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抵制不良用语 学会规范表达——小学高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一则(论文文献综述)
李英楠[1](2021)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初中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研究》文中提出
杨莹[2](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编排特点及其教学研究》文中提出
黄淑燕[3](2021)在《社会情感学习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唐静[4](2021)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研究》文中认为
毛荣[5](2021)在《央视公益广告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艺晓[6](2021)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数据时代带来了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种新式的信息载体,以其较强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界的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也适时提出了一些发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理念。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进行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开阔阅读的思想视野、提升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发展问题解决的综合实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研究法为主,以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为辅,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语文教师作为模型对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把握当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最后通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建议,帮助教师改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本研究发现,当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堪忧: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与价值认知不到位,教学意识与能力不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弱,缺乏一定的学习意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教材内容缺失、教考关系的束缚、传统语文教育的影响等客观原因以及教师缺少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认识与研究等主观原因,导致现如今小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深陷泥潭。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采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与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相结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与网络阅读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方法来高效改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积极开发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意识等等。
孙微微[7](2021)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哈尔滨市S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口语交际是语言文字的巧妙运用,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我们饱读诗书,更需要我们学会把所思所想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正是引导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形成文明、智慧的社会交往过程。口语交际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它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并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将口语交际内容单独地设立。但是根据各方面的了解,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本研究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哈尔滨市S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展开调查,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促进学生对于口语交际的学习。全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和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背景做了阐述,并对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及口语交际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在阐述口语交际教学意义和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深入课堂进行观察,以问卷的形式对样本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并以访谈教师的方式对问卷内容进行优化和补充,从而深入了解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现状。第三章总结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存在口语交际教学课时不足、教学目标不明晰、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评价标准不明确以及学生课堂参与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学校、教师、家庭等方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第四章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及其成因,从提高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程度、注重教学的互动体验、细化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搭建学生口语交际展示平台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改进策略。
杨小云[8](2021)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研究 ——以上海市H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公民交往日益频繁。而口语交际则成为公民认识世界和与他人交往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具有良好交际素养的公民。而如何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一直是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也不例外。我国中小学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广使用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与以往教科书相比,可以发现“口语交际”作为单独的教学板块出现在其中。“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各级学校也更加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但是纵观口语交际评价的实际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与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口语交际板块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工具少之又少,再加上教师本身缺乏教育评价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对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开展行之有效的评价难上加难,评价的真正目的难以实现。笔者自2019年12月起,对小学三到五年级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选择上海市H小学作为研究基地。笔者运用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方法编制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并且运用该评价标准对H小学三到五年级学生进行了评价试验,最后对该评价标准的质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评价标准信效度较高,实施效果较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阐述了中西方关于口语交际评价的理论成果,对比之后笔者提出了目前我国在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在第二章中,着重阐述了编制口语交际评价标准的五大依据;在第三章中,重点阐述了评价标准的编制过程;在第四章中,详细阐述了检验评价标准的具体步骤;在最后一章中,笔者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在运用中不断推广口语交际评价经验”以及“不断完善口语交际评价管理制度”三个层面对H小学日后在评价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九条具体的实施建议。
