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归巢和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漾,邹蔓姝,苏畅,张秋雁,黄舒淳[1](2022)在《中药调控内皮祖细胞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心肌缺血治疗的核心是恢复缺血区血运,而内皮祖细胞通过血管新生改善缺血组织血供是挽救心肌损伤的关键。中药在调控内皮祖细胞减轻心肌缺血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通过调控相关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改善内皮功能或促进血管新生,从而恢复缺血区血运,减轻心肌损伤。本文就近年来中药调控内皮祖细胞相关因子及通路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金亮[2](2021)在《胶原蛋白-脂肪联合体系对ADSCs及EPCs归巢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利用脂肪组织与胶原蛋白联合,构建胶原蛋白-脂肪联合体系,以探究胶原蛋白是否可以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及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归巢至脂肪组织内,进一步发挥ADSC及EPC的生物效应,提高脂肪移植的存活率。[方法](1)颈椎脱臼处死SD大鼠,取双侧股骨骨髓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内皮祖细胞(EPC);取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2)ADSCs和EPCs归巢检测:取腹股沟区脂肪组织,制备颗粒大小脂肪,吸取400ul颗粒脂肪与300ul Ⅰ型胶原蛋白(0.1mg/ml)充分混合,将混合物移植在实验SD大鼠背部,构建胶原蛋白-脂肪联合体系。移植后2天及14天,从尾部注射被荧光素酶及染料标记ADSC及EPC,通过活体成像、凝胶电泳、RT-qPCR定量、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观察ADSC及EPC在移植脂肪内归巢情况。(3)归巢下生物效应观察:同归巢实验制备胶原蛋白-脂肪联合体系。实验分组为PBS组(PBS+颗粒脂肪)、胶原组(胶原蛋白+颗粒脂肪)、ADSC组(胶原蛋白+颗粒脂肪+ADSC)、EPC组(胶原蛋白+颗粒脂肪+EPC),通过移植脂肪外形、体积、重量、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CD31等观察移植脂肪的性状变化。[结果](1)活体成像检测:移植后2天及14天注射ADSCs和EPCs,信号都集中于大鼠腹部及尾部。(2)电泳检测:实验组都成功从移植脂肪中扩增出1uc基因。移植后2天注射ADSC:胶原组和PBS组电泳灰度很浅,且无差异;移植后14天注射ADSC及EPC:胶原组电泳灰度明显深于PBS组。(3)RT-qPCR定量:实验组成功从移植脂肪中定量出luc基因。移植后2天注射ADSC:胶原组、PBS组luc基因定量均很低,且无差异;移植后14天注射ADSC及EPC:胶原组Luc基因定量明显高于PBS组。(4)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被染料标记的干细胞信号胶原组明显多于PBS组。(5)归巢下生物效应观察:①HE及Masson染色显示,PBS组炎症重,其中有许多空泡,脂肪细胞数量少,其余各组空泡及炎症明显较少,且ADSC组有许多新生脂肪细胞。②CD31免疫组化显示微血管数量:ADSC组>EPC组>胶原组>PBS组。③ADSC和EPC组移植脂肪的体积及重量高于胶原组和PBS组。[结论]1.对于ADSCs-luc基因荧光素酶标记ADSC,载体pLVX-EF1 α-mcherry转染效率优于 pLVX-IRES-ZsGreen1;2.Rt-qPCR及共聚焦显微镜用于检测ADSCs和EPCs归巢,检测灵敏度优于生物发光活体成像;3.Ⅰ型胶原蛋白联合ADSCs可明显促进新生脂肪细胞形成;4.Ⅰ型胶原蛋白联合ADSCs和EPCs可以刺激移植脂肪组织血管重建,减轻炎症,降低空泡形成,减缓移植脂肪吸收速度;5.Ⅰ型胶原蛋白-脂肪联合体系可以促进ADSC及EPC归巢至移植的脂肪组织。
刘青武[3](2021)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皮肤溃疡是糖尿病、放化疗、周围血管病等常见的并发症,是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迁延难愈,愈后常复发。尤其是长期不愈合,呈现疮面清冷,脓液稀薄,疮周紫黯不温的症状,在中医属于阴证疮疡的疮面,治疗难度最大。近年来,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为主的细胞治疗在慢性创面修复中取得较大进展,但植入MSCs修复溃疡的治疗方法,存在细胞来源不稳定、操作复杂、不良反应及费用昂贵等不足,临床使用和推广困难。慢性皮肤溃疡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其中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具有“肾精虚衰”的特点。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奠基人赵炳南教授及其传人王玉章、吕培文教授以益肾填精、活血通络的回阳生肌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安全有效。鸡血藤作为回阳生肌汤活血通络的主要成分,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受到广泛报道,但鸡血藤用于创面修复的研究较少。干细胞具有中医“肾精”的属性,因此提出回阳生肌汤通过益肾填精、活血通络促进内源性骨髓MSCs的增殖,提升其趋化和迁移能力,达到化生气血、生肌长肉,而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假说。研究将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加以验证,探索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的作用和靶点。目的:研究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对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中医血管外科防治慢性皮肤溃疡阴证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BALB/C小鼠灌胃给药,制备含药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采用db/db糖尿病小鼠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糖尿病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提取小鼠全骨髓细胞,采用显微镜下计数方法观察骨髓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干细胞标志物CD29、CD44、干细胞表面抗原(Stem cell antigen 1,Sca-1)、CD117阳性细胞比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MSCs标志物CD29、CD271阳性细胞数量;炎症因子芯片检测创面中白介素3(Interleukin 3,IL-3)、IL-6、IL-13等炎症因子表达;(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8mg/kg)的多柔比星联合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进行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称量胸腺及脾脏重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采用血常规检测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大鼠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浓度;HE及Masson染色并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和胶原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及外周血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采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提取和纯化各组药物干预后大鼠的BMSCs;EdU染色检测BMSCs的增殖能力;划痕和Transwell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3.体外实验: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纯化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成脂和成骨分化鉴定BMSCs;使用H2O2刺激BMSCs制作氧化应激BMSCs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提取物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BMSCs的增殖活力;划痕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能力;Transwell趋化试验检测BMSCs的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s中SDF-1和CXC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1)对回阳生肌汤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共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萜类,皂苷类及糖类,含量较高者分别为刺芒柄花苷、汉黄芩素、马钱素、(6αR,11α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16-氧乙酰茯苓酸甲酯、莫诺苷、核黄素、β-谷甾醇、奥刀拉亭-7-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主要来自鸡血藤、牛膝、苍术、山茱萸、黄芪、茯苓;(2)对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分析,共得到8个化合物,均为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芒柄花黄素、阿夫罗摩辛、异甘草素、大豆素、3,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醇、密花豆素、樱黄素、卡亚宁。