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吕墨竹1樊丽霞1赵秋菊2
1.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2.沈阳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创新人才的标准为出发点,分析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所面临的困境,拟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提高本专业对社会的需求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再适合度与匹配度。
关键词: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创新 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发生改变,“创新”与“创新人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8日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 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3],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新时代必须要做的。目前,可以说,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着眼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要的改革之路。
1 新时代创新人才的标准
创新人才是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安于现状,不断进步,从而能够取得创新成果以及创新的思维方法、求实的科学精神、持之以恒的勤奋、广博的知识结构、与人合作的素质的人才。[4]创新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对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探索,专业知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创新人才具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二是创新的思维和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行为的先导,在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利用创新思维来思考才能最终达成创新的目标;三是个性独立且善于交流的品质,创新型人才不会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外界的交流可以获得先进的思想和知识,与外界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可以不断促进自己的进步。[5]因此,本研究认为创新人才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德、思、体、行。德主要是指良好的自身品质;思主要是创新思维、意志、灵感;体主要是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行即创新行为,是一个外在的行为表现,主要是创新科研成果、创新创业成果及就业情况。
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面临的困境
当前,体育专业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境,一方面是社会实际需求中体育老师的编制倾向于饱和状态,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较难,另一方面体育休闲、体育健身、体育医疗、体育保健康复、体育销售和体育文化等相关的工作是日益增多,但对于有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胜任这些工作。而我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关于学科交叉培养方面的实力相对较弱,强化学科交叉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为创造就业奠定理论基础。
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3.1 强化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从教学理念入手,破“旧”立“新”。[6]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我们已经习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要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次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丰富专业性知识的内涵,不仅仅是指武术相关专业的知识,还包括一些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例如数学、心理、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从表1可以看出,公共选修课相对较少,任意选修课占2.6%,艺术类限选课占1.3%,限制了学生的横向发展。同时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存在不足,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本科培养方案中,公共必修课中没有文学等相关教育课程,只有在任意选修课中有应用文写作和文学作品赏析等与文学相关的课程。文学类相关课程是学习、归纳、总结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发展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出武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7]
表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分析表
3.2 强化学以致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技能核心
随机抽选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0例儿茶酚胺增多症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12~43岁,平均年龄(32.6±2.3)岁。
加强实训、实习平台的建设。强化校内实训。目前实训分为教学实训、训练实训、竞赛实训、裁判实训、创编实训等科目。实训不仅是强化理论学习、技能学习,还有强化独立思考问题及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临场应变的能力。建立实习联盟基地,在学习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后,对学生进行模拟的教学实践,将不足的地方加以强化。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为学生适应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培养能适应各种行业的实用性人才。加强实践实习环节。影响学生实习结果的关键在于实习基地的数量和实习基地的质量。因此,要通过所在实习地老师的指导与评价及带队老师的评价的双重评价标准等措施来扩大实习基地的规模和提高实习过程指导的质量。
图3为加固前大坝稳定计算结果(正常蓄水位),对比加固后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砂岩压重处理后,坝体内浸润线分布几乎没有变化,而加固前后上游坝坡滑裂面分布有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加固前上游坝坡滑裂面起于下游坝坡坡顶位置,从上游坝坡坡脚位置剪出;加固后上游坝坡滑裂面同样起于下游坡面顶部,但剪出口位置上升明显,剪出口位于砂岩顶部平面与上游坝坡坡面的交点位置。
3.3 量化评价细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量度”
国内外学界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已存共识,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难以适应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创新科研活动可充分进行思维锻炼、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并逐渐转化为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11]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口。[12]据统计,我国体育专业本科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的比例为4.7%,而美国为43%,日本为36%,相差太大。[13]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多数体育本科生对科研方面缺乏重视。目前沈阳体育学院的大学生也存在科研创新方面的不足的问题,如科研意识薄弱、科研创新活动少等。
3.4 提高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重要的环节之一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响应国家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制定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及细化评分标准。之前,我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综合考核内容,但缺详细的考核标准。目前,我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占总学分约13%;学时增加到176学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锻炼的时间。评分方式由平时成绩、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和实训成绩五部分组成。这种多元化的评分方式即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和理论知识的考核,又重视实践教学成果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采取渐进推进模式,逐渐提高教学能力、竞赛能力、裁判能力及自我设计创编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学生能否完全掌握本学期的知识或技能,应该有一把能够全面而科学的“度量”其专业素质的“尺子”[9],并严格执行,达不到标准便不结不了课,拿不到学分。
会上,水利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对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代表、劳动模范代表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发言。湖南省水利厅等23家单位作大会交流发言。
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仅依靠体育专业技术特长还不够,更需要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汲取多学科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和能力、科研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信息采集与处理、文字表达能力等。[14]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运动技能,还要掌握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校期间注重科研方法的学习与知识的积累及信息技术、人文知识等相关知识的补充学习。同时,关注国内外体育科研的前沿动态。
3.4.1 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是科研创新的基础条件
实行学、训、实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指学习理论知识,“训”指专业训练,即专业技能的学习,“实”即实训、实习,即在理论知识指导下的训练与学习,学、训、实在教学模式中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结合起来,体现着“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吸收知识储备,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逐步转化为个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8]。而创新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只有在实践中,才容易了解本专业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了理论基础、实践能力,才能逐渐培养创造性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孩子不幸发生烫伤,请家长牢记5大处理步骤“冲、脱、泡、盖、送”,以减轻孩子的疼痛,并降低烧烫伤所造成的伤害。
表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训成绩评分标准
3.4.2 创建良好的科研活动条件是科研创新的重要保障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要培养出更好的体育人才,除了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外,科研活动是重要一环。学校科研活动是对体育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从多学科、多视野将体育理论知识或多学科理论与体育实践有机融合。[11]设立科研课题组,向学生提供本科生科研的机会。在本科期间加入一个科研组,在科研过程中,可以说是被动与主动相结合或自愿与被迫相结合,有目的有目标的去吸收相关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学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需求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培养创新人才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最迫切的召唤。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特质。体院学生有创新能力,但缺少创新活动的参与,这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低、科研成果少的现象。我校要根据社会需求、体育前沿动态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加强“学”“训”“实”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实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的价值,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28/c-1122901308.htm,2018-05-28.
[2]人民网.习近平谈创新[N].人民日报,2016-03-01(09).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 htmlfiles /moe/s5649/201404/166881.html,2012-02-22.
[4]拜文萍.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2):5-7.
[5]刘琳琳.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与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1):82-85.
[6]石爱桥,汤立许.回眸、窘境与抉择: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再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49-55.
[7]李慧华.论体育院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7):63-67,111.
[8]杨灿明.新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7):3-7.
[9]刘世磊.困境与出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发展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02):121-126.
[10]阳荣威.美国大学生培养过程控制及其动因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2):87-94.
[11]徐祥峰,等,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06):105-108.
[12]黄汉升,吴燕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的路径——基于体育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现状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1(05):116-127.
[13]张浩.我国体育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6):106-107.
[14]祝大鹏.体育院校大学生科研参与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2): 93-96.
On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the Context of a New Era
Lv Mozhu1 Fan Lixia1 Zhao Qiuju2
(1. School of Martial Arts and Dance,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02,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0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scheme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ilemma faced by Wushu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tandards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the innovative way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Wushu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so that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and matching degree of this professional to social demand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novative cultivating talents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5—0061—04
基金项目: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立项课题,编号:JG18DB475。
作者简介: 吕墨竹(197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套路理论与实践。
通讯作者: 赵秋菊(1963~),女,硕士,教授。研究方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标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创新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论文; 沈阳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论文;