超越文本,必先进入文本;要“出书”,必先“入书”,这是阅读规律使然。我们决不能把那种脱离文本的随心所欲的“海侃神聊”,也视为“独创性的、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否则,所谓的“独特体验”只能是镜中鲜花、水中浮萍,这种“体验”称不上“独特”,也不可能真正入心。
2.“独特”体验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世界参与意义建构的结果,不一定是“独出心裁的创见”。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阅读,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的创见,不能拿成人甚至是科学家、文学家的标准来要求,其“独特体验”主要指超越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许是他人已知、已会的,但“我”还不知、不会,通过阅读而达到也知、也会,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见”。在阅读过程中,“我”拿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作比照,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作比照,既理解了作者,也更好地认识了“自我”,阅读过程也成为今日之新我不断超越昨日之旧我的过程。由此而生成的阅读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特”体验。
二、解读“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之“珍视”
“珍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珍惜、重视”的意思。然而阅读教学中何谓“珍惜、重视”学生独特体验呢?走进课堂听课,我们总会发现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发言时,不管学生阅读体验的程度如何,一律以“很好、不错”等毫无针对性且很廉价的评语加以肯定。有时学生的理解甚至是完全“文不对题”,教师也都不置可否地请下一位继续。其实这种所谓的“珍视”,是对“珍视”内涵的浅薄理解。对似是而非的体验一律肯定不是“珍视”;对错误的理解不说“不”字更不是“珍视”。教师要真正“珍惜、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在教学中作为“平等的首席”,在尊重学生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体验、理解的正确与否、程度如何,区别对待,积极回应,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使不同的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不同建构。
1.独特而“言之有理”,要助开掘,畅其流
学生的独特体验犹如一泓清泉,成于思,存于胸。教师的责任在于善发现、巧开掘,并使之“资源共享”。如在交流《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的阅读感受时,大多数学生表达了对21世纪海洋的向往,对人类能开发利用海洋的骄傲与自豪,学生能获得这些符合文本意义的感受,是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一位学生却在这时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说“当我读到‘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这句话时,我为海洋未来的命运担忧,我仿佛看到了当初人类大肆砍伐森林的情景。”尽管该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但教师觉得学生“言之有理”,便以开放的心态及时表扬学生有环保意识,有独到之见。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学生的感受竟然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有学生认为课文中“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这句话中的“索取”二字用得不恰当,因为这样写显得人类太贪婪了,海洋不肯给而硬要拿。这样的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在阅读过程真正用自己的眼光审视文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文本后,读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真正的“独特”。尽管这份“独特”可能与教师当初的教学预设相左,甚至这份“独特”可能是对教科书的质疑,但我们教师都应该以赞赏、接纳的心态,及时予以肯定与鼓励,使之成为班内学生的共同财富。这种创造性阅读才是阅读的至高境界!
2.独特而“恍惚朦胧”,要善搭桥,解其困
由于我们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许多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因此学生对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常常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但这种朦胧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成为自己体验的“火花”,而这“火花”正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教师应以敏锐的触角及时加以捕捉与点燃,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搭桥铺路。我们既不能对学生的浅见置之不理,也不能坠入那种“人人都说,人人都好”的虚伪矫情之中。如学生在读《船长》一课时,提出:“文中‘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个伟大的灵魂应该指的是船长哈尔威,为什么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称为灵魂呢?而且是伟大的灵魂呢?”这样的疑问正是学生在走向文本的过程中闪现的朦胧火花,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思考:“是啊,你从哈尔威的言行中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一个自然的追问,仿佛为学生搭设了一座走向文本的桥梁,既化解了理解的难点,又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意义。又如在《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教学中,一位学生觉得哲学家的三位学生提出的铲子铲、火烧、撒石灰的除草方法也是可以的,为什么课文中却说:“要想根除旷野中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这是学生未及深思才造成的困惑,教师没有置之不理,回避问题,也没有仓促应对,草草了事,而是抓住学生看似矛盾的地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三位学生的方法与哲学家的方法作比较,让学生在层层深入、自读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
3.独特而“似是而非”,要慎褒贬,固其本
在学习《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生活实际,说说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谈到了“卧薪尝胆”的句践,谈到“红军长征”在历史中的作用,甚至谈到了拳击手只有收回拳头才能更有力地出拳的事例。这些富有创见的体会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意义。这时一位学生也表达了他的“独特”体验:“既然要学会弯曲,再寻找反弹的机会,那么《红岩》中的江姐等革命烈士为什么不弯曲一下,再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呢?他们牺牲了,是不是白白送掉了性命?”这样的感受和理解看似有一定的独特性,但背离了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觉得其中的原因既是价值观的冲突,又是学生对“弯曲”一词的内涵把握不准造成的,因此没有轻易加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就这种观点进行讨论。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中对话、沟通,认识到“弯曲”不是人格的屈服,不是信仰的放弃,而是一种智慧。就这样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体验,对课文的把握和理解也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使学生在对作品交流的准确感悟中进入作品的“精神家园”。
4.独特而“文不对题”,要巧设疑,清其障
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出现错误的理解和体验是常有的事。如在《狼和小羊》一课中,讨论“狼为什么不直接吃小羊,而要找茬吃小羊?”时,一位学生说:“因为狼觉得不可以再说谎了。”对于这种完全“文不对题”式的独特体验,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敢于说“不”,并且可以循循善诱、巧施疑问:“哦,狡猾凶恶的狼什么时候变得诚实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认识的谬误之处,一笑之间领悟并接受文本的价值取向。千万不能不置可否,因为这不仅是对这位学生的误导,更是对其他学生的误导。
总之,要正确理解和实践“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新课程理念,就是要处理好课文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两者的关系,让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理解尊重的目光中,在教师智慧灵性的引导中,学会认真读书,学会交流对话,学会倾听接纳,学会建构和提升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