马芸萌[9](2021)在《跨学科教师共同体成员合作形态的个案研究 ——以Z小学STEM教师共同体为例》文中提出教师共同体作为学校重要的专业组织,对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共同体的研究也成为学校管理与教师发展研究的重要主体。但关于教师共同体的研究,主要关注了由同一学科教师构成的教师共同体,对跨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师共同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跨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师共同体,在形成相互信任、共同目标愿景、活动主题的确定以及交流沟通的方式等,都与同一学科教师共同体有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以Z小学的跨学科STEM教师共同体为研究案例对象,探究这种跨学科教师共同体中,成员教师的合作形态是怎样的?成员参与合作的角色及其意愿是怎样额?教师合作的内容是什么?存在哪些合作的规则?跨学科教师共同体的成员合作,会带来哪些结果呢?本研究的案例对象是由12名一线教师(小学科学、信息技术、数学、美术)和4名团队领导构成的跨学科STEM教师共同体,主要采取对共同体成员教师及教师团队领导的访谈、观察记录教师们在活动中的合作表现、收集教师笔记和个人档案等收集资料。研究发现:(1)共同体成员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参与合作意愿,对共同体教师合作必要性具有清晰认识。教师的合作愿景也大体分为“课题目标”、“自我实现”、“学生发展”三类,且愿景具有非单一指向性特点。(2)共同体成员合作的内容方面,可分为三类:一是合作研学类,包括理论学习和课例研究,该共同体的合作研学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例研究为辅的。第二类合作课程开发类,这一类合作活动主要是关于STEM课程的开发,涉及课程的主题选择、知识建构、活动设计、设计优化等环节。第三类合作教学类,这一类合作活动主要是就开发的课程进行合作实施授课、合作评估。(3)共同体成员合作的组织方面可分为:他组织与自组织、学科内与学科间的合作两种分类类型,不同的成员教师在不同组织形式下的合作分配着不同的权益。长期的合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任务驱动合作走向自觉合作、弱关系走向强关系,并逐步拓展合作关系网络、由学科内合作向学科间融合转变的动态变化规律,归纳了对跨学科教师合作的核心推阻力因素,推力因素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共同体合作氛围融洽,人际关系和谐、成员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阻力因素包括传统分科教学模式的束缚、合作时间资源的限制、缺少专业的引领。(4)跨学科教师共同体的成效方面:拓宽教师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增进教师跨学科融合,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发展创造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等。当然,跨学科共同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当前合作主要存在跨学科整合及转化难度大,影响跨学科教师合作的深度;合作的随意性有待重视,以克服形式主义;跨学科合作支持系统亟需多方面强化;测评不全面,缺少完善的评估机制等困境。尤其对愿景使命、学科知识立场、学科教学水平三方面跨学科教师合作存在的摩擦冲突,为此应着重协调好个人与团队愿景目标的同步关系、学科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教学差异的矛盾关系。
白太霖[10](2020)在《基于小学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的微习作训练序列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习作具有短小、针对性强、耗时少等特点,对三年级习作刚起步的学生来说,微习作可以改善学生作文畏难心理,提高作文兴趣。统编教材的习作编写与微习作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有机结合,统编教材习作编排很多训练点都体现着微习作的理念。让学生从微入手,喜欢习作,掌握习作的基本技能,联系生活,使习作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日积月累,以后大作文自然水到渠成。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基础,特别在当学生进入小学中段,是观察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观察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观察的源头在于生活,要留心生活,体验生活。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教学主要集中在小学中段,着重以观察能力发展为序列进行编排。微习作讲究“微”,与观察所要求细微不谋而合,而基于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编排建构的微习作训练序列,从微切入,建构以内容出发,带动能力提升,完善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编排序列,为小学观察微习作教学提供可操作实施的教学路径。论文第一章讨论研究选题背景,以及在当前写作环境的背景下提出研究选题,分析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相关专家学者在该领域或相关领域方面的研究综述,确定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微习作、微习作教学的内涵做界定,阐述论文基于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下微习作训练序列建构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对小学中段语文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目标、内容做梳理,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性和学段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从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建构微习作训练序列。第四章在建构的微习作训练序列框架下,研究具体的微习作教学原则和教学实施路径。观察微习作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心理发展、激发内在观察兴趣、给予细致的观察指导。微习作训练序列教学实施路径展开首先进行观察微习作学习情况分析,方法实施包括统编教材随文微习作训练、观察小练笔训练、观察微日记训练、观察实践活动,最后进行微习作训练评改,包括即时型微评改和接力型微评改。第五章在前四章的研究基础上,对微习作实施效果反馈进行分析,反思微习作训练注意问题,以及三点思考:微习作与习作的整合;微习作训练到微习作习惯的形成;观察微习作训练序列的跨学段、跨能力的延伸。最后得出论文结论。小学阶段实施微习作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对刚进入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以培养观察能力为训练目的之一的微习作训练序列符合该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统编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微习作训练能消除学生习作畏难情绪,学生习作行动力增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长期坚持训练,会使学生从微习作训练养成微习作习惯。论文建构的微习作训练序列,能为解决写作这一“老大难”问题,提供一定帮助。
二、抵制不良用语 学会规范表达——小学高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一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抵制不良用语 学会规范表达——小学高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一则(论文提纲范文)
(6)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1.1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基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发展的需要 |