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升高;在创面中,与模型组相比,创面肉芽组织新生增多,MSCs 标志物 CD29、CD271 阳性细胞数量增多,IL-3、IL-6、IL-15、Fas 配体(Fas ligand,Fas L)表达升高,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趋化因子LIX/CXCL5表达降低;在骨髓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骨髓细胞数量增加,骨髓中MSCs标志物CD29、CD44、Sca-1阳性细胞比例升高。(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可提高模型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升高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在创面中,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组大鼠中创面炎性细胞数量减少,胶原合成增加,干细胞标志物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骨髓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在外周血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血清中SDF-1和G-CSF的浓度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加,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多;分离提取药物干预后的原代大鼠BMSCs,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细胞数量增加,迁移能力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增多。3.体外实验:大鼠BMSCs细胞呈梭形,呈旋涡状、席纹状排列,折光性良好;第三代细胞MSCs标志物CD29、CD44阳性细胞比例分别99.9%和97.8%,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表达率为0.47%。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原代大鼠BMSCs的增殖活力降低,趋化和迁移能力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活力升高,迁移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升高。结论: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入血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的药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回阳生肌汤干预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能够加速创面愈合,并促进小鼠骨髓BMSCs的增殖,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调控创面的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新生;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能够促进大鼠血清SDF-1和G-CSF的分泌,且激活模型大鼠BMSCs SDF-1/CXCR4信号轴,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趋化能力,并动员干细胞进入外周血中,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促进胶原合成,加速创面的修复;4.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在体外作用于大鼠BMSCs,能够激活SDF-1/CXCR4信号轴,保护氧化损伤的BMSCs的活性,提升氧化损伤状态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
江慧敏[4](2020)在《基于SDF-1α、E2含量与CXCR-4的表达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对肾虚流产模型EPCs归巢机制的影响》文中认为1目的本临床研究拟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外周血E2与SDF-1α含量为切入点,研究补肾安胎冲剂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母胎界面血管生成的影响,为实验进一步研究补肾健脾中药在肾虚流产小鼠内皮祖细胞归巢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2方法在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中,搜集30例补肾安胎冲剂治疗肾虚证流产患者作为研究组,取就诊时及治疗2周后检测外周血SDF-1α含量、E2含量;在同一时期的正常早期妊娠者中选择30例作为空白组,取就诊时及2周后检测外周血SDF-1α含量、E2含量。3结果3.1两组临床一般特征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流产次数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1)。3.2研究组临床疗效研究组治疗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有效率73.3%。3.3两组ELISA法检测相关指标对比3.3.1 SDF-lα在外周血中含量的比较(1)首诊时:空白组外周血中SDF-lα含量高于研究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周后:空白组2周后较首诊外周血中SDF-lα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用药后较用药前外周血SDF-lα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用药后与空白组2周后外周血SDF-lα含量无差异(P>0.01)。3.3.2 E2在外周血中含量的比较(1)首诊时:空白组中E2含量多于研究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周后:空白组2周后较首诊外周血中E2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用药后较用药前外周血E2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用药后较空白组2周后外周血E2含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3.3 E2与SDF-lα在外周血中含量的相关性空白组、研究组外周血中E2含量与SDF-lα含量呈正相关(P<0.01)。4结论4.1先兆流产患者较正常妊娠患者SDF-1α、E2含量低,提示先兆流产与SDF-1α、E2含量存在相关性;4.2外周血中SDF-1α、E2含量呈正相关,且可能会随着孕周增长而上升;4.3补肾安胎冲剂可能通过上调SDF-1α含量纠正后期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改善自然流产患者临床症状。1目的本部分实验拟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以胚胎丢失率、EPCs数目、SDF-1α与CXCR-4含量为切入点,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对流产小鼠母胎界面EPCs动员、归巢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补肾健脾中药对自然流产小鼠母胎界面血管重铸方面的意义,为临床上中药干预自然流产提供理论支持。2方法2.1建立模型2.1.1骨髓移植模型(1)造模过程:实验选择可全身性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6只GFP转基因小鼠作为供体鼠,制备供体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备用。雌性ICR小鼠100只作为受体鼠,受体小鼠经X射线全身照射后,从尾静脉输注GFP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建立骨髓移植模型。(2)造模检验:经过4周骨髓重建后取外周血检测GFP阳性细胞比例,选取BMT模型成功的小鼠,进行下一步造模。2.1.2肾虚流产模型的建立在妊娠第1天到第9天,灌服羟基脲(450mg/kg.d)进行造模。在妊娠第10天上午灌服米非司酮(4.0mg/kg.d),以复制肾虚流产模型。2.2实验分组与给药造模成功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另外取GFP标记的BMT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本研究中依据体表面积计算法以及补肾安胎冲剂临床应用剂量换算成小鼠给药剂量。GFP标记的BMT小鼠10只,生理盐水灌胃,作为空白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10只,生理盐水灌胃,作为模型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10只,补肾安胎冲剂(3.0g/kg.d)灌胃作为中药低剂量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10只,补肾安胎冲剂(6.0g/kg.d)灌胃,作为中药中剂量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10只,补肾安胎冲剂(12.0g/kg.d)灌胃,作为中药高剂量组。