1.1.3 基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现实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3.2 国内外研究评要 |
1.4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非连续性文本 |
2.1.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
2.1.3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
2.2 非连续性文本的分类及特点 |
2.2.1 非连续性文本的分类 |
2.2.2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
2.3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 |
2.3.1 加强生活联系,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
2.3.2 开发多元智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
2.3.3 发展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2.3.4 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
第3章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1 学校基本情况 |
3.2.2 教师基本情况 |
3.2.3 学生基本情况 |
3.3 调查方法 |
3.3.1 观察法 |
3.3.2 访谈法 |
3.3.3 问卷法 |
3.4 调查内容 |
第4章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1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4.1.1 师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与价值认知不足 |
4.1.2 教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意识与能力欠缺 |
4.1.3 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意识与能力薄弱 |
4.2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客观原因 |
4.2.2 主观原因 |
第5章 改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的有效策略 |
5.1 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意识的策略 |
5.1.1 贯穿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
5.1.2 运用科技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5.1.3 运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
5.2 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能力的策略 |
5.2.1 从检索、整理信息入手培养学生信息定位能力 |
5.2.2 从把握写作思路入手培养学生整体理解能力 |
5.2.3 从有效提问入手培养学生反思评价能力 |
5.3 提升教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意识的策略 |
5.3.1 提升教师非连续性文本认知程度 |
5.3.2 培养教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问题意识 |
5.4 改进教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能力的策略 |
5.4.1 有效开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资源 |
5.4.2 高效革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堂教学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当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堪忧 |
6.1.2 教师要积极开发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 |
6.1.3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与网络阅读教学结合 |
6.2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6.2.1 调查研究样本选取局限 |
6.2.2 教学策略效果未经证实 |
6.2.3 教学评价体系难以建立 |
6.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现状调查 |
附录B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附录C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堂观察表 |
附录D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7)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哈尔滨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顺应社会的需求 |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
(三)课程改革中口语交际具有重要地位 |
(四)现阶段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需要改进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高年级 |
(二)口语交际 |
(三)口语交际教学 |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以哈尔滨市S小学为例 |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意义 |
(一)培养学生言语规范 |
(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特点 |
(一)交互性 |
(二)生活性 |
(三)情境性 |
(四)实践性 |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设计 |
(四)访谈设计 |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分析 |
(二)《教师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的结果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题及成因 |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课时不足 |
(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不明晰,备课不充分 |
(三)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脱离生活实际 |
(四)口语交际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互动性不强 |
(五)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没有明确标准,缺乏多元主体参与 |
(六)学生表达热情不高,课堂参与未达到预期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应试压力导致各方重视程度不够 |
(二)教师个人素养影响口语交际教学质量 |
(三)教学效果不易量化,难以设置评价标准 |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学校提高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程度 |
(一)加强教学监督,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 |
(二)组织教研活动,注重教师专业化培训 |
二、转变教育观念,注重教学的互动与体验 |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
(二)构建新型交互模式 |
三、细化教学目标,重视实践性目标 |
(一)充分结合学情,教学目标具体化 |
(二)因地制宜,注重学以致用 |
四、精选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
(一)灵活使用教材 |
(二)贴近学生生活 |
五、完善评价体系,落实评价有效性 |
(一)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具体评价 |
(二)重视评价主体多元化 |
(三)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 |
六、搭建学生口语交际展示平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
(二)加强各部分联系,拓宽训练途径 |
(三)口语交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营造口语交际教学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研究 ——以上海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 |
(二)中高年级 |
(三)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
(四)评价标准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文献评析 |
四、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制定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依据 |