2.3取材及指标检测2.3.1骨髓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祖细胞数量。2.3.2外周血(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EPCs细胞数;(2)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SDF-1α含量。2.3.3蜕膜组织(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蜕膜组织中EPCs细胞数;(2)采用ELISA检测CXCR-4的表达水平。3结果3.1 GFP骨髓嵌合率的检测骨髓移植后小鼠死亡6只,造模成功50只,骨髓移植模型造模成功率为53.2%。3.2各组妊娠小鼠流产率、胚胎丢失率流产率:空白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空白组比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胚胎丢失率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比中药高、中剂量组胚胎丢失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比中药低剂量组胚胎丢失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高剂量组相比,中药低剂量组胚胎丢失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胚胎丢失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各组妊娠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骨髓EPCs数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骨髓EPCs数量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相比,中药中、低剂量组骨髓EPCs数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骨髓EPCs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3.4各组妊娠小鼠外周血内皮细胞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外周血EPCs数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外周血EPCs数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外周血EPCs数量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中、低组间外周血EPCs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1)。3.5各组妊娠小鼠外周血SDF-1α的含量比较空白组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较中药中剂量组含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中药高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1);模型组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较中药高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中药中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剂量组较中药高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1)。3.6各组妊娠小鼠蜕膜组织内皮细胞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中药高、中、低剂量组EPCs数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剂量组EPCs数量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EPCs数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高剂量组相比,中药低剂量组EPCs数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中剂量组EPCs数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EPCs数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各组妊娠小鼠蜕膜组织中CXCR-4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剂量组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中、低剂量组组间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4.1补肾安胎冲剂对小鼠流产率有影响且可降低小鼠胚胎丢失率,作用效果可能与浓度相关;4.2正常妊娠小鼠与流产小鼠相比,外周血中SDF-1α含量、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高,骨髓、外周血、蜕膜组织中EPCs数量多;4.3补肾安胎冲剂可提高骨髓、外周血、蜕膜组织中EPCs数量;4.4补肾安胎冲剂可能通过上调外周血SDF-1α含量促进EPCs的动员,上调小鼠蜕膜组织CXCR-4的表达促进EPCs的归巢。
焦健[5](2019)在《MiR-205调控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和溶栓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明确 miR-205 对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凋亡、迁移和成血管能力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明确miR-205对EPCs向深静脉血栓部位归巢能力的影响及其治疗效果;探讨miR-205调控EPCs血管新生的靶点及调控机制。方法:1.利用慢病毒感染EPCs,分为四组:即空白对照组(未经处理的EPCs),NC组(慢病毒空载LV3-NC质粒递送入EPCs),miR-205 mimics组(miR-205过表达组)和miR-205 inhibitor组(miR-205表达下调组),利用荧光显微镜和RT-qPCR检测感染效率。2.分别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成血管实验检测EPCs的迁移、侵袭和成血管能力;CCK8检测EPCs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EPCs与基质胶栓混合后注射入裸鼠皮下模拟体内血管新生检测体内血管新生情况,HE染色观察新生血管的形成情况。3.建立裸鼠颈静脉血栓模型,并移植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过表达miR-205的EPCs(GFP-miR-205 EPCs),1周后,取出血栓段颈静脉组织,测量其大小和重量,明确其治疗效果;绿色荧光检测EPCs归巢至深静脉血栓部位的情况。4.双荧光素酶实验、RT-qPCR、Western blotting及共转染检测细胞功能实验探讨miR-205调节EPCs的靶点PTEN及调控机制。结果:1.慢病毒感染后的EPCs生长状态良好,荧光和RT-qPCR结果显示慢病毒感染成功。2.过表达miR-205明显增强EPCs的迁移、侵袭、成血管和增殖能力并抑制凋亡,在体内明显增强血管新生能力;相反,下调miR-205明显抑制EPCs的迁移、侵袭、成血管和增殖能力并促进凋亡,在体内明显减弱血管新生能力。3.miR-205 4.PTEN 是 miR-205 调控 EPCs 的靶点。结论:MiR-205以PTEN为靶点增强EPCs的增殖、归巢和体内外血管新生能力,并抑制细胞凋亡,促进深静脉血栓的溶解和再通。
朱梓铭[6](2019)在《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干预AMI大鼠BMSCs分化microRNA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中药干预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领域国内外研究趋势,并基于前期研究基础探究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Active principle region of Yangxing Tongmai Formula,apr-YTF)在micro RNA水平干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分化机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Bicomb、SPSS等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及文献计量学分析;(2)提取急性心肌梗死大鼠BMSCs并培养,用apr-YTF含药血清干预,以阴性模型血清对照,使用芯片检测细胞micro RNAs的表达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差异micro RNAs调控的靶基因并进行功能注释分析。结果:(1)经检索及筛选,CNKI共230篇,Pubmed共63篇,WOS共77篇。基于Priced公式,CNKI共有39位作者、Pubmed有22位、WOS共有26位作者为高频作者;高频词统计及分析,CNKI共有601个关键词,频率≥6的有30个,Pubmed共有85个主题词,频率≥2的有25个,WOS共有247个关键词,频率≥2的有23个;高频词聚类分析,CNKI高频词分为4大簇分支,Pubmed分为3大簇分支,WOS分为5大簇分支。(2)经芯片探测,共有26个micro RNAs差异表达,其中个18上调,8个下调,共100个靶基因参与了19种生物过程,11种细胞组份,10种分子功能;共3条通路,轴突导向通路,癌症转录误调节通路,癌症中的micro RNA通路被富集。结论:(1)中医药干预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领域近十几年来发文量虽有波动,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基本稳定,且外文期刊发表量有所增加;(2)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有一定的不同;(3)增强创新性及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将可能促进该领域的发展;(4)差异表达的26条micro RNAs及其所预测的靶mRNAs可能参与了AMI环境下apr-YTF对BMSCs在分化,增殖及改善心功能的调控;(5)生物学功能涉及了micro RNA对mRNA转录的调控和细胞通讯功能的参与等,并与轴突导向通路、癌症转录误调节通路有一定的相关性。