一、《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教科书的相关规定 |
(一)《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规定 |
(二)语文教科书关于小学中高年级口语交际的规定 |
二、《上海市小学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指南》中的相关评价建议 |
三、国内外关于口语交际结构要素的研究成果 |
四、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 |
五、评价对象及条件 |
第三章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制定 |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 |
(一)提出初拟指标体系 |
(二)筛选修订指标 |
(三)权重的确定 |
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定标准的制定 |
(一)评定标准制定的依据 |
(二)评定标准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四章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质量的检验 |
一、评价指标体系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
(一)评价指标体系信度的检验 |
(二)评价指标体系效度的检验 |
二、评定标准的质量检验 |
(一)样本选择 |
(二)实施过程 |
第五章 总结与实施建议 |
(一)总结 |
(二)实施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跨学科教师共同体成员合作形态的个案研究 ——以Z小学STEM教师共同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跨学科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现实要求 |
(二)教师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载体 |
(三)跨学科教师共同体对STEM模式的初步探索 |
(四)教师合作是跨学科教师共同体的核心机能 |
二、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教师共同体的相关研究 |
(三)跨学科教师共同体的相关研究 |
(四)教师共同体教师合作的相关研究 |
(五)关于跨学科教师共同体成员合作的研究 |
(六)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贡献 |
(二)实践价值 |
第一章 研究设计和实施 |
一、理论基础 |
(一)哈格里夫斯教师合作理论 |
(二)崔允漷及郑东辉的合作四要素理论 |
二、研究框架及思路 |
(一)本研究的框架思路 |
(二)框架合理性分析 |
(三)框架内涵的具体分析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跨学科教师共同体合作中的成员参与 |
一、跨学科教师共同体合作中的成员构成 |
(一)共同体成员基本情况 |
(二)跨学科教师共同体成员组建特点 |
二、跨学科教师共同体合作中的角色定位 |
(一)设计者 |
(二)参与者 |
(三)角色定位特点 |
三、跨学科教师共同体成员的合作意愿 |
(一)合作意识 |
(二)合作愿景 |
(三)合作感受 |
第三章 跨学科教师共同体中成员合作的内容 |
一、基本任务活动的内容与分工 |
(一)基本任务活动内容与设定 |
(二)基本任务活动的分工 |
二、合作研学 |
(一)合作理论学习 |
(二)合作课例研究 |
三、合作课程开发 |
(一)主题选择 |
(二)知识建构 |
(三)活动设计 |
(四)设计优化 |
四、合作教学 |
(一)合作授课 |
(二)合作评估 |
第四章 跨学科教师共同体中成员合作的规则 |
一、行政支持机制 |
(一)教育部门的支持 |
(二)学校管理者的支持 |
二、学校的时空保障机制 |
(一)时间保障机制 |
(二)空间保障机制 |
三、跨学科教师互动及评价机制 |
(一)教师教研机制 |
(二)考核评价机制 |
四、合作的组织形式 |
(一)他组织与自组织的教师合作 |
(二)同学科和学科间的教师合作 |
第五章 跨学科教师共同体成员合作的结果 |
一、教师合作的变化规律 |
(一)任务驱动合作走向自觉合作 |
(二)弱关系逐步走向强关系 |
(三)由学科内合作向学科间融合转变 |
二、合作的推阻力因素 |
(一)推力因素 |
(二)阻力因素 |
三、跨学科教师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一)拓宽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 |
(二)增进学科融合,提高教学水平 |
(三)更新教育理念,发展创造能力 |
(四)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 |
四、跨学科教师共同体成员合作存在困境 |
(一)跨学科整合及转化难度大,影响跨学科教师合作的深度 |
(二)合作的随意性有待重视,以克服形式主义 |
(三)跨学科合作支持系统亟需多方面强化 |
(四)测评不全面,缺少完善的评估机制 |
五、合作的冲突与解决 |
(一)愿景和使命 |
(二)学科知识立场 |
(三)教学经验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小学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的微习作训练序列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2.1 建构内容带动能力的习作训练序列 |
1.2.2 建构系统的微习作训练序列 |
1.2.3 从微习作训练到微习作习惯的养成 |
1.3 研究综述 |
1.3.1 观察与习作教学研究综述 |
1.3.2 微习作教学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对比研究法 |
2 微习作内涵及序列建构理论依据 |
2.1 微习作和微习作教学的基本内涵 |
2.1.1 微习作 |
2.1.2 微习作教学 |
2.2 微习作教学序列建构的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
2.2.3 自我效能感理论 |
3 微习作训练目标、内容、方法的序列建构 |
3.1 小学统编教材微习作教学目标研究 |
3.1.1 小学中段统编教材习作教学目标 |
3.1.2 “观察与习作”教学微目标研究 |
3.2 小学统编教材微习作教学内容研究 |
3.2.1 中段统编教材习作教学主要内容概述 |
3.2.2 “观察与习作”教学微内容研究 |
3.3 微习作训练序列的框架建构 |
3.3.1 微习作目标、内容序列建构 |
3.3.2 微习作训练方法序列建构 |
3.3.3 微习作训练序列与统编教材的配套整合 |
小结 |
4 微习作训练序列教学实施的原则与方法 |
4.1 微习作教学序列实施的原则 |
4.1.1 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 |
4.1.2 激发内在的观察兴趣 |
4.1.3 给予细致的观察指导 |
4.2 微习作学情分析 |
4.2.1 小学中段学生习作情况总体概述 |
4.2.2 学生观察类微习作具体情况分析 |
4.3 微习作训练序列教学实施的方法 |
4.3.1 链接教材——随文微习作训练 |
4.3.2 链接微习作专题——观察小练笔训练 |
4.3.3 链接生活——观察微日记训练 |
4.3.4 链接实践活动——“观察报”的创设 |
4.4 微习作训练评改 |
4.4.1 即时型微评改 |
4.4.2 接力型微评改 |
小结 |
5 教学效果及反思 |
5.1 微习作训练实施效果反馈分析 |
5.1.1 微习作训练效果——习作能力反馈分析 |
5.1.2 微习作训练效果——态度反馈分析 |
5.1.3 微习作训练效果——自我效能感分析 |
5.2 反思 |
5.2.1 微习作训练注意问题 |
5.2.2 微习作与习作的整合思考 |
5.2.3 微习作训练到微习作习惯养成思考 |
5.2.4 观察微习作的跨学段、跨能力的思考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抵制不良用语 学会规范表达——小学高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一则(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版语文教材初中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 李英楠.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部编本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编排特点及其教学研究[D]. 杨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社会情感学习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策略研究[D]. 黄淑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研究[D]. 唐静. 西南大学, 2021
- [5]央视公益广告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毛荣. 宁夏大学, 2021
- [6]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王艺晓.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哈尔滨市S小学为例[D]. 孙微微.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的研究 ——以上海市H小学为例[D]. 杨小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跨学科教师共同体成员合作形态的个案研究 ——以Z小学STEM教师共同体为例[D]. 马芸萌.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10]基于小学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的微习作训练序列建构研究[D]. 白太霖.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