李彦朝[7](2019)在《炎症消退和神经重建在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长期通畅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全球每年有730万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列各病之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液透析或外周血管闭塞治疗等使小口径TEBV(TEBVs<6mm)的临床需求日益增大。但目前还未见小口径TEBV应用于临床产品的报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口径TEBV移植后容易发生5方面问题:急性血栓形成、吻合口内膜增生、动脉瘤形成、感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钙化;因此构建保持长期通畅小口径TEBV仍是领域内难题和全球性挑战。小口径TEBV在植入体内后引发的急慢性炎症反应是引起小口径TEBV血栓和内膜增生的重要诱因,目前公认的解决办法是促进TEBV的早期内皮化。内皮祖细胞(EPCs)作为促进TEBV实现在体内皮化的靶细胞,诱导其归巢并分化为内皮细胞是小口径TEBV在体构建的策略。研究表明急性炎症反应可以促进组织再生发生和骨髓EPC的动员,而炎症的及时消退对归巢干细胞的存活又十分必要,因此及时促进炎症消退对TEBV在体内皮化和保持长期通畅可能有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netrin-1)在天然血管的内皮细胞中有表达,其可作用于UNC5B和DCC受体促进血管生成,并具有抗炎作用。本研究采用层层自组装的方式构建壳聚糖纳米颗粒包裹netrin-1修饰的小口径TEBV,通过大量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其在调控巨噬细胞(MΦ)表型转化和小口径TEBV炎症消退及内皮化中的作用和机制。本研究构建的netrin-1修饰小口径TEBV植入后及时促炎症消退并顺利完成内皮化,最终在正常大鼠体内可保持14个月的通畅。但是在植入糖尿病大鼠后,由于机体脂质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易发,TEBV发生钙化的比例却极高,直接影响移植血管的通畅和功能。小口径TEBV移植是治疗糖尿病中小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在高糖下防止TEBV钙化、促进远期通畅,是TEBV移植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自体环境中人体除毛细血管外几乎所有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神经支配,我们前期研究发现TEBV神经长入与平滑肌正常重建呈正相关,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所以深入研究神经重建对于小口径TEBV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围绕上述科学问题,我们从四个方面深入研究炎症消退和神经重建在构建抗血栓和抗高糖钙化的可保持长期通畅的TEBV中的重要作用:一、netrin-1调控小口径TEBV炎症消退及其机制研究本实验通过层层自主装方式将netrin-1包裹于壳聚糖纳米颗粒中并交联于TEBV表面,使TEBV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和长时间稳定缓释功能分子的能力以解决炎症和血栓形成问题。在体外通过流式、免疫荧光等方式检测了netrin-1对MΦ表型转化的作用,并进一步检测其上清炎症因子来验证转化效率,体内通过免疫荧光方式检测TEBV原位MΦ的浸润以及netrin-1对于炎症消退的作用。结果发现netrin-1可作用于A2b受体激活MΦ内PPARγ信号通路从而将其重编程为强表达CD163的抗炎型。在将netrin-1修饰的TEBV移植入大鼠体内后,发现netrin-1可促进在血管植入后3-7 d时原位浸润的MΦ转化为抗炎型,之后在14 d时已流出内膜表面,从而实现小口径TEBV的早期炎症消退,为归巢入的干细胞提供良好的再生微环境。二、炎症消退对小口径TEBV内皮化意义及其机制研究本部分我们研究在炎症消退中起关键作用的MΦ对EPCs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此基础上在大鼠体内研究了小口径TEBV炎症消退和内皮化关系并探究其作用机制。首先,通过大量对比研究实验找到了提取MΦ外泌体时间、经济成本低且获得纯度高的超高速离心结合蔗糖垫方法,之后提取了不同表型MΦ的外泌体与EPCs共培养,观察其对EPCs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促炎型MΦ外泌体可促进EPCs迁移,但长期存在不利于其增殖,而抗炎型MΦ外泌体则可明显提升EPCs的增殖和基质胶成管能力。Netrin-1修饰的小口径TEBV在植入体内后发现,其内皮化进程与炎症消退息息相关,炎症消退组的TEBV在30 d时完成早期内皮化并保持较长时间通畅,证实了及时促进TEBV炎症消退是其实现早期内皮化的必要条件。在临床血管移植中,炎症总是血栓形成和阻塞血管移植物的重要诱因,本研究将为血管移植物在宿主中的长期存活提供新的视角,也可能为其他炎症性疾病提供有效治疗方法。三、糖尿病下神经元外泌体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本部分研究发现神经外泌体对抑制高糖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表型转化和氧化应激具有显着作用,进一步对神经外泌体做质谱分析,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抑制氧化应激蛋白prdx-1。电镜和BCA蛋白浓度测定发现高糖状态下神经分泌外泌体的数量锐减,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是这是由于负责囊泡运输的Rab35激活受到抑制。本研究通过外源性递送DENND1A,发现神经元内Rab35被激活,外泌体分泌功能增强恢复。之后,进一步研究了神经元外泌体对SMC作用,发现神经元外泌体可抑制高糖时SMC内的活性氧(ROS)含量升高和蛋白损伤,而其机制可能是因为外泌体可抑制高糖时SMC内线粒体膜通道过度开放和膜电位升高。在SMC培养上清加入神经元外泌体后,高糖所诱导的细胞异常增殖、迁移以及钙化均明显受到抑制,抑制剂组结果证实外泌体的这一作用很可能是通过prdx-1抑制SMC氧化应激实现的。本研究发现了神经细胞对VSMC维持正常表型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血管钙化病变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理论基础。四、构建二级响应修饰系统诱导小口径TEBV神经重建为保护netrin-1与DENND1A两功能分子在体发挥促进神经长入和调控长入神经功能的作用,本研究针对小口径TEBV植入体内后局部特殊微环境设计构建了外层响应ROS的包裹netrin-1水凝胶和内层响应神经递质ATP的包裹DENND1A水凝胶系统。结果发现TEBV在植入体内后水凝胶可保护因子不扩散与降解,待炎症反应发生局部产生ROS与水凝胶内的硫酮基团反应后,外层胶逐渐水解释放出netrin-1,有效促进了神经纤维生长并导向小口径TEBV外膜,实验组血管外膜在14 d时已见有神经开始长入。神经长入TEBV后释放神经递质ATP浓度逐渐增大,与内层胶内ATP适配体ssDNA发生反应,促使内层胶水解,释放DENND1A进入神经元内,从而激活神经元Rab35进一步促进高糖下外泌体分泌水平,显着降低了糖尿病大鼠TEBV的钙含量与钙盐沉积,提高了血流速度,有效抑制糖尿病下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导致的内膜增生与钙化,使小口径TEBV在糖尿病模型中保持了较长时间的通畅。本研究同时也为临床预防、延缓及治疗糖尿病血管钙化提供了新策略。
蒋春雨[8](2018)在《AMD3100联合SDF-1治疗对糖尿病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再内皮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AMD 3100联合SDF-1治疗对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再内皮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探讨背景: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依然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而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祖细胞在促进血管快速内皮化,预防术后再狭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评估了AMD3100及SDF-1对于血管内皮祖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的机制,进而评估了不同的AMD3100及SDF-1治疗方案对于血管损伤再内皮化以及抑制内膜过度增生的意义。方法:分别通过CCK-8以及transwell法评估了AMD 3100以及SDF-1治疗对于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功能活性的影响。同时也评估了AMD 3100以及SDF-1对于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粘附能力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蛋白印记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了AMD 3100以及SDF-1治疗对于EPC细胞CXCR4、CXCR7表达以及胞内外蛋白表达的影响。在活体实验方面,我们评估了AMD3100、SDF-1、AMD 3100联合SDF-1治疗对于大鼠血管损伤模型的治疗效果,包括不同组之间血管内皮祖细胞动员、归巢的情况,以及不同组之间对再内皮化以及抑制内膜过度增生的作用。结果:AMD 3100联合SDF-1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包括增殖及粘附能力。AMD 3100联合SDF-1治疗提高了血管内皮祖细胞胞膜外CXCR4及CXCR7的表达。AMD 3100联合SDF-1治疗可以快速的动员血管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中(108.5±2.1 VS81±7.1,p=0.021),促进血管内皮祖细胞归巢至损伤部位(15.3±5.9 vs 9.0±3.9 cells/field,p=0.031),从而有效的促进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7 days:54±5%vs 88±6%,p<0.001;14 days:89±6%vs 97±3%,p=0.01),抑制内膜过度增生(7 days:55±4%vs 21±7%,p<0.001;14 days:62±6%vs 26±5%,p<0.001)。但是单独使用AMD 3100虽然可以有效的动员血管内皮祖细胞(101.5±7.8 vs81±7.1,p=0.036),但是影响了受损血管的再内皮化(7 days:54±5%vs 33±7%,p=0.014;14 days:89±6%vs 81±1%,p=0.019),并引起了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7 days:55±4%vs 68±7%,p=0.026;14 days:62±6%vs 74±5%,p=0.027),主要原因是AMD 3100组较少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归巢至血管损伤部位(3.3±0.5 vs 9.0±3.9cells/field,p=0.044)。结论:AMD 3100联合SDF-1治疗可以有效的动员、募集血管内皮祖细胞进入损伤血管,并促进损伤血管内膜修复,抑制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AMD 3100联合SDF-1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而胞膜外CXCR4及CXCR7受体表达量增加,在提高血管内皮祖细胞生物学活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AMD 3100及SDF-1联合治疗促进糖尿病大鼠血管再内皮化的作用背景:糖尿病患者血管内膜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即再内皮化)明显减慢,这与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血管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及功能损伤具有密切的关系。故而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首先评估了糖尿病大鼠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与正常大鼠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方面的差异性,结合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我们评估了AMD3100及SDF-1治疗对糖尿病大鼠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验证了SDF-1局部注射治疗,AMD3100联合SDF-1局部注射治疗两种治疗方案对于糖尿病大鼠颈动脉损伤再内皮化的意义。方法:分别通过CCK-8法以及transwell法评估了两种不同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的不同。通过粘附实验评估了两种不同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对纤维连接蛋白及内皮细胞的粘附功能的不同。并进一步评估了AMD 3100以及SDF-1治疗对于糖尿病大鼠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功能活性的影响,包括增殖及粘附能力。在活体实验方面,我们评估了SDF-1局部注射治疗、AMD 3100联合SDF-1局部注射治疗对于大鼠血管损伤模型的治疗效果,包括不同组之间血管内皮祖细胞动员、归巢的情况,以及不同组之间再内皮化以及内膜过度增生情况的不同。结果:糖尿病大鼠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粘附能力较正常大鼠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均明显减弱。不论是SDF-1单独治疗还是AMD 3100联合SDF-1治疗均可以有效的提高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增殖及粘附能力。AMD 3100联合SDF-1治疗可以快速的动员血管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中(76.1±14.6 VS37.4±12.5,P<0.001),促进血管内皮祖细胞归巢至损伤部位(8.7±2.4 VS 3.1±1.2,p=0.006),从而有效的促进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7 days:60.3±14.9%VS 33.5%±3.4%,P<0.001,14 days:92.0±15.2%VS 88.6±13.1%,P=0.517),抑制内膜过度增生(7 days:0.46±0.02 VS 0.67±0.03,P=0.016,14 days:0.51±0.03 VS0.78±0.04,P<0.001)。但是单独使用SDF-1并不能有效的募集更多血管内皮祖细胞(4.1±2.3 VS 3.1±1.2,p=0.287)参与到血管修复过程中,故而再内皮化过程与对照组基本相仿(7 days:49.3±5.7%VS 33.5±3.4%,P=0.473,14 days:89.8±14.7%VS 88.6±13.1%,P=0.639)。结论:相较于正常大鼠的血管内皮祖细胞,Ⅰ型糖尿病大鼠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明显的减弱,包括增殖、迁移及粘附能力。AMD 3100联合SDF-1治疗可以提高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并且可以有效的动员、募集血管内皮祖细胞进入损伤血管,并促进损伤血管内膜修复,抑制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这意味着其用于预防糖尿病外周血管病介入手术引起的内膜损伤,并预防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的可能性。
徐进[9](2017)在《内皮祖细胞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模型,研究大鼠牵张成骨模型中,内皮祖细胞的动员情况,即内皮祖细胞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变化;以骨折愈合作为对照,主要研究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牵张区域血流灌注情况以及通过HE染色观察血管面积以及数量,结合检测骨折断端区域SDF-1α、CXCR-4以及下游MAPK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揭示内皮祖细胞在牵张成骨中的血管促进功能、动员机制,及过程中SDF-1α/CXCR4轴MAPK信号通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体外分离培养EPCs细胞,研究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定向迁移和分化成血管方面SDF-1α/CXCR4反应轴所起的重要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月龄雄性SD大鼠,分为骨折对照组和牵张成骨实验组进行骨折及牵张成骨造模。分别于截骨前,及截骨后每3天每组动物处死5只进行麻醉取外周血,分离内皮祖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和表达水平分析。第二部分:选取2月龄雄性SD大鼠,分为骨折对照组和牵张成骨实验组进行骨折及牵张成骨造模。(1)分别于截骨后的第13天和第16天,骨折组和牵张组各取5只大鼠,将所有动物麻醉,进行灌注实验操作,灌注完成后,将标本脱钙处理。脱钙后将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获取Micro-CT图像。扫描结束后,利用软件计算血管数量,血管厚度,血管体积/总体积和血管间隙。(2)分别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对截骨后第10天,第13天和第16天的牵张组和骨折对照组实验动物进行血流量检测。(3)分别于截骨后的第7天,第10天,第13天,第16天,第19天和第21天,骨折组和牵张组各取5只大鼠,将所有动物麻醉,处死后将骨标本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进行脱钙,脱钙进行4周后进行脱水、包埋和切片。切好的片子进行SDF-1α抗体孵育显色,进行免疫组化分析。(4)提取骨痂中的总RNA,反转录成c DNA,定量PCR实验检测骨痂中的SDF-1α/CXCR4表达水平。(5)大鼠骨痂组织提取全蛋白Western blot检测p38,JNK,ERK及各自的磷酸化产物p-p38,p-JNK,p-ERK,CXCR4和βactin的表达水平。第三部分:选取雄性SD大鼠,提取分离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并进行培养和鉴定。(1)培养好的细胞首先通过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了解因子SDF-1α/CXCR4对内皮祖细胞的迁移能力影响,加入因子SDF-1α观察细胞迁移数量,加入CXCR4抑制剂AMD3100验证迁移影响的特异性。(2)培养好的细胞通过加力实验观察加力对血管分化的作用,收集加力后的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通过RT-PCR检测细胞中SDF-1α/CXCR4的基因表达水平,同时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SDF-1α/CXCR4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因子水平分析细胞分化过程中SDF-1α/CXCR4所起的重要作用。【结果】第一部分:(1)在骨折对照组模型中,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随着截骨的发生而出现暂时升高,与截骨前比较,截骨第3天后,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2)与同期骨折组相比,牵张后EPCs(包括成熟和不成熟)数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巩固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骨折后CD133阳性细胞数持续下降,这表明不成熟EPCs向成熟EPCs转化增加,而牵张过程中不成熟EPCs数量增加。(4)骨折后CD34阳性细胞有上升趋势,表明在单个核细胞群体中,干细胞数量增加,而牵张过程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也较骨折组数量增加。第二部分:(1)Microfil结果显示,与对照骨折组相比,牵张组在截骨后的第13天和16天形成较多的血管,表现为截骨端生成更多的血管,血管密集分布在截骨端。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在第16天时牵张组血管体积比高于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管数量在Microfil灌注上并无统计学意义。(2)血流测定结果显示骨折侧血流量要高于对侧血流量;牵张侧的血流量明显高于对侧;牵张较单纯骨折可以增加骨折断端血流量。(3)观察骨折组和牵张组动物截骨后的第7天,第10天,第13天,第16天和第19天骨痂处血管形成情况。表明随着骨折时间的延长,骨折组和牵张组骨痂处血管数量均出现逐渐减少;牵张组血管数量以及血管面积明显高于骨折组,在巩固期血管数量较牵张期减少。牵张期开始后显着提高了血管数量,且随着骨折时间延长,血管数量在牵张组以及骨折组均降低,但是牵张组高于骨折组,在16天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血管面积,牵张组随着时间延长有缓慢上升趋势,骨折组血管面积开始缓慢下降,牵张组血管面积高于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着骨折时间的延长,骨痂处血SDF-1α的表达量逐渐减少;牵张组SDF-1α的表达量要高于同时期骨折组,但是在巩固期后呈现下降趋势。(5)RT-PCR对实验全程不同时间点的骨折组和牵张组动物骨痂中SDF-1α和CXCR4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表明骨折后随着时间的增加,SDF-1α表达量增加,骨折术后1天、3天以及5天SDF-1α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牵张后,牵张组相对骨折组可以增加SDF-1α的表达量,在术后13天达到峰值,然后随时间降低,骨折后19天以及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天恢复到骨折对照组水平。对于CXCR4,相对于未截骨对照,骨折和牵张均不同程度的使其表达水平上升,但是除了牵张组CXCR4的表达水平在19天时高于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间点牵张组和骨折组未见明显差异。(6)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发现骨折愈合过程中p-p38的水平逐渐降低,p-38水平逐渐升高,与骨折组比较,牵张组可以增加p38,JNK以及ERK的磷酸化水平。第三部分:(1)内皮祖细胞的迁移随因子SDF-1α浓度升高显着增加(P<0.05)。5μg/m L CXCR4抑制剂AMD3100显着降低了迁移数量(P<0.05)。(2)细胞分化成血管的面积和长度均在加力后显着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加力组细胞的因子SDF-1α和CXCR4表达水平显着提高(P<0.05)。【结论】(1)实验结果发现,骨折过程中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相对其而言,在牵张成骨过程中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在牵拉期和巩固期都有更高数量的增加。说明牵张成骨过程诱导了内皮祖细胞由骨髓动员至外周血,并且存在特殊的动员机制。(2)牵张成骨过程中,牵拉较骨折过程血管数量、血管面积和血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具有更多的血管生成和更大的血管新生面积。牵张成骨过程中存在大量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和促血管行为。而这种动员是区别于普通的骨折愈合过程的,同时我们发现在牵张成骨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其动员能力,即血管生成面积和数量也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在牵张期要较巩固期高些,这或许是因为牵张期的损伤程度更大,伴随的血管再生也更多。(3)在整个骨折愈合和牵张成骨过程中,SDF-1α和CXCR4的表达水平在全部时间范围内呈现出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上升主要出现在前期的截骨期,截骨刺激机体导致SDF-1α和CXCR4迅速上升,趋势与内皮祖细胞的动员趋势大致相同,是SDF-1α和CXCR4与内皮祖细胞动员相关性的强烈证明;相对单纯骨折而言,牵张成骨过程中内皮祖细胞大量动员至外周血,参与血管生成,与SDF-1α和CXCR4的轴反应有密切相关性。巩固期的SDF-1α和CXCR4表达水平较牵拉期低,与前述血管血流结果类似,同样反应了牵张期的剧烈损伤程度。(4)与骨折组比较,牵张组可以增加p38,JNK以及ERK的磷酸化水平,提示我们在牵张过程中可能通过MAPK信号通路进行信号传导,促进细胞功能。(5)SDF-1α促进了内皮祖细胞的体外迁移,且受到AMD3100抑制调解。(6)我们同时发现内皮祖细胞的分化成血管能力可能受到因子SDF-1α/CXCR4调节。表现为细胞加力后成管面积和长度增加,加力细胞中SDF-1α/CXCR4表达水平提高。
李立[10](2016)在《EPCs在低剪切应力下归巢机制及作为靶向AS的治疗载体研究》文中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其主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管腔及不稳定斑块破碎引起血栓阻塞血管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及斑块不稳定的病理及发展机制不清晰,成为治疗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挑战。解决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和不稳定化的分子机制和合适的治疗策略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研究中的重中之重。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细胞多因子参与的血管内膜的慢性炎症。关于粥样硬化病理的假说包括:内皮损伤和脂质浸润学说、氧化学说、血栓形成学说、炎症学说、损伤反应学说、单克隆学说、同型半胱氨酸学说、精氨酸学及剪应力学说等。从大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的病理解剖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多发生在血管分叉、开口和弯曲处,呈现局部高发的特点,很难用全身因素加以解释。这些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和全身是不一样的。这也提示我们:血流动力学特性的改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高危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了什么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其如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科学问题一)。动脉血管处于这种异常的血流状态产生适应性保护反应和适应性加重反应。动脉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是对这种异常血流状态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反应元件细胞。如何筛查这样的适应性的保护性反应分子及其是否可以成为干预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靶标分子(科学问题二)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快、如何达到特异性的靶向递送适应性保护分子达到治疗效果是一个重要的工具问题,同时也是解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开发的工程难题(科学问题三)大量的文献报道,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情况下,异常的血流状态对于内皮细胞的功能和内膜下炎症稳态、内膜增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介导内皮祖细胞、免疫细胞等归巢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下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进程。表达谱芯片是常用于高通量评价刺激因子对于细胞全面影响的评价工具,同时也在疾病的解析和靶标分子的筛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自组装是利用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和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的原理在细胞表面负载药物分子的工程学方法。我们根据以上的研究背景提出我们的科学假说“通过内皮祖细胞层层自组装适应性保护因子归巢到动脉粥样硬化组织达到逆转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围绕这三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假设,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我们拟展开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一、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异常血流状态归巢EPC及机制研究LSS促进EPCs归巢进入斑块。可能的机制是(a)流体剪切应力可以通过上调血浆血小板释放的腺苷水平来刺激诱导EPCs动员。(b)LSS可引起内皮细胞的损伤,增加血小板活化分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从而诱导血小板聚集在LSS地区。(C)流体剪切应力刺激诱导血小板表达SDF-1有利于EPCs归巢斑块。二、动脉粥样硬化异常血流状态保护性适应反应分子筛选实时RT-PCR芯片显示,VEGF,PSGL-1,TNC,Thbs4,SOD-1、TNF AIP,PPARγ,PPARα、ApoA1、bcl2a1a表达水平等方面,LSS显着高于OSS领域;而明显高于对照组。但VEGF和VWF只增加了大约两倍,这可能不是内皮祖细胞归巢的主要触发机制。PSGL-1,TNC,以及Thbs4表达显着增加可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激活。同时,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LSS区域SDF-1表达比对照区高,是在OSS领域SDF-1表达的1.24倍。我们通过文献对芯片转录有差异的蛋白进行调研,发现这些差异性转录的基因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细胞粘附、归巢、内膜炎症稳态等具有重要作用。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不稳定血流状态,近段的低剪切力和远段的湍流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进展和斑块纤维帽不稳定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文献调研和结合表达谱芯片结果的解析,我们筛选到Netrin-1可以作为重要的适应性保护分子。Netrin-1可以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和长入,而且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的萌芽和新生。对血管组织和神经组织同时具有重要的作用。体外研究表明,Netrin-1可以刺激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成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从而新生血管。Netrin-1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对于调节内膜下炎症和免疫稳态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构建明胶/透明质酸自组装负载Netrin-1的EPCs靶向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我们成功构建明胶、透明质酸层层自组装、负载Netrin-1的内皮祖细胞递送载体,并且实验证明了层层自组装负载Netrin-1的内皮祖细胞具有一定的靶向趋化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环境的能力。这说明明胶、透明质酸层层自组装、负载Netrin-1的工程化内皮祖细胞可能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靶向递送药物至不稳定斑块的治疗策略。内皮祖细胞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抗冠状动脉粥样药物的生物性载体。利用内皮祖细胞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药物生物载体,相对于其他常见的化学合成的药物递送系统,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内皮祖细胞归巢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性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较高的药物递送效率,并且具有较高的药物负载效率。细胞自组装负载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药物可以更加有效地趋化迁移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膜层达到缓释药物分子的作用。
二、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归巢和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归巢和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调控内皮祖细胞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皮祖细胞来源、特征及鉴定 |
2 内皮祖细胞与心肌缺血 |
3 中药对心肌缺血后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
3.1 复方 |
3.2 单味中药/中药活性成分 |
4 小结 |
(2)胶原蛋白-脂肪联合体系对ADSCs及EPCs归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响干细胞归巢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综述一 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
1 表皮干细胞 |
2 间充质干细胞 |
3 毛囊干细胞 |
4 细胞外囊泡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回阳生肌法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研究进展 |
1 疮疡的阴阳辨证 |
2 回阳生肌法的现代理论体系 |
3 回阳生肌法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机制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回阳生肌汤对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回阳生肌汤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鸡血藤水提物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体外对氧化损伤大鼠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基于SDF-1α、E2含量与CXCR-4的表达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对肾虚流产模型EPCs归巢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西医学对自然流产的认识 |
2.中医学对自然流产的认识 |
一 研究内容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案 |
3.统计学分析 |
二 研究结果 |
1.两组患者临床一般特征情况 |
2.研究组临床疗效 |
3.实验室指标的观察检测 |
三 讨论 |
1.自然流产的病因病机分析 |
2.补肾安胎冲剂组方分析 |
3 中西医学对自然流产母胎界面血管生成的认识 |
4 补肾安胎冲剂与自然流产患者E_2、SDF-1α含量的关系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中西医学对自然流产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病因的认识 |
2.动物模型的确立及其依据 |
一 研究内容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二 研究结果 |
1.GFP骨髓嵌合率的检测 |
2.各组妊娠小鼠流产率和胚胎丢失率 |
3.骨髓内皮祖细胞数 |
4.各组妊娠小鼠外周血内皮细胞数 |
5.各组妊娠小鼠外周血SDF-1α的含量比较 |
6.各组妊娠小鼠蜕膜组织内皮细胞数 |
7.各组妊娠小鼠蜕膜组织中CXCR-4的表达 |
三 讨论 |
1.中西医学对自然流产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发病机制的认识 |
2.中西医学对自然流产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的治疗 |
3 补肾安胎冲剂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结语 |
1.创新点 |
2.不足与展望 |
综述 自然流产病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MiR-205调控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和溶栓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3. 手术器械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体外实验方法 |
2.2. 体内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内皮祖细胞感染效率的检测 |
2. miR-205对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2.1. miR-205对内皮祖细胞成血管能力的影响 |
2.2. miR-205对内皮祖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
2.3. miR-205对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2.4. miR-205对内皮祖细胞凋亡情况的检测 |
3. miR-205对内皮祖细胞体内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 |
4. miR-205对内皮祖细胞用于DVT治疗效果的评估 |
5. miR-205调控内皮祖细胞的机制探讨 |
5.1. miR-205调控内皮祖细胞中PTEN的表达 |
5.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PTEN为miR-205的靶点 |
5.3. 共转染miR-205和PTEN对内皮祖细胞迁移、侵袭和成血管能力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6)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干预AMI大鼠BMSCs分化microRNA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中医药干预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及方法 |
2.1 数据库及软件 |
2.2 文献选取标准及分析方法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发表年代趋势 |
3.3 Pubmed数据库文献发表期刊来源国家分布 |
3.4 文献期刊分布 |
3.5 作者与发文机构统计 |
3.6 各数据库高频词统计 |
3.7 高频词聚类分析结果 |
3.8 高频词共现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文献发表年代趋势 |
4.2 团队研究特点以及分布机构 |
4.3 高频词聚类及共现分析 |
4.4 总结与展望 |
5 小结 |
第2章 基于microRNA探究apr-YTF干预AMI大鼠BMSCs作用机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方法 |
3 结果 |
3.1 Total RNA质检结果 |
3.2 差异表达的microRNAs筛选结果 |
3.3 差异表达的microRNAs聚类结果 |
3.4 差异microRNAs的靶基因预测 |
3.5 microRNA-mRNA互作关系网络拓扑学分析 |
3.6 MicroRNA-mRNA生物信息学分析 |
4 讨论 |
4.1 差异microRNAs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 差异microRNAs调控的相关研究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联合干细胞在心肌修复中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炎症消退和神经重建在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长期通畅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netrin-1 调控小口径TEBV炎症消退及其机制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部分 炎症消退对TEBV内皮化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部分 糖尿病下神经元外泌体对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作用及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部分 构建二级响应修饰系统诱导小口径TEBV神经重建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或奖励 |
致谢 |
(8)AMD3100联合SDF-1治疗对糖尿病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再内皮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1 |
ABSTRACT1 |
摘要2 |
ABSTRACT2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AMD3100 联合SDF-1 治疗对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再内皮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探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AMD3100及SDF-1 联合治疗促进糖尿病大鼠血管再内皮化的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9)内皮祖细胞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内皮祖细胞在牵张成骨中的表达变化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1.2.1.1 术前准备 |
1.2.1.2 手术方法 |
1.2.1.3 牵张 |
1.2.1.4 取血 |
1.2.2 EPCs的收集及鉴定 |
1.2.3 结果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内皮祖细胞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二、基于SDF-1α/CXCR4轴MAPK信号通路研究内皮祖细胞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1.2.1.1 术前准备 |
1.2.1.2 手术方法 |
1.2.1.3 牵张 |
1.2.2 Microfil及Micro-CT扫描 |
1.2.3 激光多普勒测量血流量 |
1.2.4 组织学观察 |
1.2.5 免疫组化检测骨痂处的SDF-1α 表达水平 |
1.2.6 RT-PCR定量检测骨痂中的SDF-1α/CXCR4 |
1.2.7 Western blot检测骨痂中的蛋白表达水平 |
1.2.8 结果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Microfil灌注及Micro-CT扫描结果 |
2.2 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测定结果 |
2.3 HE染色结果 |
2.4 SDF-1α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2.5 RT-PCR定量检测骨痂中的SDF-1/CXCR4实验结果 |
2.6 Western-blot检测骨痂处CXCR4实验结果 |
2.7 Western-blot检测骨痂处MAPK信号通路激活情况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三、内皮祖细胞的体外迁移和分化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大鼠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 |
1.2.2 大鼠内皮祖细胞的鉴定 |
1.2.3 EPCs迁移实验 |
1.2.4 EPCs加力实验 |
1.2.4.1 EPCs加力 |
1.2.4.2 EPCs加力后核酸提取和RT-PCR |
1.2.4.3 EPCs加力后Western blot检测 |
2 结果 |
2.1 EPCs的培养与鉴定 |
2.1.1 EPCs的形态学观察 |
2.1.2 EPCs的表面标志物荧光染色成像 |
2.2 EPCs迁移实验结果 |
2.3 EPCs加力后成管观察结果 |
2.4 EPCs加力后RT-PCR实验结果 |
2.5 EPCs加力后Western-blot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EPCs在低剪切应力下归巢机制及作为靶向AS的治疗载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异常血流状态归巢EPC及机制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异常血流状态保护性适应反应分子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构建明胶/透明质酸自组装负载Netrin-1 的EPCs靶向递送载体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干细胞与神经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归巢和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调控内皮祖细胞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研究进展[J]. 杨漾,邹蔓姝,苏畅,张秋雁,黄舒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2(02)
- [2]胶原蛋白-脂肪联合体系对ADSCs及EPCs归巢的研究[D]. 金亮.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D]. 刘青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SDF-1α、E2含量与CXCR-4的表达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对肾虚流产模型EPCs归巢机制的影响[D]. 江慧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MiR-205调控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和溶栓作用的研究[D]. 焦健. 苏州大学, 2019(06)
- [6]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干预AMI大鼠BMSCs分化microRNA机制研究[D]. 朱梓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7]炎症消退和神经重建在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长期通畅中的作用研究[D]. 李彦朝.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AMD3100联合SDF-1治疗对糖尿病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再内皮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探讨[D]. 蒋春雨.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内皮祖细胞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D]. 徐进. 天津医科大学, 2017(12)
- [10]EPCs在低剪切应力下归巢机制及作为靶向AS的治疗载体研究[D]. 李立. 第三军医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